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8: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3 08:30
简介图片门楼南京总统府门楼是拥有83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原址是清两江总督署头门,太平天国时建天朝宫殿“真神荣光门”,又称“皇天门”或“凤门”。1864年清兵攻破天京后将此门拆毁,重建两江总督署大门。国民*成立后,于1929年新建了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在大门前举行了入城式,并在门侧悬挂第十六师团部木牌。继而为“中华*维新*”及汪伪*监察院等机构的大门。1946年国民*还都南京后,仍为国民*大门。1948年5月“行宪国大”召开,*改称“总统”,即将“国民*”换嵌总统府三字。直至1949年4月23日*将红旗插上总统府的门楼。 朝房东朝房为清代建筑,为两江总督署吏、户、礼科房。太平天国时期为*等候天王接见的地方。后为总统府警卫团兵舍。
西朝房为清代建筑,为两江总督署兵、刑、工科房。太平天国时为*等候天王接见的地方。后为总统府交通科和警卫团兵舍。 大堂总统府大堂为中式建筑,抱厦五间面阔七间,硬山顶单层双檐,与二堂及穿堂相连,呈“工”型殿。原为太平天国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相传洪秀全病逝后即葬于此。清兵攻占天京后,大殿被毁,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两江总督署大堂。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就在大堂后的西暖阁举行。1927年国民*定都南京后,作为国民*的大堂。1929年国民*部分改建时,将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挂于大堂正中横梁上。之后,大堂先后被国民*和总统府沿用。至今保存完好。 二堂二堂又称中堂,清代晚期建筑,原为太平天国的内宫建筑。两江总督署时期为二堂。*年间,为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如外国使节向中国*首脑递交国书,举行各种仪式等。举行会谈前也在这里先进行礼节性晤面。*时期曾多次改建,内部保持了中式风格,北墙门外却是西式门廊。 总统府会客室总统府会客室是国民*和总统府时期,在举行正式仪式前,蒋介石、林森或李宗仁等在此短暂休息的地方,同时也兼作内宾接待室。内有一套间作为蒋介石的临时办公室,有时蒋介石不到总统办公楼而在此办公。1946年国共谈判也曾在这里举行。1949年2月27日,“代总统”李宗仁曾在此会见由北平归来的“上海和平代表团”颜惠庆、邵力子、章士钊等一行。 麒麟门麒麟门为长方形大红漆面的双扉木门,将中轴线分为两段。为显示*和总统的威严,平时紧闭,只有蒋介石到来时才开启,其他人只能从门两侧绕行。门前“蹲”着两只石麒麟,故名“麒麟门”。该门已于1950年代初拆除,地上还留有明显的凿痕。 政务局大楼政务局大楼是仿欧式两层建筑,外廊七间,红瓦歇山顶。建于1920年代中期。为江苏督军孙传芳的督军公署办公楼,1930年代为国民*文官处办公楼。1946年以后曾是国民*文书局及总统府政务局办公楼。政务局主要负责重要文稿拟撰、机要文件的查鉴及转递等党政方面的事务,蒋介石的高级幕僚陈布雷等人也曾在此办公。 子超楼子超楼位于总统府中轴线北端,是在国民**林森任上所建,林森字子超,且任国民**时间最长,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子超楼”。子超楼是中国新民族建筑,又称现代建筑,是典型的*公共行政建筑。由南京鲁创营造厂承建,耗资106952元(银元),设计者虞炳烈。
子超楼主体五层,局部六层。第一层,先为国民*文官处,后成为总统府文书局的办公室。第二层是总统、副总统办公室。朝南的这间是蒋介石的办公室,朝北的这间是副总统李宗仁的办公室。第三层是国民*会议室。楼前两棵雪松,是国民**林森手植,树苗从印度进口,价格昂贵,以寸计金。右侧的那颗已于2011年枯死。
子超楼1934年开工兴建,至1935年底完工,1936年初正式启用。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此楼被日军中岛部队和十六师团占用。1938年3月成为伪维新*行政院办公楼。1940年3月汪伪*成立后,为伪立*、监察院等办公机构办公场所。抗战胜利后国民*由重庆“还都”南京,此楼先后作为国民*和总统府的办公楼。内设林森的*办公室、蒋介石的总统办公室、李宗仁的副总统办公室、秘书长办公室,以及国务会议厅等。 总统办公室总统办公室位于总统办公楼(子超楼)二层的东南角,是一个由三个房间组成的套房,曾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中间的一间为办公室,临窗有一巨形写字台,写字台上有一本台历,台历的日期仍然是1949年4月23日,这天是南京的解放日,历史在这里定格。一张特制的皮转椅,会客用的沙发上方悬挂着蒋介石身穿戎装的巨幅照片,四周的墙壁上则是嵌入墙体的文件柜,屋顶上悬挂着从法国里昂进口的磨砂玻璃吊灯。办公室东间为休息室,配有卫生间。西间为书房和接待室。 简介图片煦园熙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与总统府连为一体,至今还保留有诸多著名的遗址景点,如石舫、夕佳楼、忘飞阁、漪澜阁、印心石屋等。明朝初年为汉王府花园,以汉王朱高煦名中的“煦”字而得名。清朝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予以扩建,因花园位于宫殿西侧,又称“西花园”,与东花园相对称。清军破城时被毁,曾国藩予以重建。
