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投名状】的历史背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7:4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0:16
《投名状》历史背景——刺马案卷宗常小虎 发布于:2007-12-05 17:32
马新贻被刺时的身份是两江总督。首先搞清楚这是个什么官儿?清末的两江指江南省(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市)和江西省,两江总督的职能是不仅是这两省的行政最高领导人,而且也统管军政,属于清朝最高级的封疆大吏之一了。 这样一个人物,在当时被刺,可谓举国震惊。试想,今天的一个*被刺身亡是什么概念?而实际上,当时两江总督的重要地位相当于今天多位*合一块。 行刺的*,名为张汶祥,此人的结局是被处于最残忍的极刑:凌迟,身上的肉被一块块割下,据记载,“张受刑时自始至终没有*呼嚎一声,而且两目圆睁,怒目相向,其桀骜不屈,气得马新贻的弟弟巴新佑直叫:‘挖出他的眼睛’待到四肢己被寸磔完毕,才开始破腹摘心,张文祥始气绝,其受刑之惨,真可谓亘古未有!行刑者事后都不禁佩服张文祥“行刑这么多年,还从没有见过像张文祥这样的硬汉!”时人都认为张文祥是元、明以来六百年间出现的第一位刺客。” 留给世人的迷团是,张文祥跟马新贻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对其如此杀之而后快?关于这个“作案动机”到底是什么,因为出现的版本太多,也就成了永远的迷团:
官方公布版本:
案发后,清廷派出了审案阵容强大,最后得出的调查报告却很是不合常理话说张文祥是一河南农民,远走江南做生意,期间先后参加过太平军和浙江海寇团伙,但这些都不是张与马结仇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张的妻子被一名叫吴炳燮的人占了,张去找马拦轿喊冤,马却当成小事,没有替他办理。张被海寇团伙一激,便允诺要去刺杀马。其后又因张文祥开的押店(高利贷)被*明令禁止,更加深了张对马的恼恨,开始切实地实施刺杀计划。
可信度分析:这一版本里的杀人动机明显不够充分,如果告状不通就要杀人,似乎说不过去 。如果因为老婆被占而要杀人,那张首先应该杀的是占了他老婆的吴炳燮,而不是马新贻。而如果因为自己从事的营生行当被*禁止要杀人,就更说不过去了。
清廷*泄露版本:
当时参与审理的一些*在其它的言谈与笔记中也无意地揭露了一些细节,可以拼贴成另一个版本的刺马。话说张文祥是一捻军小头目(捻军是当时一支农民起义军队),在一次攻战时,被马新贻包围,马将一百多名捻军战俘全部坑杀,自此张与马结下血海深仇。格外值得注意的是,马新贻及护卫时金彪也曾落入张的战俘之中,但张文祥是个好人,时金彪谎称自己为河南贫民,张见是同乡,又是因为贫民而*从军,所以误放了时与马,临行之前,还赠了钱和马匹给二人。据说后来又有一次,时金彪被张的军队抓住,此人故技重演,居然又让张给放了,又给了他钱,可见张真是一个大好人。
张在捻军失势后,找到了结拜兄弟邱材青、龙启云,在浙江沿海结寨。当太平军打到浙江时,张加入了太平军,邱、龙留守石寨,哪知石寨被马新贻围剿,那个吴炳燮在这个版本中变成了寨中的叛徒,当然,他还将张文祥妻子罗氏霸占了,张听说,山寨己失,兄弟被杀,妻子被抢,但发誓一定要报此仇。
可信度分析:这一版本里最重要的细节是,马曾是张的俘虏,据说在张文祥最早的供词里面曾说到“早知当年捉住的就是马,当时就要杀了,绝不会让他活到今朝!”当他说到这一段时,*们都惊了,因为按清末的法律,当了俘虏的*会受到很严厉的法律处罚,而马却掩瞒了这一点,当上了大官,为了顾及朝迁的名誉,这一段肯定不能公布出来。
另外,在这一版本里,这个叫吴炳燮的,将张文祥的妻子拐走后献给了马新贻作小妾,所以,马羁占的不是什么二哥的老婆,而就是张文祥的老婆。
这一版本是疑点是,张文祥在把马抓住之后是不是真的只是将他当成一个贫民误放了?如果张真是那么好心的话,那战俘里的贫民企止这俩个人,当兵的多半是穷人出身 ,没有理由只单放时金彪和马。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其它的原因呢?而民间的版本里,则为这个“放人”找到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民间版本:
民间版本与后来张彻的版本最为接近,稍有出入的是,马依然是被捻军中张文祥所在的这一支俘虏了,因为捻军内部正四分五裂,所以张文祥早就想改换门庭,马趁机遂服张投靠朝庭,当时的张有两个兄弟:曹二虎和石锦标,于是四人一同结拜,投告清军,这之后发生的事情则与张彻版刺马中发生的相差无几,马新贻的官越做越大,对昔日的几位义弟也渐渐看不起,又因为看上了曹二虎妻子,便将曹加害至死,张于是为兄报仇。
可信度分析:很多人认为这一版本很符合大众口味,将一桩案情赋与了情杀的色彩,将*的形象彻底负面化了。但是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上面那个版本里,被霸占的是张的老婆,而这一版本里,却是曹二虎的老婆呢?
