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的故事20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4:1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4:28
女子不比男子差 风光绮丽的江南水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是清末爱国女杰秋瑾的 故乡。 秋瑾的家庭封建气味很浓。她的爷爷、爸爸都做过官,张嘴闭嘴离不开 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 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争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随大人来玩,交谈起来,姐妹们都恨自己是个女 孩子,没地位,没自由,好像笼子里的小鸟。秋瑾越听越觉不平,愤愤地说: “女子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为女子没有机会读书,缺乏独立 谋生的本领,依靠男人吃饭,才受欺侮。我们应该立志图强。” 这话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他面带愠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诫》看了没有?记住了吗?” “不但看了《女诫》,还看了《史记》、《汉书》。”秋瑾从容回答。 “嗯,看这么多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你忘了么?” “可写《女诫》、编《汉书》的班昭就是女的啊!还有蔡文姬、谢道韫、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汉书》就编不成了。” 父亲没料到女儿竟敢当面顶他,正要大发脾气,一个女佣人进来说:“舅 老爷来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小声嘀咕着:“不对就是不对,发脾气 能让人服吗?” 非常钦佩她. 秋瑾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学堂被捕。七月十五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先生和宋床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烈士是“最崇高的*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曾东渡日本,志在*,千秋万代传侠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4:29
女侠秋瑾,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最有名的女性之一,是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先驱,秋瑾不仅生前伟大,死后还经历了十次安葬。
秋瑾遇难前,已经通知家人防范,亲属疏散到附近乡村。当她遇难消息传来,亲属躲进深山,恐遭株连。所以秋家无人收尸,后遗骨由绍兴同善局草草收殓,后缟葬于绍兴府城外卧龙山西北麓。这是秋瑾的首葬。
两个月后,秋瑾兄秋誉章秘密雇人,于1907年10月,将秋瑾遗体挖出放入棺木迁往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殡舍暂放。可是不久,殡舍主人得知这是“女匪”秋瑾的棺木,便令秋誉章迁走。万般无奈的秋誉章只好将棺木移至附近一荒地,以草扇盖其上掩遮日晒雨淋。这是秋瑾的二葬。
秋瑾生前结拜了两个姐妹,叫徐自华、吴芝瑛。她们得到秋瑾死讯,悲恸欲绝,发誓遵秋瑾遗愿,“卜地西湖西泠桥畔,筑石葬之。”1907年徐自华在西湖边上买了一块地,随后她又赴绍兴,至秋瑾家,安排迁葬。1908年2月,秋瑾棺厝落葬于杭州西泠桥西侧。吴芝瑛亲书墓碑“鉴湖女侠秋瑾之墓”。此为三葬秋瑾。
当年10月,清廷御史常徽即上折奏请平秋瑾墓、严惩营葬发起人吴芝瑛与徐自华等人,很快从北京发出了“查照办理”的朝旨。吴、徐二人闻之毫不畏惧,后清*并没有惩办具体人,但强令秋墓迁葬。1908年12月,秋瑾家人*将西湖畔的棺梓迁回绍兴城外严家潭暂放。翌年秋,由其夫家出面,棺骨被远迁湖南省湘潭昭山,与秋瑾的丈夫王子芳合葬。此为秋瑾的四葬和五葬。
