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7: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38
1937年12月13日,随着南京的沦陷,日本大本营决定由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沿津浦路分别南下和北上,南北夹击位于中原地区的中国守军,其目的是将华北与华中战场连成一片。
日军的行动非常明确,而这一计划也非常合理,因此继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之后,双方的争夺点便是中原军事重镇亦是津浦路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徐州。
为了尽最大可能的打赢接下来的徐州会战,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国民*军事委员会迅速制定出了一个详尽的作战方案,并着手调整第五战区的作战序列,司令长官李宗仁全权负责指挥徐州会战。
李宗仁
因为,中国刚先后经历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中*队的损耗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为了保证第五战区兵力的足够完备,蒋介石几乎调动了当时能调动的一切部队包括各路地方军阀部队,因此在第五战区里,我们能够看到当时全国的主要地方军阀部队的身影,比如川军、桂军、东北军、西北军还有山东地方部队。由此可见,国民*对于此战寄托的希望和下定的决心也是非常大的。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徐州会战,李宗仁是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的,他非常清楚日军的动向一定是南北夹击,可是以中国现有的兵力部署,如果让北上的日军成功渡过淮河进入中原的话,中*队一定是必败无疑的,因此有鉴于自身实力及当时战场地理因素的考虑,李宗仁于战前下达了这样一个作战令:
战区决对津浦南段之敌,拒止于淮河以南地区,由其侧方连续予以打击,渐次驱除肃清之,同时巩固鲁南山地。对津浦北段及陇海东段取侧击之势,牵制敌之南下或西上,以拱卫徐州。
通过此作战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信息:
那么在有了一个明确的作战计划后,李宗仁便开始部署军队了,而与此同时,战斗首先从津浦南段爆发了。
徐州会战中的日军
至于战斗为何从津浦南段爆发,主要原因应该就在于攻占南京的日军士气更加旺盛,且南京保卫战后,附近的中*队处于溃散状态,尤其是津浦路南端的浦口更是没有任何中*队防守的,而这也很容易让日军有了一个错误认识,那就是津浦路南段似乎不会再出现中*队的身影,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北上与华北方面军汇合。
然而他们的认识一定是错误的,虽然浦口附近没有中*队防守了,但李宗仁却已经意识到津浦南段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军从浦口北上出发的时候,李宗仁就已经将刘士毅的第31军调到了滁州、明光一线,来阻击北上日军。
前面提到过,李宗仁的作战计划是,将北上日军阻隔在淮河以南,而滁州的南面是浦口,明光的西北面就是淮河南岸重镇蚌埠了。所以滁州、明光一线是北上日军渡过淮河的必经之地,第31军是桂军,李宗仁将其放在津浦南段的第一个防御线上,足可见李宗仁抵抗日军的决绝之心。
而第31军也没有让李宗仁失望,1938年1月26日,北上的日军第13师团在这里遇到了以死打硬拼的桂军,31军依托有利地形层层阻击日军,让日军既感震怒又觉耻辱,毕竟桂军的武器装备与日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面对装备如此低劣的桂军,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因此这让第13师团的士兵感到了空前的耻辱,但是越是耻辱,他们复仇的心理就越膨胀。
刘士毅
当日军从南京调来重炮和坦克后,第31军顶不住了,第13师团兵分三路同时推进,第31军无法应对,明光、滁州很快失守,2月1日,日军占领临淮关,2日占领蚌埠、凤阳和定远,其前锋已经抵达淮河南岸。
前面说过,如果日军主力渡过淮河,那么津浦路南段的中国守军将无险可守,到时候整个徐州会战的形势将急转直下,所以李宗仁决定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必须将日军阻击在淮河南岸,而防守淮河的重任就落在了于学忠将军与他的第51军身上。
于学忠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属于东北军的一员,当年曾是张学良的左膀右臂,九一八事变后,他力主抗日,任河北省*期间,面对日本人的劝降利诱,他都不为所动,一直都是抗日的积极分子,因此他曾多次受到日本人的暗杀,1936年,他积极支持张学良发动的“兵谏”,力促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之后便率部参加了此次的徐州会战。
对于此次防守淮河的重要性,于学忠非常清楚,与此同时他和他的51军也期待了很久,从九一八事变起,他和他的部下们就一直忍受着痛苦和全国百姓的责备苟活着,他们一直想要一个证明自己,报仇雪恨的机会,所以,对于即将到来的淮河战役,他们虽没有必胜的把握,却有必死的决心。
于学忠将军
于学忠将军来到前线后,将部队布防在蚌埠与五河之间,蚌埠是淮河南岸的重镇,五河位于蚌埠以东,是淮河北岸的重镇,蚌埠——淮河一线将直面北上而来的日本第13师团。
日军的行军速度令51军将士们感到非常意外,在他们还在赶修工事的时候,日军就已经迎面而来了,于是两军顿时陷入激战中,2月3日,日军利用抢来的民船和自带的橡皮艇,在飞机和火炮的掩护下强渡淮河,但于4日被51军*了回去。然而,日军第26旅团一部绕道蚌埠以西渡河成功并攻占了怀远进抵涡河。于学忠得知后紧急调整部署,将防御重点放在了与蚌埠隔河相对的小蚌埠镇——怀远——涡河一线。
于是,小蚌埠镇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8日,二十余架日本战机对小蚌埠镇进行了猛烈的轰炸,随后日军在密集的炮火的掩护下再次强渡淮河,第51军第113师的官兵们拼命抵抗,两次击退日军,日军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夜间强渡,随后他们一度登上了淮河北岸并占领了小蚌埠镇。然而113师337旅674团团长梁忠武立即率部进行反击,双方激战至凌晨,最后674团的将士们将日军击退,收回了小蚌埠镇。
10日拂晓,日军再次对小蚌埠镇发起攻击,674团陷入苦战,因伤亡过半而不得不退出战斗,小蚌埠镇失守。
徐州会战形势图
小蚌埠镇第二次失守后,于学忠亲临前线,他令113师337旅组织敢死队进行反击,旅长窦光典亲率敢死队身先士卒,他们拼死进攻,后与日军陷入肉搏战,经过数小时的肉搏战后,日军被赶下了淮河,被淹死的日军达数百人以上。
而就在窦光典率领敢死队与日本激战的时候,东面战线的日军为配合西线日军的行动也开始从临淮关强行渡河,甚至一度攻占了淮河北岸的几个村庄,防守于此的第114师在师长牟中珩的率领下发起反击,后将失去的村庄全部夺回。
然而第51军的英勇防守引来了日军更为猛烈的复仇,11日,坚守阵地近10日的51军迎来了最为血腥的一天,这天,日军发起全面进攻,先是日军的飞机、重炮和坦克对51军的阵地进行了密集轰炸,51军多处防御阵地被摧毁,士兵减员亦非常严重,之后日军进行强攻,第51军的将士们不畏生死,数次发起反击,仅小蚌埠反复易手就多达五次!在由于兵力及武器装备太过悬殊,小蚌埠镇最终还是落入了日本人之手。
就在这危机时刻,于学忠将军将所有指挥员召集在一起,他说:“东北沦丧之痛刻在咱们心头,想生存下去就要与日本人血战到底。我们下定必死的决心,我们可以都死光,但是必须让日本人付出代价!”
既然守不住,那就死在冲锋的路上吧!
13日,于学忠将军下令51军全线决死反击,于学忠将军本人和两位师长及四位旅长全部上了战斗的最前沿,而就在此危急时刻,一支中国援军及时的赶到了战场。
他们就是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59军。
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将军来了,于学忠将军深知他肯定能像自己一样拼死守护着这里,因为张自忠将军跟自己一样,曾被国人所谴责所误解,他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够用行动洗刷冤屈,对此于学忠将军深以为然,所以他可以安心的撤下了。
至于淮河前线日后将会是怎样的一个走向,于学忠将军坚信,张自忠一定会给自己,给全国百姓一个满意的交待。
于学忠走了,但是战争还远没有结束,淮河暂时成了日军不可逾越的天堑,但他们绝不会就此罢手,张自忠将军来了,那么他会给焦灼的淮河战场带来一丝转机吗?
