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博学之,审问之,镇思之,笃行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7:40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2

《中庸》把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步骤系统地讲出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就是广泛地学习*、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内容;"审问之",即对博学中的内容,以"诚"为标准,审慎地间其真伪是非;"慎思之,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谨慎地思考,并注意反省自己;"明辨之",明辩了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笃行之",使观念和行为统一,切实地实行,最终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概念、观点。
这是一套反省的教学方法,通过节节反馈,层层深入、筛选,最后形成概念、观念和信念的过程,是符合反馈理论的,有其合理的因素。可借的是 《中庸》对于审问、镇思、明辨的具体过程,没有深入揭示。
3、教育途径--"尊德性与道学问"
孔子说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中庸》便把"博文”、"约礼"发展为"尊德性与道问学"。《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意思是说,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尽管"尊德性"指的是发扬自己先天的善性,这里是从性善论出发的,是唯心的;但"道问学"也包含着后天学习和努力的成分。这里也初步接触到思想道得品质的形成与掌握文化知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两个途径是相依并进、相辅相成的。这也还是有一定的合理因素的。
4、重视个别差异 "学知、学知、困知"
《中庸》继承了孔子的重视个别差异的思想,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意思是说,有的人天生就能知道。有的人需要学习才能知道,有的人必须经过困难才能知道。到了知道了以后却是一样的。有的人是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安然无事地去实行,有的人为了对自己有利才去实行,有的人是需要极大的努力才能实行。到了成功以后却是一样的。《中庙》这种重视个别差异、鼓励"困知"与"勉行"的思想是可贯的。
5、强调主观能动作用--"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强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说,除非不学习,学习了还没能掌握,一定不罢休。除非不追问,追问了还没能理解,一定不罢休。除非不思考,思考了还不能得出结果,一定不罢休。除非不分析,分析了还不明白,一定不罢休。除非不实行,实行了还不切实,一定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力能做到的,自己就加上百倍的力;别人用十分力能做到的,自己就加上千倍的力。如果能用这个办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必定会变为明智,即使是软弱的人也必定会变得刚强。这里明确地指出,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决定于个人主观的努力而不决定于他的天资。《中庸》这个思想十分深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参考资料:六盘水的孩子 - 探花 十一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3

“博学之"就是广泛地学习*、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内容;"审问之",即对博学中的内容,以"诚"为标准,审慎地间其真伪是非;"慎思之,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谨慎地思考,并注意反省自己;"明辨之",明辩了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笃行之",使观念和行为统一,切实地实行,最终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概念、观点。
这是一套反省的教学方法,通过节节反馈,层层深入、筛选,最后形成概念、观念和信念的过程,是符合反馈理论的,有其合理的因素。可借的是 《中庸》对于审问、镇思、明辨的具体过程,没有深入揭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4

广泛的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的思考,明确的分辨,踏实的实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2

《中庸》把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步骤系统地讲出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就是广泛地学习*、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内容;"审问之",即对博学中的内容,以"诚"为标准,审慎地间其真伪是非;"慎思之,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谨慎地思考,并注意反省自己;"明辨之",明辩了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笃行之",使观念和行为统一,切实地实行,最终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概念、观点。
这是一套反省的教学方法,通过节节反馈,层层深入、筛选,最后形成概念、观念和信念的过程,是符合反馈理论的,有其合理的因素。可借的是 《中庸》对于审问、镇思、明辨的具体过程,没有深入揭示。
3、教育途径--"尊德性与道学问"
孔子说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中庸》便把"博文”、"约礼"发展为"尊德性与道问学"。《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意思是说,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尽管"尊德性"指的是发扬自己先天的善性,这里是从性善论出发的,是唯心的;但"道问学"也包含着后天学习和努力的成分。这里也初步接触到思想道得品质的形成与掌握文化知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两个途径是相依并进、相辅相成的。这也还是有一定的合理因素的。
4、重视个别差异 "学知、学知、困知"
《中庸》继承了孔子的重视个别差异的思想,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意思是说,有的人天生就能知道。有的人需要学习才能知道,有的人必须经过困难才能知道。到了知道了以后却是一样的。有的人是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安然无事地去实行,有的人为了对自己有利才去实行,有的人是需要极大的努力才能实行。到了成功以后却是一样的。《中庙》这种重视个别差异、鼓励"困知"与"勉行"的思想是可贯的。
5、强调主观能动作用--"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强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说,除非不学习,学习了还没能掌握,一定不罢休。除非不追问,追问了还没能理解,一定不罢休。除非不思考,思考了还不能得出结果,一定不罢休。除非不分析,分析了还不明白,一定不罢休。除非不实行,实行了还不切实,一定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力能做到的,自己就加上百倍的力;别人用十分力能做到的,自己就加上千倍的力。如果能用这个办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必定会变为明智,即使是软弱的人也必定会变得刚强。这里明确地指出,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决定于个人主观的努力而不决定于他的天资。《中庸》这个思想十分深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参考资料:六盘水的孩子 - 探花 十一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3