辛亥*成功后,在长沙岳麓山建烈士陵园。1912年夏,湖南*把秋瑾墓迁葬于此,后来黄兴、蔡锷等相继落葬那里,这便是六葬。
但是浙江*党人没有忘记秋瑾,要求将秋瑾归葬西湖原址,后经**批准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1913年秋,秋瑾还葬杭州西湖西泠桥西侧原葬处原墓地,并修建了风雨亭和秋瑾祠堂。这算是七葬秋瑾,人们都会认为秋瑾之灵终于可以安息了。
1964年,秋瑾、徐锡麟墓被迁到鸡笼山,第二年,又再次复原,秋瑾遗骨遭到七上八下的第九次折腾。然而随后又被平坟尸骨草草处理,所以这次不能算一次迁葬。
到了20世纪80年代,文物管理部门在原烈士陵园后面挖到一只陶罐,里面装的是女性尸骨,经有严密鉴定,该遗骨属秋瑾确凿无疑。第十次,秋瑾再次葬在西湖之畔。这次,鉴湖女侠终于得到了安息。
程毅原名程秀申,字翘轩。河南修武县城内新街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春。程毅父亲名石玉,是个私塾先生,母亲赵玉兰,出身贫苦,程毅还有两个妹妹,名叫桂英、凤英。
程毅14岁结婚,16岁时得女儿燕珠,同年考取秀才,双喜临门。后因废科举、兴学堂,他先后就读于河朔*学堂(武陟县木栾店镇)和河南高等学堂。他在河南高等学堂求学时,正是八国联军在我国大肆劫掠烧杀、清**求安、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并借帝国主义淫威疯狂绞杀义和团运动之际。程毅寻求救国途经,阅读了许多像《*军》、《警世钟》等进步读物,他认识到:要避免亡国,必须振兴中华,他当时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定华、定国,表达了他的忧国之心。
当时的河南高等学堂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历代史鉴、中外*、学艺为辅,他未及毕业,就愤而辍学。1905年初秋,程毅和当时很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样,认为中国要富强,就要学习日本以及其他先进国家的经验。于是,他与同乡举人王印川相约到日本留学,但因他是家里的独生子,老人不愿他远离家门。直到1906年农历三月三,程毅趁县城庙会,家人疏于防范之机,悄悄离开家乡,轻装潜往天津,入北五省师范学堂,在那里他结识了当时力主以武力*推翻清廷的激进*党人胡瑛,受到进步思想影响,遂以联络同志、鼓动*为己任,他“自斩其辫;诸堂执事,怒为不保国粹,罚退学。于是浮海抵沪,改入中国公学。”并改名“程毅”,以示*到底的坚毅决心。因而他的家乡父老,知道有“秀申”而少有人知道“程毅”之名。
在上海,程毅与*党人谭心休、于右任、秋瑾、杨卓霖等往来,深慕秋瑾女士的*精神,常自愧一堂堂须眉尚不如一巾帼女英,以此自勉。当年冬初,爆发了萍、浏、醴反清武装起义,“党人之在沪上及海外者,皆从而鼓吹之,沿江沿海各省咸为震动……欲谋响应……各省光复会志士与会,议于沪上,瑾亦与焉。”秋瑾对程毅十分信任,而程毅“乃自任往津,事联络……比反,秋瑾女士及他志士,叹为勇。”
1907年正月,秋瑾被举为绍兴大通学堂督办,她与徐锡麟等光复会领导成员相约于五六月间在浙、皖、苏等省同时发动反清起义,于是加紧了对各地会党的联络与骨干训练工作,并改约束,颁号令,定编制,组织光复军,策划大起义。此时,程毅“应秋瑾之聘,充绍兴大通学堂学监兼体育会教员,竭力提倡民族主义,研究军事战术。”他协助秋瑾召集浙江“各会党首领,入绍兴计事,并令在体育会学习兵操,前后相继至者几万余人。”于是,“浙江起事之大本营遂移于大通学堂,即光复会本部之权事,亦已由上海而移于绍兴焉。”秋瑾对程毅“任之甚专,每事必与商榷”。程毅作为秋瑾的*诚挚战友和得力助手,参加了在秋瑾家中召开的多次秘密会议,参与了武装起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理*国 分析时局
秋瑾与徐锡麟组织的反清武装起义,“因师期屡改,密谋尽露”。徐提前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于安庆,“清廷震撼,大索党人”。与此同时,担任绍兴府学务处总办的劣绅胡道南因在日本留学时反对反清*与男女平权,曾被秋瑾当众痛斥为“死人”,胡怀恨在心,时想报复。他经过长期侦察刺探,向绍兴知府贵福告密秋瑾“谋反”。贵福星夜到杭州请兵。秋瑾五月底才得知徐锡麟牺牲的消息,虽悲痛欲绝,但仍拟单独在浙举事。六月初三,清兵*近绍兴,秋瑾仍镇静自若,在程毅等人的协助下,妥善布置善后工作:焚烧文件名单,埋藏*,疏散转移师生,通告各地提防。初四午后,清兵入绍兴,“大通学生劝秋瑾离堂暂避,但秋已决心殉难,即遣散最后一批同志,而程毅等数人坚决不肯离去,甘同进退。”清兵遂围大通,秋瑾被叛徒蒋纪云以故借钱缠住,程毅就率领学生与清兵激战,“出清兵不意为学生击死者数人,伤者数人。”终因寡不敌众,秋瑾及程毅等被捕。