虽然张自忠的加入令徐州会战之津浦路南段战场出现了转机,然而机会稍纵即逝,张自忠认为,应在日军支援未全部到位之前立即全线反击,张自忠的计划得到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认可,为了配合第59军的行动,李宗仁同时令韦云淞的第48军,刘士毅的第31军及周祖晃的第7军分三路出击,以此来策应59军的正面行动,除此之外,李宗仁还极力说服了国民*,派来了空军对蚌埠至临淮关一线的日军阵地进行了轰炸。
张自忠将军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战,张自忠内心是充满渴望的,是的,因为此前北平和天津的沦陷,张自忠遭到了国人的谴责与诋毁,这让他倍感痛苦,他明明心怀国家,却苦于无法诉说,甚至被国人误认为“汉奸”。身为军人不仅没有守住国土,也没有以死报国,所以他心中有愧,因此面对来自全国*的抨击,他选择了沉默,他没有想着如何用言语去辩驳,他想的是有朝一日能用行动去挽回自己在国人心中的形象。
所以,当他接到参加徐州会战的通知后,他以及他的部下都是激动的,一雪前耻的时刻就要来了。
反击之前,张自忠面对59军全体将士,他没有说很多令人热血澎湃的话,他只是轻淡而又坚定的说了一句:“谁也不许后退,跟着我拼命保国”。
所有人都明白,这句话意味着什么,这次战斗意味着什么,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甚至他们都满怀向往,事实证明,如果一支军队的所有官兵都不怕死的话,那么它也将会是一支令所有对手都胆寒的军队。
徐州会战形势图
2月15日,反击作战开始,在友军的协同下,第59军全体官兵向火山爆发一般,从阵地上喷薄而出,他们无一人迟疑,以决死的意志向敌人的阵地发起猛烈的进攻。
整个淮河阵地到处都是拼杀的惨况,第59军将士们不分昼夜,经过十多日的猛打猛冲,日军终于招架不住开始陆续撤回淮河南岸,第59军官兵收复了小蚌埠镇,中日两军再次于淮河两岸形成对峙。
不得不说,淮河之战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队取得的一次令人振奋的胜利,此次胜利达到了李宗仁战前制定的“将北上日军牵制在淮河南岸”的战略目的,从而粉碎了日军企图“南北夹击”的战略目的,至此以后,日军不得不对先前的战略进行调整,将之前的“南北夹击”改为“南守北攻”。
日军战略的改变,使得津浦路南端的形势缓和了下来,但因为此,日军华北方面军一改往日的行军速度开始沿津浦路北段大规模南下,以实行“南守北攻”的新战略,如此一来,津浦路北段的局势变得严峻起来。
韩复榘
津浦路北段的防守本是由时任山东省*韩复榘负责的,因为津浦路北段的防守重点就在山东,然而因为韩复榘本人出于对蒋介石,对南京国民*的不信任,导致他非常抵触其他*部队进驻山东,而这也使得李宗仁非常不放心将山东交给韩复榘。
于是在日军华北方面军开始沿津浦路南下的时候,李宗仁便亲赴济南与韩复榘做了一次彻夜长谈,李宗仁向韩复榘详细分析了当前国内的抗日形势及打赢徐州会战的重要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目的就是希望韩复榘能认识到积极守卫山东的必要性和他应该担负的责任。
然而韩复榘的想法是根本不会受到李宗仁影响的,当时他的脑子里完全就是“保存实力”,即便有部下提醒他,现在是全国抗战,任何部队有损失都会得到补充,他依旧执着的回答到:“就算是参战,也要最后参战”。
所以,在了解了韩复榘当时内心的真正想法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当初为何会一*不放,任由日军占领了大半个山东。
韩复榘丢失山东给当时的徐州战场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由于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内,韩复榘连退数百里,丢掉了黄河北岸阵地、济南、泰安、曲阜、济宁等运河防线,导致津浦路北段门户大开,使得徐州及陇海铁路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威胁之下,第五战区不得不重新制定新的战略部署,最终李宗仁认为想要扭转丢失山东带来的不利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进攻。
李宗仁将军
于是就在于学忠部与张自忠部先后于津浦路南段与日军陷入苦战的时候,津浦路北段亦开始主动出击对日作战。
反击的首要目标自然是徐州北部的济宁与临沂,具体作战计划是:
第三集团军向济宁、第二十二集团军向邹县、第三军团向蒙阴。
然而各路部队的反击遭到了日军的强烈抵抗,最终反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济宁不仅依旧在日军手中,甚至第三集团军遭到了日军第十师团的重创而不得不退到鲁豫交界之巨野一带。
而与此同时,另一路日军——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已经在青岛登陆,这是日军中极具战斗力的部队,第五师团刚参加了忻口会战,士气正盛,日军大本营给他们的命令是,从青岛登陆,沿台潍路从津浦路北段侧面攻占临沂,然后从这里直下徐州。
第五师团的参战就像是一把利剑一般随时要插入我们的心脏,为了阻击第五师团的南下,李宗仁急令第三军团火速赶往临沂进行防御。
庞炳勋
第三军团原属西北军,虽然这支部队名义上是“军团”,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军,即第40军,而更难以置信的是,第40军虽然是一个军,但它其实只有一个师,即第39师。
所以,庞炳勋的第三军团实际上只是一个加强师而已,而且师长还不是庞炳勋而是马法五,而部队一共也只有一万多人。
那么这样一支杂牌军,一支头顶着“军团”荣耀实际上只是一个加强师的杂牌军,能够顶得住即将到来的装备精良的日军第五师团的进攻吗?我想当时的庞炳勋也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但答案究竟与否,也只有他本人才知道。
徐州会战的大幕早已经拉开,庞炳勋退无可退,只是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转机还是无底深渊,他没有时间再去考虑了,只能带着他的部队一往无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38
1937年12月13日,随着南京的沦陷,日本大本营决定由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沿津浦路分别南下和北上,南北夹击位于中原地区的中国守军,其目的是将华北与华中战场连成一片。
日军的行动非常明确,而这一计划也非常合理,因此继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之后,双方的争夺点便是中原军事重镇亦是津浦路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徐州。
为了尽最大可能的打赢接下来的徐州会战,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国民*军事委员会迅速制定出了一个详尽的作战方案,并着手调整第五战区的作战序列,司令长官李宗仁全权负责指挥徐州会战。
李宗仁
因为,中国刚先后经历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中*队的损耗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为了保证第五战区兵力的足够完备,蒋介石几乎调动了当时能调动的一切部队包括各路地方军阀部队,因此在第五战区里,我们能够看到当时全国的主要地方军阀部队的身影,比如川军、桂军、东北军、西北军还有山东地方部队。由此可见,国民*对于此战寄托的希望和下定的决心也是非常大的。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徐州会战,李宗仁是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的,他非常清楚日军的动向一定是南北夹击,可是以中国现有的兵力部署,如果让北上的日军成功渡过淮河进入中原的话,中*队一定是必败无疑的,因此有鉴于自身实力及当时战场地理因素的考虑,李宗仁于战前下达了这样一个作战令:
战区决对津浦南段之敌,拒止于淮河以南地区,由其侧方连续予以打击,渐次驱除肃清之,同时巩固鲁南山地。对津浦北段及陇海东段取侧击之势,牵制敌之南下或西上,以拱卫徐州。
通过此作战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信息:
那么在有了一个明确的作战计划后,李宗仁便开始部署军队了,而与此同时,战斗首先从津浦南段爆发了。
徐州会战中的日军
至于战斗为何从津浦南段爆发,主要原因应该就在于攻占南京的日军士气更加旺盛,且南京保卫战后,附近的中*队处于溃散状态,尤其是津浦路南端的浦口更是没有任何中*队防守的,而这也很容易让日军有了一个错误认识,那就是津浦路南段似乎不会再出现中*队的身影,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北上与华北方面军汇合。
然而他们的认识一定是错误的,虽然浦口附近没有中*队防守了,但李宗仁却已经意识到津浦南段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军从浦口北上出发的时候,李宗仁就已经将刘士毅的第31军调到了滁州、明光一线,来阻击北上日军。
前面提到过,李宗仁的作战计划是,将北上日军阻隔在淮河以南,而滁州的南面是浦口,明光的西北面就是淮河南岸重镇蚌埠了。所以滁州、明光一线是北上日军渡过淮河的必经之地,第31军是桂军,李宗仁将其放在津浦南段的第一个防御线上,足可见李宗仁抵抗日军的决绝之心。
