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8 15:3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1:10
明代初期东南沿海不太平,一是以张士诚、方国珍为代表的反明势力盘踞沿海岛屿,对明初政权构成威胁;二是沿海倭寇活动猖獗,对沿海各地进行*扰,使沿海地区不得安宁;三是在南海及东南亚海域有海盗、流寇活动,一些海域海盗势力强大,控制了岛屿和海上交通要道。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无力顾及海防,也无力应对上述危机,只得实行“禁海”*,闭关自守,以海洋为屏蔽,隔绝沿海地区与海外的交往与联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1:10
明太祖把“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作为祖制,写入大明律,有其思想上的局限性、狭隘性,更有当时*、经济方面的背景。
经济方面的原因是,明初商品经济因连年战乱,较之宋代明显退步,商税收入锐减。
从财政收入来看,有人核算,明初商税年收入只有约20万两,仅相当于北宋的百分之一,与南宋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对于明太祖来说,发展农业经济是当务之急,而且,明代的疆域比宋代辽阔,农业税收也更多。
从财政支出来看,明代解决了宋代的“三冗”(冗兵、冗员、冗费)问题,实行军屯制度,军队自己生产,自给自足。明太祖“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亦兵亦农*,降低了财政上的军费压力。明代的官僚队伍也没有宋代那么庞大,明代*的俸禄是历代最低的,明代的财政支出比宋代轻松,自然不需要用商税补充财政收入了。
*方面的原因是,明朝建立后,并没有肃清所有敌人。沿海地区仍有诸多不安定因素存在。敌对势力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是张士诚,方国珍余部。张、方都是元末崛起的地方势力,且靠近大海,部下多是沿海百姓。张、方被朱元璋击败之后,余部逃窜海上,继续与明朝为敌。有史*载明初“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时方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故也”。这些残余反叛势力在永乐年间人数众多,明初多次围剿不成,索性闭关自守,不给其寻衅机会。
二、倭寇问题。元代两次征日失败后,官方往来断绝。日本为了得到中国物资,不断在中国沿海抢劫。胡惟庸案事发时,明太祖怀疑日本人帮助了胡惟庸谋逆,“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永乐十七年,总兵刘荣在辽东取得剿倭胜利,倭患虽大为减轻,但始终未根除。
三、元朝的残余势力。元朝不仅是陆上的大帝国,海上也有相当影响。元亡后,一些遗臣逃到海上,继续反对明朝,例如“誓死报元”的陈友定的余部。由于海上敌对势力一时无法剿灭,故而消极防守,实行海禁。
总之,明初海禁有复杂的*经济原因,其中,国防安全上的考虑是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明初海禁,不能简单归结为思想文化上的狭隘性,也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没有直接关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1:11
明初实行海禁*的背景包括:
1. 以张士诚、方国珍为代表的反明势力盘踞沿海岛屿,对明初政权构成威胁。
2. 沿海倭寇活动猖獗,对沿海各地进行*扰,使沿海地区不得安宁。
3. 在南海及东南亚海域有海盗、流寇活动,一些海域海盗势力强大,控制了岛屿和海上交通要道。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后不久就开始了海禁*,以隔绝沿海地区与海外的交往与联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1:11
蒙元仍在,明的战略重心是蒙古是北方而非东南的海商海盗倭寇,张士诚方国珍等的残余势力与海盗倭寇集团难以剿灭,需先定鼎中原消灭蒙元这个最大的强敌才是王道,所以明初海禁削弱海上敌对势力又不主动与其开战,一心对付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