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史官制度与图书编辑有何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31 17:4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8:55
史馆制度在唐代确立后,到宋代有了更大的发展,重要表现就是史馆规模扩大。在中国历史上,宋代的修史机构可以说是最多的,有史馆、编修院、国史院、实录院、日历所、起居院、会要所、玉牒所、圣政所、时政记房等多种修史机构,史官地位也较尊崇。
史馆制度的产生以及存在,对传世图书的编辑影响有利有憋。
利:历代统治者重视史馆修史,一是通过修史借鉴前朝经验,二是证明新王朝的合法地位,三是笼络士人、点缀升平,四是垄断修史、控制褒贬大权。图书编纂巨细无遗地征集资料、垄断正史与国史的修撰、规范统一的编纂体裁、完善的官家修史*,是史馆修史的特点。
弊端:诸如设馆修史多秉承监修意志,扼杀一家之言,丢掉了实录直书的传统,史官责任不专,效率低下等等,凡此种种,触及了史馆修史之*主义的本质,显示了一个史学批评家的尖锐锋芒。史馆修史,书成众手,史才难觅,职任不清,所修史书,文芜体散,并提出矫正弊端的方法,诸如严于选才,因人善任;统一义例,职任分明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8:55
史官制度:上古史官为世袭。都是图书档案编纂和保管者。
史官多为世袭,这种情况到汉代尚未改变,如司马谈死后,其子司马迁便继为太史令。这是因为巫史特殊的专业,要求须具备比较全面的天文、地理和人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