而第31军也没有让李宗仁失望,1938年1月26日,北上的日军第13师团在这里遇到了以死打硬拼的桂军,31军依托有利地形层层阻击日军,让日军既感震怒又觉耻辱,毕竟桂军的武器装备与日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面对装备如此低劣的桂军,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因此这让第13师团的士兵感到了空前的耻辱,但是越是耻辱,他们复仇的心理就越膨胀。
刘士毅
当日军从南京调来重炮和坦克后,第31军顶不住了,第13师团兵分三路同时推进,第31军无法应对,明光、滁州很快失守,2月1日,日军占领临淮关,2日占领蚌埠、凤阳和定远,其前锋已经抵达淮河南岸。
前面说过,如果日军主力渡过淮河,那么津浦路南段的中国守军将无险可守,到时候整个徐州会战的形势将急转直下,所以李宗仁决定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必须将日军阻击在淮河南岸,而防守淮河的重任就落在了于学忠将军与他的第51军身上。
于学忠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属于东北军的一员,当年曾是张学良的左膀右臂,九一八事变后,他力主抗日,任河北省*期间,面对日本人的劝降利诱,他都不为所动,一直都是抗日的积极分子,因此他曾多次受到日本人的暗杀,1936年,他积极支持张学良发动的“兵谏”,力促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之后便率部参加了此次的徐州会战。
对于此次防守淮河的重要性,于学忠非常清楚,与此同时他和他的51军也期待了很久,从九一八事变起,他和他的部下们就一直忍受着痛苦和全国百姓的责备苟活着,他们一直想要一个证明自己,报仇雪恨的机会,所以,对于即将到来的淮河战役,他们虽没有必胜的把握,却有必死的决心。
于学忠将军
于学忠将军来到前线后,将部队布防在蚌埠与五河之间,蚌埠是淮河南岸的重镇,五河位于蚌埠以东,是淮河北岸的重镇,蚌埠——淮河一线将直面北上而来的日本第13师团。
日军的行军速度令51军将士们感到非常意外,在他们还在赶修工事的时候,日军就已经迎面而来了,于是两军顿时陷入激战中,2月3日,日军利用抢来的民船和自带的橡皮艇,在飞机和火炮的掩护下强渡淮河,但于4日被51军*了回去。然而,日军第26旅团一部绕道蚌埠以西渡河成功并攻占了怀远进抵涡河。于学忠得知后紧急调整部署,将防御重点放在了与蚌埠隔河相对的小蚌埠镇——怀远——涡河一线。
于是,小蚌埠镇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8日,二十余架日本战机对小蚌埠镇进行了猛烈的轰炸,随后日军在密集的炮火的掩护下再次强渡淮河,第51军第113师的官兵们拼命抵抗,两次击退日军,日军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夜间强渡,随后他们一度登上了淮河北岸并占领了小蚌埠镇。然而113师337旅674团团长梁忠武立即率部进行反击,双方激战至凌晨,最后674团的将士们将日军击退,收回了小蚌埠镇。
10日拂晓,日军再次对小蚌埠镇发起攻击,674团陷入苦战,因伤亡过半而不得不退出战斗,小蚌埠镇失守。
徐州会战形势图
小蚌埠镇第二次失守后,于学忠亲临前线,他令113师337旅组织敢死队进行反击,旅长窦光典亲率敢死队身先士卒,他们拼死进攻,后与日军陷入肉搏战,经过数小时的肉搏战后,日军被赶下了淮河,被淹死的日军达数百人以上。
而就在窦光典率领敢死队与日本激战的时候,东面战线的日军为配合西线日军的行动也开始从临淮关强行渡河,甚至一度攻占了淮河北岸的几个村庄,防守于此的第114师在师长牟中珩的率领下发起反击,后将失去的村庄全部夺回。
然而第51军的英勇防守引来了日军更为猛烈的复仇,11日,坚守阵地近10日的51军迎来了最为血腥的一天,这天,日军发起全面进攻,先是日军的飞机、重炮和坦克对51军的阵地进行了密集轰炸,51军多处防御阵地被摧毁,士兵减员亦非常严重,之后日军进行强攻,第51军的将士们不畏生死,数次发起反击,仅小蚌埠反复易手就多达五次!在由于兵力及武器装备太过悬殊,小蚌埠镇最终还是落入了日本人之手。
就在这危机时刻,于学忠将军将所有指挥员召集在一起,他说:“东北沦丧之痛刻在咱们心头,想生存下去就要与日本人血战到底。我们下定必死的决心,我们可以都死光,但是必须让日本人付出代价!”
既然守不住,那就死在冲锋的路上吧!
13日,于学忠将军下令51军全线决死反击,于学忠将军本人和两位师长及四位旅长全部上了战斗的最前沿,而就在此危急时刻,一支中国援军及时的赶到了战场。
他们就是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59军。
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将军来了,于学忠将军深知他肯定能像自己一样拼死守护着这里,因为张自忠将军跟自己一样,曾被国人所谴责所误解,他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够用行动洗刷冤屈,对此于学忠将军深以为然,所以他可以安心的撤下了。
至于淮河前线日后将会是怎样的一个走向,于学忠将军坚信,张自忠一定会给自己,给全国百姓一个满意的交待。
于学忠走了,但是战争还远没有结束,淮河暂时成了日军不可逾越的天堑,但他们绝不会就此罢手,张自忠将军来了,那么他会给焦灼的淮河战场带来一丝转机吗?
虽然张自忠的加入令徐州会战之津浦路南段战场出现了转机,然而机会稍纵即逝,张自忠认为,应在日军支援未全部到位之前立即全线反击,张自忠的计划得到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认可,为了配合第59军的行动,李宗仁同时令韦云淞的第48军,刘士毅的第31军及周祖晃的第7军分三路出击,以此来策应59军的正面行动,除此之外,李宗仁还极力说服了国民*,派来了空军对蚌埠至临淮关一线的日军阵地进行了轰炸。
张自忠将军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战,张自忠内心是充满渴望的,是的,因为此前北平和天津的沦陷,张自忠遭到了国人的谴责与诋毁,这让他倍感痛苦,他明明心怀国家,却苦于无法诉说,甚至被国人误认为“汉奸”。身为军人不仅没有守住国土,也没有以死报国,所以他心中有愧,因此面对来自全国*的抨击,他选择了沉默,他没有想着如何用言语去辩驳,他想的是有朝一日能用行动去挽回自己在国人心中的形象。
所以,当他接到参加徐州会战的通知后,他以及他的部下都是激动的,一雪前耻的时刻就要来了。
反击之前,张自忠面对59军全体将士,他没有说很多令人热血澎湃的话,他只是轻淡而又坚定的说了一句:“谁也不许后退,跟着我拼命保国”。
所有人都明白,这句话意味着什么,这次战斗意味着什么,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甚至他们都满怀向往,事实证明,如果一支军队的所有官兵都不怕死的话,那么它也将会是一支令所有对手都胆寒的军队。
徐州会战形势图
2月15日,反击作战开始,在友军的协同下,第59军全体官兵向火山爆发一般,从阵地上喷薄而出,他们无一人迟疑,以决死的意志向敌人的阵地发起猛烈的进攻。
整个淮河阵地到处都是拼杀的惨况,第59军将士们不分昼夜,经过十多日的猛打猛冲,日军终于招架不住开始陆续撤回淮河南岸,第59军官兵收复了小蚌埠镇,中日两军再次于淮河两岸形成对峙。
不得不说,淮河之战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队取得的一次令人振奋的胜利,此次胜利达到了李宗仁战前制定的“将北上日军牵制在淮河南岸”的战略目的,从而粉碎了日军企图“南北夹击”的战略目的,至此以后,日军不得不对先前的战略进行调整,将之前的“南北夹击”改为“南守北攻”。
日军战略的改变,使得津浦路南端的形势缓和了下来,但因为此,日军华北方面军一改往日的行军速度开始沿津浦路北段大规模南下,以实行“南守北攻”的新战略,如此一来,津浦路北段的局势变得严峻起来。
韩复榘
津浦路北段的防守本是由时任山东省*韩复榘负责的,因为津浦路北段的防守重点就在山东,然而因为韩复榘本人出于对蒋介石,对南京国民*的不信任,导致他非常抵触其他*部队进驻山东,而这也使得李宗仁非常不放心将山东交给韩复榘。
于是在日军华北方面军开始沿津浦路南下的时候,李宗仁便亲赴济南与韩复榘做了一次彻夜长谈,李宗仁向韩复榘详细分析了当前国内的抗日形势及打赢徐州会战的重要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目的就是希望韩复榘能认识到积极守卫山东的必要性和他应该担负的责任。
然而韩复榘的想法是根本不会受到李宗仁影响的,当时他的脑子里完全就是“保存实力”,即便有部下提醒他,现在是全国抗战,任何部队有损失都会得到补充,他依旧执着的回答到:“就算是参战,也要最后参战”。
所以,在了解了韩复榘当时内心的真正想法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当初为何会一*不放,任由日军占领了大半个山东。
韩复榘丢失山东给当时的徐州战场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由于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内,韩复榘连退数百里,丢掉了黄河北岸阵地、济南、泰安、曲阜、济宁等运河防线,导致津浦路北段门户大开,使得徐州及陇海铁路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威胁之下,第五战区不得不重新制定新的战略部署,最终李宗仁认为想要扭转丢失山东带来的不利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进攻。
李宗仁将军