秋瑾在狱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于初六日晨四时,慷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贵福为了把*党人一网打尽,用各种酷刑对程毅进行拷讯,*供。刽子手用烧红的铁铲遍烙他的肤体,以至皮开肉烂,“绝而复苏者屡,甚至跪以烧红的火链,皮肉焦黑,触鼻作奇臭,见者股憟。”“然毅性强毅,坚不供实”,“自分必死,绝无推弄词”。他虽“受严刑之讯,体无完肤”却“词不连人”,“宁死不吐露秘密”。他被审问了17次,没有供出光复会的一件事、一个人。清吏“以无佐证,狱久不决”,就伪造口供,禠革程毅衣衿,以判处五年监禁结案。
秋瑾牺牲时,程毅因“幽禁囹圄,闻耗较晚,惊起跳踉,若中狂痫,不食不饮”、“终日号泣,痛不欲生”,并仿故乡河南民间《哭无更》曲调,填写五哭秋瑾诗词,词极悲壮,曲亦哀凄。程毅不分昼夜,且歌且泣,眼皆出血,闻者无不下泪。
为营救程毅出狱,他的好友鲁鸿珩等及绍兴的*党人进行了大量工作。清吏许以一百铺保保释。等如数按期送到,清吏又变卦,改要四百铺保。同时,诬陷秋瑾的劣绅胡道南惧怕程毅出狱后报复,就暗中贿赂狱吏,把毒药放进程毅的午饭中。程毅惨死狱中,年仅25岁。时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秋之间。及“尸出,遍体鳞伤,见至鼻酸,多有泪下至不能含云。”
辛亥*成功后,*友人将程毅的遗体运回河南修武安葬,并资助程毅的女儿程燕珠到开封读书。
*党人和广大群众给予程毅很高的评价。190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出版的由河南省留日学生同盟会成员创办的*刊物《河南》第八期上,就载有《烈士程毅小传》,光复会领袖陶成章也亲自为他立传,并使之与《秋瑾传》并列,还写下了“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也非席,不可卷也。程毅有焉”的赞语。1912年(*元年)程毅烈士的好友徐自华、吴芝瑛等,在杭州西湖西泠桥畔营造秋瑾烈士墓,并建“鉴湖秋社祠”,以程毅祔祀秋瑾灵位之侧。此后七十多年,出版的很多有关秋瑾的史料、通俗读物及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戏剧、连环画、电影)中都出现有程毅的英雄形象。所有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对*志士的崇高敬意。
程毅的妻子吕惠荣,美淑贤慧,伉俪情笃。程毅牺牲后,她含辛茹苦抚养孩子长大,1974年去世,享年95岁。临终命将程毅中秀才时穿的“蓝衫”裁做寿衣。其子定华、定国与两媳及幼孙芳生均已去世。另有孙来生、孙女英。来生未婚娶。于是,程毅一门绝嗣。
1966年春天,程毅的女儿程燕珠给吴玉章同志写信,将程毅的有关材料寄去。吴老后来回信说,他已把程毅的材料转交给中国*博物馆;1978年,宋庆龄副委员长让她的秘书与有关单位联系,把程燕珠的户口迁到新乡师范学院(现河南师范大学),让她安度晚年。
1986年,在纪念辛亥*75周年时,程燕珠写了一篇《追忆先父程毅》的文章,还在放映《秋瑾》电影之前讲了话。同年10月,全国政协副*杨成武给程毅题词:“辛亥*先烈程毅不朽。”
程燕珠于1993年去世。如今,程燕珠的孩子八人中只剩下孙桂枝、孙桂清和孙桂花。2008年3月29日孙桂花在《焦作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说:后人不能忘记这位让人民骄傲的辛亥*先烈。继承先烈的拼搏精神和坚强毅力,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能在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景区修建一座程毅纪念碑,镌刻上杨成武的题词,一定会为云台山添色的,还可以为祖国统一、社会和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更会让为国捐躯的先烈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