“博学之"就是广泛地学习*、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内容;"审问之",即对博学中的内容,以"诚"为标准,审慎地间其真伪是非;"慎思之,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谨慎地思考,并注意反省自己;"明辨之",明辩了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笃行之",使观念和行为统一,切实地实行,最终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概念、观点。
这是一套反省的教学方法,通过节节反馈,层层深入、筛选,最后形成概念、观念和信念的过程,是符合反馈理论的,有其合理的因素。可借的是 《中庸》对于审问、镇思、明辨的具体过程,没有深入揭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2

《中庸》把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步骤系统地讲出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就是广泛地学习*、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内容;"审问之",即对博学中的内容,以"诚"为标准,审慎地间其真伪是非;"慎思之,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谨慎地思考,并注意反省自己;"明辨之",明辩了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笃行之",使观念和行为统一,切实地实行,最终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概念、观点。
这是一套反省的教学方法,通过节节反馈,层层深入、筛选,最后形成概念、观念和信念的过程,是符合反馈理论的,有其合理的因素。可借的是 《中庸》对于审问、镇思、明辨的具体过程,没有深入揭示。
3、教育途径--"尊德性与道学问"
孔子说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中庸》便把"博文”、"约礼"发展为"尊德性与道问学"。《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意思是说,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尽管"尊德性"指的是发扬自己先天的善性,这里是从性善论出发的,是唯心的;但"道问学"也包含着后天学习和努力的成分。这里也初步接触到思想道得品质的形成与掌握文化知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两个途径是相依并进、相辅相成的。这也还是有一定的合理因素的。
4、重视个别差异 "学知、学知、困知"
《中庸》继承了孔子的重视个别差异的思想,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意思是说,有的人天生就能知道。有的人需要学习才能知道,有的人必须经过困难才能知道。到了知道了以后却是一样的。有的人是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安然无事地去实行,有的人为了对自己有利才去实行,有的人是需要极大的努力才能实行。到了成功以后却是一样的。《中庙》这种重视个别差异、鼓励"困知"与"勉行"的思想是可贯的。
5、强调主观能动作用--"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强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说,除非不学习,学习了还没能掌握,一定不罢休。除非不追问,追问了还没能理解,一定不罢休。除非不思考,思考了还不能得出结果,一定不罢休。除非不分析,分析了还不明白,一定不罢休。除非不实行,实行了还不切实,一定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力能做到的,自己就加上百倍的力;别人用十分力能做到的,自己就加上千倍的力。如果能用这个办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必定会变为明智,即使是软弱的人也必定会变得刚强。这里明确地指出,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决定于个人主观的努力而不决定于他的天资。《中庸》这个思想十分深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4

广泛的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的思考,明确的分辨,踏实的实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参考资料:六盘水的孩子 - 探花 十一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2

《中庸》把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步骤系统地讲出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就是广泛地学习*、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内容;"审问之",即对博学中的内容,以"诚"为标准,审慎地间其真伪是非;"慎思之,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谨慎地思考,并注意反省自己;"明辨之",明辩了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笃行之",使观念和行为统一,切实地实行,最终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概念、观点。
这是一套反省的教学方法,通过节节反馈,层层深入、筛选,最后形成概念、观念和信念的过程,是符合反馈理论的,有其合理的因素。可借的是 《中庸》对于审问、镇思、明辨的具体过程,没有深入揭示。
3、教育途径--"尊德性与道学问"
孔子说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中庸》便把"博文”、"约礼"发展为"尊德性与道问学"。《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意思是说,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尽管"尊德性"指的是发扬自己先天的善性,这里是从性善论出发的,是唯心的;但"道问学"也包含着后天学习和努力的成分。这里也初步接触到思想道得品质的形成与掌握文化知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两个途径是相依并进、相辅相成的。这也还是有一定的合理因素的。
4、重视个别差异 "学知、学知、困知"
《中庸》继承了孔子的重视个别差异的思想,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意思是说,有的人天生就能知道。有的人需要学习才能知道,有的人必须经过困难才能知道。到了知道了以后却是一样的。有的人是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安然无事地去实行,有的人为了对自己有利才去实行,有的人是需要极大的努力才能实行。到了成功以后却是一样的。《中庙》这种重视个别差异、鼓励"困知"与"勉行"的思想是可贯的。
5、强调主观能动作用--"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强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说,除非不学习,学习了还没能掌握,一定不罢休。除非不追问,追问了还没能理解,一定不罢休。除非不思考,思考了还不能得出结果,一定不罢休。除非不分析,分析了还不明白,一定不罢休。除非不实行,实行了还不切实,一定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力能做到的,自己就加上百倍的力;别人用十分力能做到的,自己就加上千倍的力。如果能用这个办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必定会变为明智,即使是软弱的人也必定会变得刚强。这里明确地指出,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决定于个人主观的努力而不决定于他的天资。《中庸》这个思想十分深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3