于是就在于学忠部与张自忠部先后于津浦路南段与日军陷入苦战的时候,津浦路北段亦开始主动出击对日作战。
反击的首要目标自然是徐州北部的济宁与临沂,具体作战计划是:
第三集团军向济宁、第二十二集团军向邹县、第三军团向蒙阴。
然而各路部队的反击遭到了日军的强烈抵抗,最终反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济宁不仅依旧在日军手中,甚至第三集团军遭到了日军第十师团的重创而不得不退到鲁豫交界之巨野一带。
而与此同时,另一路日军——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已经在青岛登陆,这是日军中极具战斗力的部队,第五师团刚参加了忻口会战,士气正盛,日军大本营给他们的命令是,从青岛登陆,沿台潍路从津浦路北段侧面攻占临沂,然后从这里直下徐州。
第五师团的参战就像是一把利剑一般随时要插入我们的心脏,为了阻击第五师团的南下,李宗仁急令第三军团火速赶往临沂进行防御。
庞炳勋
第三军团原属西北军,虽然这支部队名义上是“军团”,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军,即第40军,而更难以置信的是,第40军虽然是一个军,但它其实只有一个师,即第39师。
所以,庞炳勋的第三军团实际上只是一个加强师而已,而且师长还不是庞炳勋而是马法五,而部队一共也只有一万多人。
那么这样一支杂牌军,一支头顶着“军团”荣耀实际上只是一个加强师的杂牌军,能够顶得住即将到来的装备精良的日军第五师团的进攻吗?我想当时的庞炳勋也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但答案究竟与否,也只有他本人才知道。
徐州会战的大幕早已经拉开,庞炳勋退无可退,只是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转机还是无底深渊,他没有时间再去考虑了,只能带着他的部队一往无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38
1937年12月13日,随着南京的沦陷,日本大本营决定由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沿津浦路分别南下和北上,南北夹击位于中原地区的中国守军,其目的是将华北与华中战场连成一片。
日军的行动非常明确,而这一计划也非常合理,因此继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之后,双方的争夺点便是中原军事重镇亦是津浦路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徐州。
为了尽最大可能的打赢接下来的徐州会战,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国民*军事委员会迅速制定出了一个详尽的作战方案,并着手调整第五战区的作战序列,司令长官李宗仁全权负责指挥徐州会战。
李宗仁
因为,中国刚先后经历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中*队的损耗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为了保证第五战区兵力的足够完备,蒋介石几乎调动了当时能调动的一切部队包括各路地方军阀部队,因此在第五战区里,我们能够看到当时全国的主要地方军阀部队的身影,比如川军、桂军、东北军、西北军还有山东地方部队。由此可见,国民*对于此战寄托的希望和下定的决心也是非常大的。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徐州会战,李宗仁是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的,他非常清楚日军的动向一定是南北夹击,可是以中国现有的兵力部署,如果让北上的日军成功渡过淮河进入中原的话,中*队一定是必败无疑的,因此有鉴于自身实力及当时战场地理因素的考虑,李宗仁于战前下达了这样一个作战令:
战区决对津浦南段之敌,拒止于淮河以南地区,由其侧方连续予以打击,渐次驱除肃清之,同时巩固鲁南山地。对津浦北段及陇海东段取侧击之势,牵制敌之南下或西上,以拱卫徐州。
通过此作战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信息:
那么在有了一个明确的作战计划后,李宗仁便开始部署军队了,而与此同时,战斗首先从津浦南段爆发了。
徐州会战中的日军
至于战斗为何从津浦南段爆发,主要原因应该就在于攻占南京的日军士气更加旺盛,且南京保卫战后,附近的中*队处于溃散状态,尤其是津浦路南端的浦口更是没有任何中*队防守的,而这也很容易让日军有了一个错误认识,那就是津浦路南段似乎不会再出现中*队的身影,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北上与华北方面军汇合。
然而他们的认识一定是错误的,虽然浦口附近没有中*队防守了,但李宗仁却已经意识到津浦南段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军从浦口北上出发的时候,李宗仁就已经将刘士毅的第31军调到了滁州、明光一线,来阻击北上日军。
前面提到过,李宗仁的作战计划是,将北上日军阻隔在淮河以南,而滁州的南面是浦口,明光的西北面就是淮河南岸重镇蚌埠了。所以滁州、明光一线是北上日军渡过淮河的必经之地,第31军是桂军,李宗仁将其放在津浦南段的第一个防御线上,足可见李宗仁抵抗日军的决绝之心。
而第31军也没有让李宗仁失望,1938年1月26日,北上的日军第13师团在这里遇到了以死打硬拼的桂军,31军依托有利地形层层阻击日军,让日军既感震怒又觉耻辱,毕竟桂军的武器装备与日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面对装备如此低劣的桂军,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因此这让第13师团的士兵感到了空前的耻辱,但是越是耻辱,他们复仇的心理就越膨胀。
刘士毅
当日军从南京调来重炮和坦克后,第31军顶不住了,第13师团兵分三路同时推进,第31军无法应对,明光、滁州很快失守,2月1日,日军占领临淮关,2日占领蚌埠、凤阳和定远,其前锋已经抵达淮河南岸。
前面说过,如果日军主力渡过淮河,那么津浦路南段的中国守军将无险可守,到时候整个徐州会战的形势将急转直下,所以李宗仁决定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必须将日军阻击在淮河南岸,而防守淮河的重任就落在了于学忠将军与他的第51军身上。
于学忠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属于东北军的一员,当年曾是张学良的左膀右臂,九一八事变后,他力主抗日,任河北省*期间,面对日本人的劝降利诱,他都不为所动,一直都是抗日的积极分子,因此他曾多次受到日本人的暗杀,1936年,他积极支持张学良发动的“兵谏”,力促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之后便率部参加了此次的徐州会战。
对于此次防守淮河的重要性,于学忠非常清楚,与此同时他和他的51军也期待了很久,从九一八事变起,他和他的部下们就一直忍受着痛苦和全国百姓的责备苟活着,他们一直想要一个证明自己,报仇雪恨的机会,所以,对于即将到来的淮河战役,他们虽没有必胜的把握,却有必死的决心。
于学忠将军
于学忠将军来到前线后,将部队布防在蚌埠与五河之间,蚌埠是淮河南岸的重镇,五河位于蚌埠以东,是淮河北岸的重镇,蚌埠——淮河一线将直面北上而来的日本第13师团。
日军的行军速度令51军将士们感到非常意外,在他们还在赶修工事的时候,日军就已经迎面而来了,于是两军顿时陷入激战中,2月3日,日军利用抢来的民船和自带的橡皮艇,在飞机和火炮的掩护下强渡淮河,但于4日被51军*了回去。然而,日军第26旅团一部绕道蚌埠以西渡河成功并攻占了怀远进抵涡河。于学忠得知后紧急调整部署,将防御重点放在了与蚌埠隔河相对的小蚌埠镇——怀远——涡河一线。
于是,小蚌埠镇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8日,二十余架日本战机对小蚌埠镇进行了猛烈的轰炸,随后日军在密集的炮火的掩护下再次强渡淮河,第51军第113师的官兵们拼命抵抗,两次击退日军,日军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夜间强渡,随后他们一度登上了淮河北岸并占领了小蚌埠镇。然而113师337旅674团团长梁忠武立即率部进行反击,双方激战至凌晨,最后674团的将士们将日军击退,收回了小蚌埠镇。
10日拂晓,日军再次对小蚌埠镇发起攻击,674团陷入苦战,因伤亡过半而不得不退出战斗,小蚌埠镇失守。
徐州会战形势图
小蚌埠镇第二次失守后,于学忠亲临前线,他令113师337旅组织敢死队进行反击,旅长窦光典亲率敢死队身先士卒,他们拼死进攻,后与日军陷入肉搏战,经过数小时的肉搏战后,日军被赶下了淮河,被淹死的日军达数百人以上。
而就在窦光典率领敢死队与日本激战的时候,东面战线的日军为配合西线日军的行动也开始从临淮关强行渡河,甚至一度攻占了淮河北岸的几个村庄,防守于此的第114师在师长牟中珩的率领下发起反击,后将失去的村庄全部夺回。
然而第51军的英勇防守引来了日军更为猛烈的复仇,11日,坚守阵地近10日的51军迎来了最为血腥的一天,这天,日军发起全面进攻,先是日军的飞机、重炮和坦克对51军的阵地进行了密集轰炸,51军多处防御阵地被摧毁,士兵减员亦非常严重,之后日军进行强攻,第51军的将士们不畏生死,数次发起反击,仅小蚌埠反复易手就多达五次!在由于兵力及武器装备太过悬殊,小蚌埠镇最终还是落入了日本人之手。
就在这危机时刻,于学忠将军将所有指挥员召集在一起,他说:“东北沦丧之痛刻在咱们心头,想生存下去就要与日本人血战到底。我们下定必死的决心,我们可以都死光,但是必须让日本人付出代价!”