据说,在马死后不久,马府里一曹姓小妾自缢了,是不是因为这个小妾姓曹,就出现了一个传说中的曹二虎呢?
这一版本的疑点当然更加突出,如果张是马招安的弟兄,那马手下应该有很多人是认识他的,这个人物的底应该是很容易调查出来的,不至于在经过那么多*的调查后,这个人的身份还如此纵说纷芸。
历史学家推测版本:
这一版本里虽然没有再具体推测张的具体杀人动机,却将这一事件与当时大的*环境挂靠在一起,张的刺杀成了湘军主使 ,而刺杀马,则是因为以汉人为主的“湘军”要给清廷一个严重的警告。清末因为太平天国等众多农民起义,清廷不得不借助汉族地主的力量,曾国藩领导的湘军便是其中最厉害的一支,但是随着湘军力量的扩大,也打出了“兵为将有”的旗帜,使得清廷对他们充满担心,而将马新贻这样一个并没有太高资历的*升为两江总督,就是朝廷为了削减曾的地方势力而作出的任命。另外,任命马作两江总督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让他清查湘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时私吞的巨额库银。这一说法,无疑折射出当时湘军与清廷之间微妙而紧张的关系。而如果真哪历史学家推测的,这是一桩*谋杀案,那回到第一版本,朝廷对内幕的刻意粉饰,则是有理由的了。
可信性分折:史实上支持这一版本的“可疑点”最多,比如,马在死前曾被慈禧招回京,史*载,马出来时朝服浸润,大汗淋漓,非常恐慌。马新贻上任前,专门回家省亲,临走时,交待他的两个兄弟,此去赴任吉凶难料,一旦有什么意外,千万不要进京去告状,只求自保。马新贻死后,他的一个兄弟还非常不甘心,进京去了解情况,不料到京不出三天,就暴毙而亡。
另外,审理马案的许多*在案后也神秘的隐退,这也令人感到非常可疑,更为重要的是,其中一个叫颜士璋的*,在审完此案后写了一个《南行日记》,其中就清楚提到,马新贻被刺一案,实际上是*谋杀,清廷让马新贻上任,实际上是给湘军颜色看,而马新贻被刺,则是湘军在给朝廷了一个颜色。
参考资料:http://www.mtime.com/my/335587/blog/748125/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0:17
什么是“投名状”?它就是叫你在进入绿林之后,再也别想有回归之路的卖生契。它的解脱方式只有一个,那便是接受官方的招安。
林冲在梁山众好汉中命运是最悲惨的,鲁迅说对他除了同情之外,实在无话可说。所谓英雄末路。忍字上面一把刀,到了不能再忍的时候,于是长*出手,血染山神庙,然后踏着漫天风雪,上了梁山。
林冲被*上梁山,白衣秀士王伦对他又忌又嫌,这种心态是不得志的文人的通病。王伦上梁山有点莫名其妙,可能是考试不中,没脸回乡,怕老婆拿搓衣板抽他,因此只好上山落草。王伦怕林冲来投山寨,引火烧身,所以要重金送他下山,让他另投别处。
林冲对王伦道:“小人一身犯了死罪,因此来投入伙,何故相疑?”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于是乞纸笔来便写。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称‘投名状’。”
杀个人也不容易。人倒楣的时候,想上吊还找不到绳子。林冲等了三天,却等到了个杨志,斗了五十多合,不分胜负。惺惺惜惺惺,真令人潸然泪下。林冲在上梁山时,生命便已告结束。时势不能造英雄,反而害了英雄。
顺便说一下,三打祝家庄时,林冲生擒了扈三娘,本来他们俩应该是天生一对,但扈三娘却被宋江许配给跟他一样矮小的王英。象禵平、周通、王英这样的好色之徒也恬居好汉之列,真让梁山蒙羞。我以为梁山上最漂亮的女人应该数小李广花荣的妹子,也就是秦明之妻。看看花荣就知道了。如果有人感兴趣,不妨编排部剧本“清风寨”,一定卖座。这些是题外话。
在《水浒》中,义是对仁的反拨。上梁山的一百零九条(不屏晁盖于外)好汉中,除了神医安道全,铁面孔目裴宣,圣手书生萧让,紫髯伯皇甫端等手无缚鸡之力的寥寥数人之外,哪个人手中没有几条人命?施耐庵所处的元末年代,已经仁至义尽。他的解剖刀,是以义为准则的。他的先生罗贯中的《三国》中,还塑造了个刘备,做为仁的偶像。仁字重如泰山,施耐庵想把它分解成忠义两字,结果失败了。仁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是什么?原来我以为是杀身成仁。但它不是。上梁山的好汉,本来很多都是可以杀身成仁的,但最后一个个都领了“投名状”。关羽之义,宋江之忠,都是悲剧的结局。义与仁其实是对立的,这是中国文化中最矛盾的部分。
