唐朝以前帝王或国君的称谓的由来有什么规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9 12:0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3 11:44
就告诉一下你我知道的,从秦始皇开始,皇帝这个称呼才在帝王中间使用.各朝皇帝或者国君的谥号都是根据他们生前的功绩或者性格特点来指定的.你说的在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庄公,桓公,不是辈分问题,而是这些字概括了帝王生前的特点.比如周厉王的厉,在古代就是跋扈苛政恶毒意思.在帝王们生前是不这么称呼他们的.这种称呼只在他们死后史官记录的时候才这么用.生前都叫他们的年号.年号代表了帝王登基后的抱负或者愿望而定的.庙号是在帝王牌位上的尊称,只在祭祀的时候用.
你说的诸侯国之间有辈分关系是对的,但与称呼无关,而与他们的姓有关.因为春秋战国时代许多国家的开国元勋都是周朝时期的大臣或者王侯后裔,所以相互之间有远亲关系.看左传的时候这些都有清楚的说明.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3 11:45
桓、襄、庄这些都是谥号
秦朝之前,没有皇帝,夏商周的国君称为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使用皇帝这一称号来彰显自己的功绩,又希望自己的帝国能够江山永固,规定其后代皇帝使用二世,三世等称号,不过可惜二世而亡。
汉朝时候的皇帝一般也是用谥号来称呼的,不过高祖是庙号,像文帝,景帝,武帝等等都是谥号。大概是汉武帝的时候开始有了年号,不过那时候,一个皇帝会换多个年号,所以一般不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到明朝左右,基本上一个皇帝就用一个年号,这个时候才开始流行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尤其是清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用年号来称呼了,比如康熙,雍正,乾隆等等。
春秋时候的国君称谓里,一般第一个是国名,第二个字是谥号,最后一个字是爵级。这中间大概能看出一个国家的地位如何,国力如何,诸国国君之间虽然有亲属关系,不过在其名称中是看不出辈分的联系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3 11:45
你说的桓 襄,庄都是谥号,周朝建立以后专门研究礼法,其中就有专门盖棺定评价死者的“谥法”
比如桓,辟土服远曰“桓”。 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是个好评价。
齐桓公北上打击山戎,南下威慑自己称王“不服王化”的楚国,可以当得辟土服远,所以后人给他定了一个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