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4:3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3:05
在封建社会时期,储君的选择对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期,都是遵从嫡长子继承制来选择储君,极少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皇子来继承皇位。一直到在雍正皇帝登基后,清朝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这相对于立嫡立长更加科学合理,不过册立储君时,也会遇到要考虑特殊情况局面。
选择储君对国家稳定非常重要,所以才有“建立储嗣,崇严国本”的说法。当一个朝代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时,国家又尚未选定太子,就会被视为江山不稳的征兆,所以遭遇到这种特殊情况时,皇帝通常会提前册立太子,有助于稳定政局,明英宗统治时期,瓦剌来犯,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在出征前就册立皇子朱见深为太子。
当然了,这种是特殊情况,皇帝不得不提前立太子,而如果是在朝政稳定的时候,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最为合理,科学。嫡长子继承制中,立嫡,立长的弊端非常明显,那就是当嫡长子是无德之人,甚至是傻子的时候,仍然会传位给嫡长子,这样必然会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稳定。
西晋时期,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弱智儿,但他是司马炎的嫡长子,最后被册立为太子(司马轨早夭),结果导致了皇后贾南风干政,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害致死,八王之乱暴发,西晋没过多久也就灭亡了。
即便太子的人选较为贤能,皇帝很早就册立了太子,这个*人很大概率也撑不到最后,反而还会导致夺嫡之争的爆发,比如李世民登基后,册立李承乾为太子,为他选了一大批辅臣,一心想要培养李承乾*,但李承乾长期面对巨大的压力,在胞弟李泰也想夺嫡的背景下,最后谋反被贬为庶人。
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在胤礽刚满周岁便将他立为太子,胤礽待机三十三年,从一个杰出青年变得性格乖张的大叔,最后被废黜太子,还引出了九子夺嫡事件。
从这两个例子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皇帝提前立太子,真不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太子会成为明*暗箭攻击的对象,要面对的压力非常大,而另外一方面,因为太子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很容易导致倦怠,李承乾和胤礽都是贤能之人,但都倒在了皇位之前,皇帝提前立太子并不明智。
秘密立储制度有一个好处,皇子们都不知道谁是储君的人选,有心夺嫡的皇子,自然就需要好好表现一番,那么最好的加分方式就是让皇帝看到自己的执政能力,这就方便皇帝考察这些皇子们,而因为储君人选未知,即便要夺嫡也没有明确的攻击对象,就可以避免夺嫡之争的爆发。
太子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的微妙,太子虽然是国家未来的储君,但权力都是皇帝给的,皇帝本身并不希望太子有过大的权力,因为这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所以康熙皇帝才会剪除太子胤礽的党羽,而秘密立储制度就可以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如果我是皇帝,肯定会选择秘密立储制度确立储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3:06
我会选择清朝立储制度,因为如果早早立了太子,但是太子品行不端,才华不足以继承皇位的话,到时候就会很麻烦。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3:06
早立太子。这样可以让其他皇子减少觊觎之心,就可以消除很多内耗,从而让*更稳定。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3:07
如果我是皇帝的话,我会选择立储制度。这样我就有很多的时间来观察他是否是一个合适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