而梁山众好汉之义,显然只是勾栏、瓦舍间的挺身而出的作为而已。在商业化发达的时代,义代表的只是面子。它已经淡化了关羽所执认的义中藏仁的蕴含。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那是仁义结合的最高境界,连一纸军令状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而那胡子长得跟关羽一样的美髯公朱仝放走晁盖,则纯粹只是为了一个义字。因为他得到过晁盖的银两。
所以,义在《水浒》中,只是平民之间交往的一种游戏规则。“投名状”就是这种游戏的契约。你上了梁山,大家都绑在一起,互不出卖,大家都是同志。宋江很明白这一点,为了解除这个契约的压力,他于是选择了招安这条路。他打出了“忠义”两字,做为绿林与庙堂的平衡系数。但是,“忠”只是为了寻找仁与义的归宿感而已。在江湖上,你要向庙堂递献“投名状”,居庙堂之高者,未必愿意接受。其中微妙之处,便在于朱贵说的“疑心”两字。
因此,在江湖上,只有罪恶才是信任的基础,没人会去理会善良的。打抱不平不过是想把自己粉饰得善良一点。你想把自己打扮成绿林义士,你便得先去行凶,获取一张“投名状”,即卖身契。可怜林冲,欲为盗而不得。死在他手下的,没有一个冤枉之鬼。也可怜杨志,江湖上绕了一圈,最后跟林冲的把兄鲁智深也打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所谓殊途同归。这不是缘份,而是在冥冥之中,你必须去领取那份“投名状”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一想起美丽温柔的张京娘,便不觉悲从中来。实际上,京娘才是林冲真正的“投名状”!这张“投名状”,使得多少大好男儿,欲哭无泪。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652808.html?fr=qrl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0:17
该片的故事大纲是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所以历史背景可以参考这个。
事情发生在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马新贻校场阅兵完毕,返回督署的路上,为刺客张汶祥所杀。
这个案子发生后,清廷十分惊恐,知道此案涉及封疆大臣的内幕亵闻,于脸面上大不光彩。因此,只能掩盖矛盾,粉饰门面。慈禧太后为了维系她摇摇欲坠的统治,亲自出面处理此案。把正在天津处理教案的大员曾国藩,调来审理这个案件。又在曾国藩出发前夕,召见了他,面授机宜,说“马新贻办事很好”,为此案定了调子。这还不放心,一周之内,又连连派出大员参与审案。刑部尚书郑敦谨,也奉旨与曾国藩同审。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终于为张文祥定了一个“漏网发逆”和“复通海盗”的罪名,将张汶祥处决,剜了张汶祥的心,去祭奠这位马新贻,又厚厚地予以抚恤。一句话,马新贻是一个好官,张汶祥是一个发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0:18
《投名状》改编自“刺马案”,因此庞青云可对应历史上的马新贻,姜午阳对应张汶祥,赵二虎则对应曹二虎。郭东辉表示:“真实情况是李鸿章从太平天*手中夺回了苏州城,曾国荃大败了南京城内的太平军,都和马新贻没什么关系。但电影为了戏剧性,将这两段历史嫁接在庞青云身上,能够更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艺术上是可取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0:18
打太平天国的时候,慈禧太后当政,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