1912年1月,中华*临时*成立,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和起居室就在煦园内。以后,又先后作为南京留守府、江苏都督府、督军署等机构的办公处。1927年4月国民*成立后,国民*军总司令部、*会,以及总统府军务局等机构,都曾在园内设有办公处。 方胜亭方胜亭,俗称鸳鸯亭,是*前江南惟一的方胜亭。方胜,又称双菱,指两菱形相叠。亭基方胜,上为双顶、远观似双亭并立,近看却一亭独伫,小巧玲珑,颇为别致。飞檐翘角,如欲飞的鸳鸯。梁柱间有很大的彩绘雀替木,这是清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因其少用斗拱,为出挑檐,只得加大这种斜角支撑物。亭里可见一些龙凤狮虎等动物形状的刻绘。 石舫石舫又叫不系舟,不系舟建在一个青石平台之上,用10层巨型青石一一垒砌。平日太平湖水满时,人们只能看到船舷以下三四层的部位,而现在湖水放干后,常年潜于水下的6层青石也全部现形。它们有3米高,边缘被仔细地打磨成弧形,呈现出木船外廓的优美弧度。最为出彩的是不系舟的尾部,用一整块青石刻成的尾舵拖在*,舵杆伸出水面,连固定尾舵的舵环都被清晰地刻划出来。 临时大总统办公室清朝两江总督端方曾赴欧洲访问,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1909年,在总督任上开始建造这一座仿法国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未及竣工,即奉清廷之命赴四川**党。该建筑落成于1910年,即新续任总督(也是末任总督)张人骏任上。因位于总督署西侧的西花园,又称“西花厅”。整幢建筑坐北朝南,七开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即以此为大总统办公室。1月21日,中华*临时*第一次内阁会议也在这里举行。以后,先后作为南京留守府、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部、江苏都督府、督军署、国民*军总司令部(北伐军总司令部)、国民**会、参谋本部(军令部)等机构的办公处。 孙中山起居室孙中山起居室建于1909年,小青瓦木结构硬山顶,两层中式建筑。原为清朝两江总督署高级幕僚的住所。1912年1月至4月,孙中山担任中华*临时大总统期间即在此居住。楼上是卧室和办公室,楼下是会客室和餐厅,另有侍卫室和厨房。长子孙科、孙中山夫人卢慕贞携女孙娫、孙婉来到南京时,也在这里与孙中山共同生活。3月25日卢夫人离开南京,两女托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霭龄照看。直至4月3日孙中山离任。院内一对汉白玉金鱼缸,为海外华侨赠给孙中山的。 简介图片复园复园在清朝时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时期在这里建东花园。当年有石舫、湖泊、假山及楼台亭阁等建筑。1864年清军攻破天京时被毁。国民*时期曾是行政院的一部分。2002年根据史料复建了原东花园的一部分。 行政院行政院*建于1934年6月。楼内设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秘书长、政务*办公室,以及会议室、总*、稽核室等。行政院是国民*最高行政机关,成立于1928年10月25日,掌理内政、外交、财政、经济、军政、文化、教育等行政事务。院下辖各部会,分掌各项行政职权。1937年11月,行政院随国民*西迁重庆。日伪统治时期,沦为铁道部、交通部。1946年5月“还都”南京后,行政院迁至原铁道部办公,此处作为国民*社会部、水利部和侨务委员会办公处,直至1949年4月行政院迁广州。 马厩这里先是清两江总督署和太平天国时期的马厩,国民*和总统府时期,曾作为库房和总务局交通队、军乐队、警卫队、清洁队等机构的营房。此为当年马厩的复原。 起义百年纪念碑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用汉白玉精制而成,碑身是“万”字回纹。碑阴刻有碑记,由著名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撰文,共322个字。在1951年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00周年之际,南京“百年纪念筹备会”决定勒石立碑,建议**主要导人为纪念碑写碑文。*提议由时任政务院副院长的郭沫若书丹,郭欣然命笔,11字一气呵成。该碑于1952年1月1日竖在总统府大门南面大照壁的花坛前。2002年8月31日,因长江路拓宽,碑从总统府大门前移走。2006年12月在东苑内重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