既然守不住,那就死在冲锋的路上吧!
13日,于学忠将军下令51军全线决死反击,于学忠将军本人和两位师长及四位旅长全部上了战斗的最前沿,而就在此危急时刻,一支中国援军及时的赶到了战场。
他们就是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59军。
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将军来了,于学忠将军深知他肯定能像自己一样拼死守护着这里,因为张自忠将军跟自己一样,曾被国人所谴责所误解,他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够用行动洗刷冤屈,对此于学忠将军深以为然,所以他可以安心的撤下了。
至于淮河前线日后将会是怎样的一个走向,于学忠将军坚信,张自忠一定会给自己,给全国百姓一个满意的交待。
于学忠走了,但是战争还远没有结束,淮河暂时成了日军不可逾越的天堑,但他们绝不会就此罢手,张自忠将军来了,那么他会给焦灼的淮河战场带来一丝转机吗?
虽然张自忠的加入令徐州会战之津浦路南段战场出现了转机,然而机会稍纵即逝,张自忠认为,应在日军支援未全部到位之前立即全线反击,张自忠的计划得到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认可,为了配合第59军的行动,李宗仁同时令韦云淞的第48军,刘士毅的第31军及周祖晃的第7军分三路出击,以此来策应59军的正面行动,除此之外,李宗仁还极力说服了国民*,派来了空军对蚌埠至临淮关一线的日军阵地进行了轰炸。
张自忠将军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战,张自忠内心是充满渴望的,是的,因为此前北平和天津的沦陷,张自忠遭到了国人的谴责与诋毁,这让他倍感痛苦,他明明心怀国家,却苦于无法诉说,甚至被国人误认为“汉奸”。身为军人不仅没有守住国土,也没有以死报国,所以他心中有愧,因此面对来自全国*的抨击,他选择了沉默,他没有想着如何用言语去辩驳,他想的是有朝一日能用行动去挽回自己在国人心中的形象。
所以,当他接到参加徐州会战的通知后,他以及他的部下都是激动的,一雪前耻的时刻就要来了。
反击之前,张自忠面对59军全体将士,他没有说很多令人热血澎湃的话,他只是轻淡而又坚定的说了一句:“谁也不许后退,跟着我拼命保国”。
所有人都明白,这句话意味着什么,这次战斗意味着什么,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甚至他们都满怀向往,事实证明,如果一支军队的所有官兵都不怕死的话,那么它也将会是一支令所有对手都胆寒的军队。
徐州会战形势图
2月15日,反击作战开始,在友军的协同下,第59军全体官兵向火山爆发一般,从阵地上喷薄而出,他们无一人迟疑,以决死的意志向敌人的阵地发起猛烈的进攻。
整个淮河阵地到处都是拼杀的惨况,第59军将士们不分昼夜,经过十多日的猛打猛冲,日军终于招架不住开始陆续撤回淮河南岸,第59军官兵收复了小蚌埠镇,中日两军再次于淮河两岸形成对峙。
不得不说,淮河之战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队取得的一次令人振奋的胜利,此次胜利达到了李宗仁战前制定的“将北上日军牵制在淮河南岸”的战略目的,从而粉碎了日军企图“南北夹击”的战略目的,至此以后,日军不得不对先前的战略进行调整,将之前的“南北夹击”改为“南守北攻”。
日军战略的改变,使得津浦路南端的形势缓和了下来,但因为此,日军华北方面军一改往日的行军速度开始沿津浦路北段大规模南下,以实行“南守北攻”的新战略,如此一来,津浦路北段的局势变得严峻起来。
韩复榘
津浦路北段的防守本是由时任山东省*韩复榘负责的,因为津浦路北段的防守重点就在山东,然而因为韩复榘本人出于对蒋介石,对南京国民*的不信任,导致他非常抵触其他*部队进驻山东,而这也使得李宗仁非常不放心将山东交给韩复榘。
于是在日军华北方面军开始沿津浦路南下的时候,李宗仁便亲赴济南与韩复榘做了一次彻夜长谈,李宗仁向韩复榘详细分析了当前国内的抗日形势及打赢徐州会战的重要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目的就是希望韩复榘能认识到积极守卫山东的必要性和他应该担负的责任。
然而韩复榘的想法是根本不会受到李宗仁影响的,当时他的脑子里完全就是“保存实力”,即便有部下提醒他,现在是全国抗战,任何部队有损失都会得到补充,他依旧执着的回答到:“就算是参战,也要最后参战”。
所以,在了解了韩复榘当时内心的真正想法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当初为何会一*不放,任由日军占领了大半个山东。
韩复榘丢失山东给当时的徐州战场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由于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内,韩复榘连退数百里,丢掉了黄河北岸阵地、济南、泰安、曲阜、济宁等运河防线,导致津浦路北段门户大开,使得徐州及陇海铁路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威胁之下,第五战区不得不重新制定新的战略部署,最终李宗仁认为想要扭转丢失山东带来的不利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进攻。
李宗仁将军
于是就在于学忠部与张自忠部先后于津浦路南段与日军陷入苦战的时候,津浦路北段亦开始主动出击对日作战。
反击的首要目标自然是徐州北部的济宁与临沂,具体作战计划是:
第三集团军向济宁、第二十二集团军向邹县、第三军团向蒙阴。
然而各路部队的反击遭到了日军的强烈抵抗,最终反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济宁不仅依旧在日军手中,甚至第三集团军遭到了日军第十师团的重创而不得不退到鲁豫交界之巨野一带。
而与此同时,另一路日军——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已经在青岛登陆,这是日军中极具战斗力的部队,第五师团刚参加了忻口会战,士气正盛,日军大本营给他们的命令是,从青岛登陆,沿台潍路从津浦路北段侧面攻占临沂,然后从这里直下徐州。
第五师团的参战就像是一把利剑一般随时要插入我们的心脏,为了阻击第五师团的南下,李宗仁急令第三军团火速赶往临沂进行防御。
庞炳勋
第三军团原属西北军,虽然这支部队名义上是“军团”,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军,即第40军,而更难以置信的是,第40军虽然是一个军,但它其实只有一个师,即第39师。
所以,庞炳勋的第三军团实际上只是一个加强师而已,而且师长还不是庞炳勋而是马法五,而部队一共也只有一万多人。
那么这样一支杂牌军,一支头顶着“军团”荣耀实际上只是一个加强师的杂牌军,能够顶得住即将到来的装备精良的日军第五师团的进攻吗?我想当时的庞炳勋也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但答案究竟与否,也只有他本人才知道。
徐州会战的大幕早已经拉开,庞炳勋退无可退,只是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转机还是无底深渊,他没有时间再去考虑了,只能带着他的部队一往无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5:38
1937年12月13日,随着南京的沦陷,日本大本营决定由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沿津浦路分别南下和北上,南北夹击位于中原地区的中国守军,其目的是将华北与华中战场连成一片。
日军的行动非常明确,而这一计划也非常合理,因此继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之后,双方的争夺点便是中原军事重镇亦是津浦路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徐州。