“博学之"就是广泛地学习*、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内容;"审问之",即对博学中的内容,以"诚"为标准,审慎地间其真伪是非;"慎思之,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谨慎地思考,并注意反省自己;"明辨之",明辩了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笃行之",使观念和行为统一,切实地实行,最终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概念、观点。
这是一套反省的教学方法,通过节节反馈,层层深入、筛选,最后形成概念、观念和信念的过程,是符合反馈理论的,有其合理的因素。可借的是 《中庸》对于审问、镇思、明辨的具体过程,没有深入揭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4

广泛的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的思考,明确的分辨,踏实的实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参考资料:六盘水的孩子 - 探花 十一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3

“博学之"就是广泛地学习*、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内容;"审问之",即对博学中的内容,以"诚"为标准,审慎地间其真伪是非;"慎思之,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谨慎地思考,并注意反省自己;"明辨之",明辩了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笃行之",使观念和行为统一,切实地实行,最终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概念、观点。
这是一套反省的教学方法,通过节节反馈,层层深入、筛选,最后形成概念、观念和信念的过程,是符合反馈理论的,有其合理的因素。可借的是 《中庸》对于审问、镇思、明辨的具体过程,没有深入揭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8:14

广泛的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的思考,明确的分辨,踏实的实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密室逃脱8迷失乐园攻略大全 密室逃脱8迷失游乐园通关攻略 密室逃脱8逃出红色豪宅第7关怎么过_第7关卡通关图文攻略 密室逃脱8卖火柴的小女孩旋转六边形介绍_密室逃脱8卖火柴的小女孩旋转六... 跨国行李托运 房屋复式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复式房子 请问 为了减掉身上的赘肉 除了锻炼以外 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请详细点... 淘宝买家购物满500元后使用信用卡的时候就不能支付 笔记本电脑如何保护 水韵江苏旅游年卡和苏州休闲年卡哪个划算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原文是什么? 水浒传的“拳打镇关西” 地菜煮鸡蛋还可以加风球吗 住宅排气道屋顶风帽为什么用风球和百叶风帽会排不出烟呀?所以到底该如何选择风帽呢? 船头风球和锚球有什么区别? 我冬天风吹全身起风球乍办? 屋顶的无动力风帽坏了,风球转不动了,搞的我们一栋楼的人每天都被油烟味熏死,绝对不用风球了,换哪种? 费电还全天转不停,楼顶上的“圆帽”有何作用? 公共烟道的排风帽为什么不能用风球 在一些小区的楼顶上装着一些“圆帽”装置,这些圆帽有什么作用? ipad能不能用wifi万能钥匙 无动力风球外观不错,但是有朋友说这种风帽排气不好?有没有推荐?又好看排气效果又好的风帽做法 为什么工业厂房常使用旋转风球? 风帽都有哪几种?哪种效果最好? 风力通风球放在土炕烟囱上有作用吗? 楼顶上的“圆球”有什么用? 风球煮鸡蛋的风球是什么?图片是怎样的 鹅蛋煮风球子吃了有什么好处 枫球子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美国Billboard Hot 100难进吗? 乡镇法庭能直接判刑吗?像比如有期徒刑十年. 借,惜,挑,跳,哺,铺,真,镇,辨认组词。 怎样辨别瓶装怡宝镇假 拳打镇关西 如何区分古代和仿制铜镇尺 字节跳动公益具体做了什么? 区公安局和镇公安局都可以办理身份证吗 南安有几个镇啊?分别是什么? 基层人大代表与乡镇代表的区别是什么 居民户口簿怎样分辨农村或城镇 雷神电脑能装win7系统吗 买的雷神笔记本,能安装Win7和Win8系统吗? 雷神911SE笔记本电脑换成WIN7 很卡 怎么办? 我的笔记本是雷神,装了win7系统后,用了一段时间,开机就卡在欢迎那 在线求雷神911装win7系统问题 雷神911笔记本怎么用U盘装win7系统? 怎么办,我用小白一键降系统win7,就开机蓝屏,雷神笔记本 雷神9111f笔记本能不能装win7 qq空间里自己传上去的视频怎样才能再次下载下来 QQ空间上传的视频怎么下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