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值得传颂的事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4:1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4:28
监察御史的风闻上奏和“月课”、“清议”制度,赋予了他们至高权力,但监督的对象是权高位重的王公大臣,开展的是鱼死网破的尖锐斗争,监察御史被斩杀者、施以酷刑者不计其数,但他们直言敢谏,临危不惧,忠于职守,死而后已。三是宁静淡泊。王润多次上书朝廷,退职还乡,还乡后耕读自娱,直至终年。不为子孙谋财,但留清白长存,其廉可鉴,一生的真实写照可谓是:淡如秋菊无妨瘦,清似莲花不染尘。
由此而感,为了更好的认识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我查阅了有关我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较完备的监察制度当始于秦代,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但“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秦朝官吏起而反秦的极少,即得益于相对完备的监察制度的实施。到两汉后期,作为监察官的刺史,开始演变为拥有行政权的地方长官,监察制度名存实亡。由此开始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割据局面。宋朝处于封建社会的下坡,且又“积贫”、“积弱”,却没有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溯其根源,宋代监察制度的加强乃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清王朝时则干脆废止了巡按御史制度,“事权尽归地方的总督或巡抚”,加速了清王朝的分崩离析。从秦帝国的建立到清王朝的覆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中国完备的监察制度,在维系这大一统的国家中,在巩固*同地方的联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日益繁重的今天,纪检监察机关担负的职能尤显重要,我们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认清形势,倍增信心,鼓足干劲,争创一流,为我们伟大、光荣、崇高的纪检监察事业奉献青春、热血和才智。
(杨红益)
陈星聚
陈星聚(1819-1885),字跃堂,临颍县城西南台陈乡台陈村人,曾任台北知府,抗击法国侵略军,保卫台湾,功勋卓著。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陈星聚中举,开始走向仕途。同治三年(1864年)任福建省顺昌知县,从此一生大都在福建做官。当时,全省各郡县社会治安混乱,顺昌县贼寇尤其猖獗,官吏兵卒凶顽,客民横暴,民不聊生。陈星聚走马上任后,刚柔并用,恩威兼施,对贪官污吏严加惩治,按律问刑,政风为之一新。他性情耿直,不畏权贵豪绅,体恤百姓疾苦,官民上下一体,社会秩序大为好转。左宗棠非常欣赏他的才干,极力向朝庭推荐,交军机处记名并升用。《顺昌县志》说他“兴利除弊,政绩颇多”。
他任闽县知县时,首先对该县以往的案件认真进行复查,使多年的积案冤狱得到及时处理,受到百姓称颂。当时福建省督抚说他是“纯儒循吏”,对其大加赞赏。
后来,英法军队要在福建沿海强筑炮台,严重威胁我国海防安全,陈星聚虽官小职微却敢据理力争,提出*,因而得罪于“洋人”被清*调往仙游。
同治十年(1871年),陈星聚调任古田知县。刚上任,他就接到百姓举报:粮胥利用征收皇粮的机会,短称缺两,横征暴敛,利用职权坑害百姓,*极大。经过调查,陈星聚掌握了大量证据,将为非作歹的粮胥一一严加惩处,多年的积弊豁然澄清。一时间民声沸腾,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着新来县官的事迹。他还亲自主持选拔童子军,不论出身,唯才是用。所以他的童子军大多出身寒门,德才兼备,英勇善战。
光绪四年(1878年)陈星聚任台北知府。当地有一陋规,人死后,必须向官府交纳“埋葬税”,否则尸体不准运出家门。很多穷人家人死后,无钱交税,只好把尸体放在家里腐烂发臭,民怨厚积。陈星聚上任后,立即废除“埋葬税”,并规定:凡家中存有尸骨者,限三天之内一律运出埋葬,过期不埋者,加重罚款。这一举措,受到台湾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清朝未年,英法等帝国主义纷纷入侵中国,台湾也受到威胁。陈星聚看到形势紧急,便联合台湾各界人士,修筑台北府城池,加强练兵。中法战争爆发后,他又竭尽全力筹集款项,购置弹药武器,招募青壮年扩充军队。
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战火漫延到台湾。九月,法军二次进攻基隆,基隆失守。陈星聚积极主战,屡次向台湾巡抚刘铭传建议夺回基隆,未被采纳。接着,法军又兵分两路进攻台北和淡水,台湾与*海运*,交通被阻隔,台北形势十分危急。他多次电请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兵救援未果。时年已68岁的陈星聚决心与台北共存亡。他带着妻子儿女来到后花园水井旁,告诫妻儿:“吾家誓与台北共存亡,如若法军破城,决不苟活。”安置好妻儿,陈星聚愤然提*守在城门,高呼:“守我国土,*法贼!”日夜督战指挥。台北军民见知府如此气魄,士气大振,个个坚守阵地,寸步不让,与法军誓死搏斗,终于打退了法军的多次进攻,守住了台北。
但懦弱*的清*还是在镇南关大捷后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陈星聚得知后,气毒攻心,背部毒疽发作,忧愤而死,终年68岁。
陈星聚死后,台北各界人士感念他为官清正,勇御外寇,就在台北为他修建了一座“陈公祠”,同时联名奏请朝廷,对他晋级表彰。清*追封陈星聚为三品道台“御赐祭葬如例”,他的遗体由台北运回故土临颍安葬,当地人民为纪念陈星聚,就把他的家乡陈村改名为“台陈”。
报送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点评]