为了尽最大可能的打赢接下来的徐州会战,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国民*军事委员会迅速制定出了一个详尽的作战方案,并着手调整第五战区的作战序列,司令长官李宗仁全权负责指挥徐州会战。
李宗仁
因为,中国刚先后经历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中*队的损耗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为了保证第五战区兵力的足够完备,蒋介石几乎调动了当时能调动的一切部队包括各路地方军阀部队,因此在第五战区里,我们能够看到当时全国的主要地方军阀部队的身影,比如川军、桂军、东北军、西北军还有山东地方部队。由此可见,国民*对于此战寄托的希望和下定的决心也是非常大的。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徐州会战,李宗仁是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的,他非常清楚日军的动向一定是南北夹击,可是以中国现有的兵力部署,如果让北上的日军成功渡过淮河进入中原的话,中*队一定是必败无疑的,因此有鉴于自身实力及当时战场地理因素的考虑,李宗仁于战前下达了这样一个作战令:
战区决对津浦南段之敌,拒止于淮河以南地区,由其侧方连续予以打击,渐次驱除肃清之,同时巩固鲁南山地。对津浦北段及陇海东段取侧击之势,牵制敌之南下或西上,以拱卫徐州。
通过此作战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信息:
那么在有了一个明确的作战计划后,李宗仁便开始部署军队了,而与此同时,战斗首先从津浦南段爆发了。
徐州会战中的日军
至于战斗为何从津浦南段爆发,主要原因应该就在于攻占南京的日军士气更加旺盛,且南京保卫战后,附近的中*队处于溃散状态,尤其是津浦路南端的浦口更是没有任何中*队防守的,而这也很容易让日军有了一个错误认识,那就是津浦路南段似乎不会再出现中*队的身影,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北上与华北方面军汇合。
然而他们的认识一定是错误的,虽然浦口附近没有中*队防守了,但李宗仁却已经意识到津浦南段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军从浦口北上出发的时候,李宗仁就已经将刘士毅的第31军调到了滁州、明光一线,来阻击北上日军。
前面提到过,李宗仁的作战计划是,将北上日军阻隔在淮河以南,而滁州的南面是浦口,明光的西北面就是淮河南岸重镇蚌埠了。所以滁州、明光一线是北上日军渡过淮河的必经之地,第31军是桂军,李宗仁将其放在津浦南段的第一个防御线上,足可见李宗仁抵抗日军的决绝之心。
而第31军也没有让李宗仁失望,1938年1月26日,北上的日军第13师团在这里遇到了以死打硬拼的桂军,31军依托有利地形层层阻击日军,让日军既感震怒又觉耻辱,毕竟桂军的武器装备与日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面对装备如此低劣的桂军,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因此这让第13师团的士兵感到了空前的耻辱,但是越是耻辱,他们复仇的心理就越膨胀。
刘士毅
当日军从南京调来重炮和坦克后,第31军顶不住了,第13师团兵分三路同时推进,第31军无法应对,明光、滁州很快失守,2月1日,日军占领临淮关,2日占领蚌埠、凤阳和定远,其前锋已经抵达淮河南岸。
前面说过,如果日军主力渡过淮河,那么津浦路南段的中国守军将无险可守,到时候整个徐州会战的形势将急转直下,所以李宗仁决定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必须将日军阻击在淮河南岸,而防守淮河的重任就落在了于学忠将军与他的第51军身上。
于学忠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属于东北军的一员,当年曾是张学良的左膀右臂,九一八事变后,他力主抗日,任河北省*期间,面对日本人的劝降利诱,他都不为所动,一直都是抗日的积极分子,因此他曾多次受到日本人的暗杀,1936年,他积极支持张学良发动的“兵谏”,力促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之后便率部参加了此次的徐州会战。
对于此次防守淮河的重要性,于学忠非常清楚,与此同时他和他的51军也期待了很久,从九一八事变起,他和他的部下们就一直忍受着痛苦和全国百姓的责备苟活着,他们一直想要一个证明自己,报仇雪恨的机会,所以,对于即将到来的淮河战役,他们虽没有必胜的把握,却有必死的决心。
于学忠将军
于学忠将军来到前线后,将部队布防在蚌埠与五河之间,蚌埠是淮河南岸的重镇,五河位于蚌埠以东,是淮河北岸的重镇,蚌埠——淮河一线将直面北上而来的日本第13师团。
日军的行军速度令51军将士们感到非常意外,在他们还在赶修工事的时候,日军就已经迎面而来了,于是两军顿时陷入激战中,2月3日,日军利用抢来的民船和自带的橡皮艇,在飞机和火炮的掩护下强渡淮河,但于4日被51军*了回去。然而,日军第26旅团一部绕道蚌埠以西渡河成功并攻占了怀远进抵涡河。于学忠得知后紧急调整部署,将防御重点放在了与蚌埠隔河相对的小蚌埠镇——怀远——涡河一线。
于是,小蚌埠镇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8日,二十余架日本战机对小蚌埠镇进行了猛烈的轰炸,随后日军在密集的炮火的掩护下再次强渡淮河,第51军第113师的官兵们拼命抵抗,两次击退日军,日军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夜间强渡,随后他们一度登上了淮河北岸并占领了小蚌埠镇。然而113师337旅674团团长梁忠武立即率部进行反击,双方激战至凌晨,最后674团的将士们将日军击退,收回了小蚌埠镇。
10日拂晓,日军再次对小蚌埠镇发起攻击,674团陷入苦战,因伤亡过半而不得不退出战斗,小蚌埠镇失守。
徐州会战形势图
小蚌埠镇第二次失守后,于学忠亲临前线,他令113师337旅组织敢死队进行反击,旅长窦光典亲率敢死队身先士卒,他们拼死进攻,后与日军陷入肉搏战,经过数小时的肉搏战后,日军被赶下了淮河,被淹死的日军达数百人以上。
而就在窦光典率领敢死队与日本激战的时候,东面战线的日军为配合西线日军的行动也开始从临淮关强行渡河,甚至一度攻占了淮河北岸的几个村庄,防守于此的第114师在师长牟中珩的率领下发起反击,后将失去的村庄全部夺回。
然而第51军的英勇防守引来了日军更为猛烈的复仇,11日,坚守阵地近10日的51军迎来了最为血腥的一天,这天,日军发起全面进攻,先是日军的飞机、重炮和坦克对51军的阵地进行了密集轰炸,51军多处防御阵地被摧毁,士兵减员亦非常严重,之后日军进行强攻,第51军的将士们不畏生死,数次发起反击,仅小蚌埠反复易手就多达五次!在由于兵力及武器装备太过悬殊,小蚌埠镇最终还是落入了日本人之手。
就在这危机时刻,于学忠将军将所有指挥员召集在一起,他说:“东北沦丧之痛刻在咱们心头,想生存下去就要与日本人血战到底。我们下定必死的决心,我们可以都死光,但是必须让日本人付出代价!”
既然守不住,那就死在冲锋的路上吧!
13日,于学忠将军下令51军全线决死反击,于学忠将军本人和两位师长及四位旅长全部上了战斗的最前沿,而就在此危急时刻,一支中国援军及时的赶到了战场。
他们就是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59军。
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将军来了,于学忠将军深知他肯定能像自己一样拼死守护着这里,因为张自忠将军跟自己一样,曾被国人所谴责所误解,他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够用行动洗刷冤屈,对此于学忠将军深以为然,所以他可以安心的撤下了。
至于淮河前线日后将会是怎样的一个走向,于学忠将军坚信,张自忠一定会给自己,给全国百姓一个满意的交待。
于学忠走了,但是战争还远没有结束,淮河暂时成了日军不可逾越的天堑,但他们绝不会就此罢手,张自忠将军来了,那么他会给焦灼的淮河战场带来一丝转机吗?
虽然张自忠的加入令徐州会战之津浦路南段战场出现了转机,然而机会稍纵即逝,张自忠认为,应在日军支援未全部到位之前立即全线反击,张自忠的计划得到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认可,为了配合第59军的行动,李宗仁同时令韦云淞的第48军,刘士毅的第31军及周祖晃的第7军分三路出击,以此来策应59军的正面行动,除此之外,李宗仁还极力说服了国民*,派来了空军对蚌埠至临淮关一线的日军阵地进行了轰炸。
张自忠将军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战,张自忠内心是充满渴望的,是的,因为此前北平和天津的沦陷,张自忠遭到了国人的谴责与诋毁,这让他倍感痛苦,他明明心怀国家,却苦于无法诉说,甚至被国人误认为“汉奸”。身为军人不仅没有守住国土,也没有以死报国,所以他心中有愧,因此面对来自全国*的抨击,他选择了沉默,他没有想着如何用言语去辩驳,他想的是有朝一日能用行动去挽回自己在国人心中的形象。
所以,当他接到参加徐州会战的通知后,他以及他的部下都是激动的,一雪前耻的时刻就要来了。
反击之前,张自忠面对59军全体将士,他没有说很多令人热血澎湃的话,他只是轻淡而又坚定的说了一句:“谁也不许后退,跟着我拼命保国”。
所有人都明白,这句话意味着什么,这次战斗意味着什么,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甚至他们都满怀向往,事实证明,如果一支军队的所有官兵都不怕死的话,那么它也将会是一支令所有对手都胆寒的军队。
徐州会战形势图
2月15日,反击作战开始,在友军的协同下,第59军全体官兵向火山爆发一般,从阵地上喷薄而出,他们无一人迟疑,以决死的意志向敌人的阵地发起猛烈的进攻。
整个淮河阵地到处都是拼杀的惨况,第59军将士们不分昼夜,经过十多日的猛打猛冲,日军终于招架不住开始陆续撤回淮河南岸,第59军官兵收复了小蚌埠镇,中日两军再次于淮河两岸形成对峙。
不得不说,淮河之战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队取得的一次令人振奋的胜利,此次胜利达到了李宗仁战前制定的“将北上日军牵制在淮河南岸”的战略目的,从而粉碎了日军企图“南北夹击”的战略目的,至此以后,日军不得不对先前的战略进行调整,将之前的“南北夹击”改为“南守北攻”。
日军战略的改变,使得津浦路南端的形势缓和了下来,但因为此,日军华北方面军一改往日的行军速度开始沿津浦路北段大规模南下,以实行“南守北攻”的新战略,如此一来,津浦路北段的局势变得严峻起来。
韩复榘
津浦路北段的防守本是由时任山东省*韩复榘负责的,因为津浦路北段的防守重点就在山东,然而因为韩复榘本人出于对蒋介石,对南京国民*的不信任,导致他非常抵触其他*部队进驻山东,而这也使得李宗仁非常不放心将山东交给韩复榘。
于是在日军华北方面军开始沿津浦路南下的时候,李宗仁便亲赴济南与韩复榘做了一次彻夜长谈,李宗仁向韩复榘详细分析了当前国内的抗日形势及打赢徐州会战的重要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目的就是希望韩复榘能认识到积极守卫山东的必要性和他应该担负的责任。
然而韩复榘的想法是根本不会受到李宗仁影响的,当时他的脑子里完全就是“保存实力”,即便有部下提醒他,现在是全国抗战,任何部队有损失都会得到补充,他依旧执着的回答到:“就算是参战,也要最后参战”。
所以,在了解了韩复榘当时内心的真正想法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当初为何会一*不放,任由日军占领了大半个山东。
韩复榘丢失山东给当时的徐州战场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由于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内,韩复榘连退数百里,丢掉了黄河北岸阵地、济南、泰安、曲阜、济宁等运河防线,导致津浦路北段门户大开,使得徐州及陇海铁路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威胁之下,第五战区不得不重新制定新的战略部署,最终李宗仁认为想要扭转丢失山东带来的不利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进攻。
李宗仁将军
于是就在于学忠部与张自忠部先后于津浦路南段与日军陷入苦战的时候,津浦路北段亦开始主动出击对日作战。
反击的首要目标自然是徐州北部的济宁与临沂,具体作战计划是:
第三集团军向济宁、第二十二集团军向邹县、第三军团向蒙阴。
然而各路部队的反击遭到了日军的强烈抵抗,最终反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济宁不仅依旧在日军手中,甚至第三集团军遭到了日军第十师团的重创而不得不退到鲁豫交界之巨野一带。
而与此同时,另一路日军——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已经在青岛登陆,这是日军中极具战斗力的部队,第五师团刚参加了忻口会战,士气正盛,日军大本营给他们的命令是,从青岛登陆,沿台潍路从津浦路北段侧面攻占临沂,然后从这里直下徐州。
第五师团的参战就像是一把利剑一般随时要插入我们的心脏,为了阻击第五师团的南下,李宗仁急令第三军团火速赶往临沂进行防御。
庞炳勋
第三军团原属西北军,虽然这支部队名义上是“军团”,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军,即第40军,而更难以置信的是,第40军虽然是一个军,但它其实只有一个师,即第39师。
所以,庞炳勋的第三军团实际上只是一个加强师而已,而且师长还不是庞炳勋而是马法五,而部队一共也只有一万多人。
那么这样一支杂牌军,一支头顶着“军团”荣耀实际上只是一个加强师的杂牌军,能够顶得住即将到来的装备精良的日军第五师团的进攻吗?我想当时的庞炳勋也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但答案究竟与否,也只有他本人才知道。
徐州会战的大幕早已经拉开,庞炳勋退无可退,只是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转机还是无底深渊,他没有时间再去考虑了,只能带着他的部队一往无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9 06:36
1937年12月13日,随着南京的沦陷,日本大本营决定由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沿津浦路分别南下和北上,南北夹击位于中原地区的中国守军,其目的是将华北与华中战场连成一片。
日军的行动非常明确,而这一计划也非常合理,因此继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之后,双方的争夺点便是中原军事重镇亦是津浦路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徐州。
为了尽最大可能的打赢接下来的徐州会战,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国民*军事委员会迅速制定出了一个详尽的作战方案,并着手调整第五战区的作战序列,司令长官李宗仁全权负责指挥徐州会战。
李宗仁
因为,中国刚先后经历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中*队的损耗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为了保证第五战区兵力的足够完备,蒋介石几乎调动了当时能调动的一切部队包括各路地方军阀部队,因此在第五战区里,我们能够看到当时全国的主要地方军阀部队的身影,比如川军、桂军、东北军、西北军还有山东地方部队。由此可见,国民*对于此战寄托的希望和下定的决心也是非常大的。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徐州会战,李宗仁是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的,他非常清楚日军的动向一定是南北夹击,可是以中国现有的兵力部署,如果让北上的日军成功渡过淮河进入中原的话,中*队一定是必败无疑的,因此有鉴于自身实力及当时战场地理因素的考虑,李宗仁于战前下达了这样一个作战令:
战区决对津浦南段之敌,拒止于淮河以南地区,由其侧方连续予以打击,渐次驱除肃清之,同时巩固鲁南山地。对津浦北段及陇海东段取侧击之势,牵制敌之南下或西上,以拱卫徐州。
通过此作战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信息:
那么在有了一个明确的作战计划后,李宗仁便开始部署军队了,而与此同时,战斗首先从津浦南段爆发了。
徐州会战中的日军
至于战斗为何从津浦南段爆发,主要原因应该就在于攻占南京的日军士气更加旺盛,且南京保卫战后,附近的中*队处于溃散状态,尤其是津浦路南端的浦口更是没有任何中*队防守的,而这也很容易让日军有了一个错误认识,那就是津浦路南段似乎不会再出现中*队的身影,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北上与华北方面军汇合。
然而他们的认识一定是错误的,虽然浦口附近没有中*队防守了,但李宗仁却已经意识到津浦南段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军从浦口北上出发的时候,李宗仁就已经将刘士毅的第31军调到了滁州、明光一线,来阻击北上日军。
前面提到过,李宗仁的作战计划是,将北上日军阻隔在淮河以南,而滁州的南面是浦口,明光的西北面就是淮河南岸重镇蚌埠了。所以滁州、明光一线是北上日军渡过淮河的必经之地,第31军是桂军,李宗仁将其放在津浦南段的第一个防御线上,足可见李宗仁抵抗日军的决绝之心。
而第31军也没有让李宗仁失望,1938年1月26日,北上的日军第13师团在这里遇到了以死打硬拼的桂军,31军依托有利地形层层阻击日军,让日军既感震怒又觉耻辱,毕竟桂军的武器装备与日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面对装备如此低劣的桂军,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因此这让第13师团的士兵感到了空前的耻辱,但是越是耻辱,他们复仇的心理就越膨胀。
刘士毅
当日军从南京调来重炮和坦克后,第31军顶不住了,第13师团兵分三路同时推进,第31军无法应对,明光、滁州很快失守,2月1日,日军占领临淮关,2日占领蚌埠、凤阳和定远,其前锋已经抵达淮河南岸。
前面说过,如果日军主力渡过淮河,那么津浦路南段的中国守军将无险可守,到时候整个徐州会战的形势将急转直下,所以李宗仁决定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必须将日军阻击在淮河南岸,而防守淮河的重任就落在了于学忠将军与他的第51军身上。
于学忠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属于东北军的一员,当年曾是张学良的左膀右臂,九一八事变后,他力主抗日,任河北省*期间,面对日本人的劝降利诱,他都不为所动,一直都是抗日的积极分子,因此他曾多次受到日本人的暗杀,1936年,他积极支持张学良发动的“兵谏”,力促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之后便率部参加了此次的徐州会战。
对于此次防守淮河的重要性,于学忠非常清楚,与此同时他和他的51军也期待了很久,从九一八事变起,他和他的部下们就一直忍受着痛苦和全国百姓的责备苟活着,他们一直想要一个证明自己,报仇雪恨的机会,所以,对于即将到来的淮河战役,他们虽没有必胜的把握,却有必死的决心。
于学忠将军
于学忠将军来到前线后,将部队布防在蚌埠与五河之间,蚌埠是淮河南岸的重镇,五河位于蚌埠以东,是淮河北岸的重镇,蚌埠——淮河一线将直面北上而来的日本第13师团。
日军的行军速度令51军将士们感到非常意外,在他们还在赶修工事的时候,日军就已经迎面而来了,于是两军顿时陷入激战中,2月3日,日军利用抢来的民船和自带的橡皮艇,在飞机和火炮的掩护下强渡淮河,但于4日被51军*了回去。然而,日军第26旅团一部绕道蚌埠以西渡河成功并攻占了怀远进抵涡河。于学忠得知后紧急调整部署,将防御重点放在了与蚌埠隔河相对的小蚌埠镇——怀远——涡河一线。
于是,小蚌埠镇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8日,二十余架日本战机对小蚌埠镇进行了猛烈的轰炸,随后日军在密集的炮火的掩护下再次强渡淮河,第51军第113师的官兵们拼命抵抗,两次击退日军,日军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夜间强渡,随后他们一度登上了淮河北岸并占领了小蚌埠镇。然而113师337旅674团团长梁忠武立即率部进行反击,双方激战至凌晨,最后674团的将士们将日军击退,收回了小蚌埠镇。
10日拂晓,日军再次对小蚌埠镇发起攻击,674团陷入苦战,因伤亡过半而不得不退出战斗,小蚌埠镇失守。
徐州会战形势图
小蚌埠镇第二次失守后,于学忠亲临前线,他令113师337旅组织敢死队进行反击,旅长窦光典亲率敢死队身先士卒,他们拼死进攻,后与日军陷入肉搏战,经过数小时的肉搏战后,日军被赶下了淮河,被淹死的日军达数百人以上。
而就在窦光典率领敢死队与日本激战的时候,东面战线的日军为配合西线日军的行动也开始从临淮关强行渡河,甚至一度攻占了淮河北岸的几个村庄,防守于此的第114师在师长牟中珩的率领下发起反击,后将失去的村庄全部夺回。
然而第51军的英勇防守引来了日军更为猛烈的复仇,11日,坚守阵地近10日的51军迎来了最为血腥的一天,这天,日军发起全面进攻,先是日军的飞机、重炮和坦克对51军的阵地进行了密集轰炸,51军多处防御阵地被摧毁,士兵减员亦非常严重,之后日军进行强攻,第51军的将士们不畏生死,数次发起反击,仅小蚌埠反复易手就多达五次!在由于兵力及武器装备太过悬殊,小蚌埠镇最终还是落入了日本人之手。
就在这危机时刻,于学忠将军将所有指挥员召集在一起,他说:“东北沦丧之痛刻在咱们心头,想生存下去就要与日本人血战到底。我们下定必死的决心,我们可以都死光,但是必须让日本人付出代价!”
既然守不住,那就死在冲锋的路上吧!
13日,于学忠将军下令51军全线决死反击,于学忠将军本人和两位师长及四位旅长全部上了战斗的最前沿,而就在此危急时刻,一支中国援军及时的赶到了战场。
他们就是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59军。
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将军来了,于学忠将军深知他肯定能像自己一样拼死守护着这里,因为张自忠将军跟自己一样,曾被国人所谴责所误解,他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够用行动洗刷冤屈,对此于学忠将军深以为然,所以他可以安心的撤下了。
至于淮河前线日后将会是怎样的一个走向,于学忠将军坚信,张自忠一定会给自己,给全国百姓一个满意的交待。
于学忠走了,但是战争还远没有结束,淮河暂时成了日军不可逾越的天堑,但他们绝不会就此罢手,张自忠将军来了,那么他会给焦灼的淮河战场带来一丝转机吗?
虽然张自忠的加入令徐州会战之津浦路南段战场出现了转机,然而机会稍纵即逝,张自忠认为,应在日军支援未全部到位之前立即全线反击,张自忠的计划得到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认可,为了配合第59军的行动,李宗仁同时令韦云淞的第48军,刘士毅的第31军及周祖晃的第7军分三路出击,以此来策应59军的正面行动,除此之外,李宗仁还极力说服了国民*,派来了空军对蚌埠至临淮关一线的日军阵地进行了轰炸。
张自忠将军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战,张自忠内心是充满渴望的,是的,因为此前北平和天津的沦陷,张自忠遭到了国人的谴责与诋毁,这让他倍感痛苦,他明明心怀国家,却苦于无法诉说,甚至被国人误认为“汉奸”。身为军人不仅没有守住国土,也没有以死报国,所以他心中有愧,因此面对来自全国*的抨击,他选择了沉默,他没有想着如何用言语去辩驳,他想的是有朝一日能用行动去挽回自己在国人心中的形象。
所以,当他接到参加徐州会战的通知后,他以及他的部下都是激动的,一雪前耻的时刻就要来了。
反击之前,张自忠面对59军全体将士,他没有说很多令人热血澎湃的话,他只是轻淡而又坚定的说了一句:“谁也不许后退,跟着我拼命保国”。
所有人都明白,这句话意味着什么,这次战斗意味着什么,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甚至他们都满怀向往,事实证明,如果一支军队的所有官兵都不怕死的话,那么它也将会是一支令所有对手都胆寒的军队。
徐州会战形势图
2月15日,反击作战开始,在友军的协同下,第59军全体官兵向火山爆发一般,从阵地上喷薄而出,他们无一人迟疑,以决死的意志向敌人的阵地发起猛烈的进攻。
整个淮河阵地到处都是拼杀的惨况,第59军将士们不分昼夜,经过十多日的猛打猛冲,日军终于招架不住开始陆续撤回淮河南岸,第59军官兵收复了小蚌埠镇,中日两军再次于淮河两岸形成对峙。
不得不说,淮河之战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队取得的一次令人振奋的胜利,此次胜利达到了李宗仁战前制定的“将北上日军牵制在淮河南岸”的战略目的,从而粉碎了日军企图“南北夹击”的战略目的,至此以后,日军不得不对先前的战略进行调整,将之前的“南北夹击”改为“南守北攻”。
日军战略的改变,使得津浦路南端的形势缓和了下来,但因为此,日军华北方面军一改往日的行军速度开始沿津浦路北段大规模南下,以实行“南守北攻”的新战略,如此一来,津浦路北段的局势变得严峻起来。
韩复榘
津浦路北段的防守本是由时任山东省*韩复榘负责的,因为津浦路北段的防守重点就在山东,然而因为韩复榘本人出于对蒋介石,对南京国民*的不信任,导致他非常抵触其他*部队进驻山东,而这也使得李宗仁非常不放心将山东交给韩复榘。
于是在日军华北方面军开始沿津浦路南下的时候,李宗仁便亲赴济南与韩复榘做了一次彻夜长谈,李宗仁向韩复榘详细分析了当前国内的抗日形势及打赢徐州会战的重要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目的就是希望韩复榘能认识到积极守卫山东的必要性和他应该担负的责任。
然而韩复榘的想法是根本不会受到李宗仁影响的,当时他的脑子里完全就是“保存实力”,即便有部下提醒他,现在是全国抗战,任何部队有损失都会得到补充,他依旧执着的回答到:“就算是参战,也要最后参战”。
所以,在了解了韩复榘当时内心的真正想法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当初为何会一*不放,任由日军占领了大半个山东。
韩复榘丢失山东给当时的徐州战场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由于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内,韩复榘连退数百里,丢掉了黄河北岸阵地、济南、泰安、曲阜、济宁等运河防线,导致津浦路北段门户大开,使得徐州及陇海铁路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威胁之下,第五战区不得不重新制定新的战略部署,最终李宗仁认为想要扭转丢失山东带来的不利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进攻。
李宗仁将军
于是就在于学忠部与张自忠部先后于津浦路南段与日军陷入苦战的时候,津浦路北段亦开始主动出击对日作战。
反击的首要目标自然是徐州北部的济宁与临沂,具体作战计划是:
第三集团军向济宁、第二十二集团军向邹县、第三军团向蒙阴。
然而各路部队的反击遭到了日军的强烈抵抗,最终反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济宁不仅依旧在日军手中,甚至第三集团军遭到了日军第十师团的重创而不得不退到鲁豫交界之巨野一带。
而与此同时,另一路日军——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已经在青岛登陆,这是日军中极具战斗力的部队,第五师团刚参加了忻口会战,士气正盛,日军大本营给他们的命令是,从青岛登陆,沿台潍路从津浦路北段侧面攻占临沂,然后从这里直下徐州。
第五师团的参战就像是一把利剑一般随时要插入我们的心脏,为了阻击第五师团的南下,李宗仁急令第三军团火速赶往临沂进行防御。
庞炳勋
第三军团原属西北军,虽然这支部队名义上是“军团”,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军,即第40军,而更难以置信的是,第40军虽然是一个军,但它其实只有一个师,即第39师。
所以,庞炳勋的第三军团实际上只是一个加强师而已,而且师长还不是庞炳勋而是马法五,而部队一共也只有一万多人。
那么这样一支杂牌军,一支头顶着“军团”荣耀实际上只是一个加强师的杂牌军,能够顶得住即将到来的装备精良的日军第五师团的进攻吗?我想当时的庞炳勋也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但答案究竟与否,也只有他本人才知道。
徐州会战的大幕早已经拉开,庞炳勋退无可退,只是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转机还是无底深渊,他没有时间再去考虑了,只能带着他的部队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