阅读完陈星聚生平简介,一代廉吏形象呼之欲出,一种敬重之情油然而生。陈星聚虽生于封建社会,但其忧国忧民、清政廉洁、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却值得后人永远学习和弘扬。简而言之,陈星聚一生有三大光彩之处。一是忠贞爱国。他任台北知府后,加强战备,修城练兵,浴血奋战,抗击法军,置生死于不顾。“吾家誓与台北共存亡,如若法军城破,决不苟活”,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每一个公民都要像陈星聚那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二是清政爱民。他在顺昌兴利除弊,在闽县复查积案,在古田整治粮胥,在台北废除陋规,都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颂,表现出了强烈的为*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陈星聚的故事启示我们,要牢固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律身爱己。他性情耿直,不畏权贵,身体力行,廉洁奉公,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清廉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尽管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但*党人的光荣传统决不能丢,思想境界决不能低,精神气节决不能废,千万不能因一时侥幸而饮恨终身,不能因盲目攀比而心态失衡,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
(张国啸)
王拱璧
王拱璧(1886-1976)名璋,字拱璧。召陵区青年乡青年村人。
王拱璧先生的一生是清正廉洁追求真理的一生,他公道正派,敢于碰硬,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乡村教育事业。
王拱璧青年时期参加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积极投身*活动,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五四运动时期,留学日本,在国内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反帝爱国活动分子。1920年返国后,在自己的家乡创办青年公学,进行新村自治实验,探索改造中国社会、救国救民的道路,实为全国乡村教育的先导。
1923年青年公学已大见成效,深得农民拥护、各乡村农家子弟纷纷要求入学,可校舍、设备和办学经费不足,当时虽有人仗义捐助,已是杯水车薪。王拱璧夜夜为之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恰在这时的谭庄一位姓陈老乡,在漯周路上劫获一大批海洛因,恐遭不测之祸,就托人给王拱璧送去价值5000银元的海洛因捐助青年公学,王拱璧断然拒绝。同事中有想不通者,王拱璧严厉地说:“我青公再穷,也决不卖*办学!”
同年秋后,河南省教育厅委任王拱璧兼任西华县教育局*。因为当时全县教育为劣绅所把持,*不堪,王拱璧一再函辞,不愿与此等人为伍。当时,有位朋友劝说:“何不趁此机会兴利除弊?”王拱璧觉得有理,在教育厅的再函催促下便上任了。上任后,他发动和依靠有为青年,集中新生力量,不畏强权将教育局职员全部撤换,县立学校校长及部分不称职教师,亦予撤换。又撤销私塾,新建小学160余所。教育经费由8000余元增为25000余元,其中增额是通过揭露贪污,从全县数万亩学田和全县税收的“中饱”者中挤出来的。当时,曾有“王拱璧一到县,讼棍劣绅都滚蛋”的民谣传颂。
1933年王拱璧又受时任河南省教育万款产处*林伯襄相邀,到该处办理契税,受任河南契税局*。当时河南契税被指定为文教专款,并由教育界人士组织管理机构。自从军阀割据以来,全省文教经费毫无保障,学校欠薪,多逾十年,教职工叫苦连天,任苦陈力争,才待定契税为文教专款。所谓“契税”,是指导*向购买或典当田地者签发官契时,按地价多少征收的税款。纳税人都是地主富户,由于豪绅把持勘丈和勘丈员舞弊中饱,以致汝局历年税收不到50%。弄清情况后,王拱璧下定决心,大加整顿,采取“不畏豪绅,剔除中饱”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历行三个月以后,税收百分之百,当年税收达150%以上。因此,曾遭到土豪劣绅的联名控告,幸省处对王了解,不予理采,且予表扬。
接着,王拱璧又实施打击特殊阶层抗税瞒税的不法行为。“特殊阶层”指的是教会、大军阀赵倜亲故、土豪劣绅等。他们买当田宅不纳契税,连县官、专员也不敢过问,多年来他们抗税瞒税达数万之巨。为打击这些特权者,拱璧发动有关勘丈、催税等见证数十人,首先从教会搞起,依靠确凿的证据,通过县、专、省*合法斗争,历经半年,终于取得了对教会斗争的彻底胜利。土豪们看势不妙,就都按章纳税了。
1942年,在家乡群众和教师的多次邀请下,王拱璧返校重主青公校政。王拱璧离校的几年里,学校起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区党部搬进学校,三青团也跟着挤入;其次是师资水平下降。由于主持校政者为省钱贪污,压低聘薪,好教师聘不上,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王拱璧把问题弄清后,首先在村民和教师的支持下,很快查出前任校长王振亚和会计王子扬贪污*4000余元。接着解聘教员五、六人,留察学生十数人,又几经曲折与*斗争,终于在1943年把*区党部赶出学校,摘掉三青团的牌子,停止其一切在校活动。从此,学校各方面都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师生情绪顿时高涨。
报送单位:召陵区纪委
[点评]
王拱璧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乡村教育”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他生活在内忧外患、交相煎熬、人民生活极度悲苦的旧时代,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怀着匡时救世、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为乡村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先后创办了青年公学、担任了国民*西华县教育*、河南契税局*等职,在军阀横行、官僚*、社会黑暗的情况下,他做人公道正派,做官清正廉洁,积极同地主劣绅、贪腐*、反动教会斗争,肃贪扬廉,兴利除弊,发展了“乡村教育”事业,体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根植泥土,依风雨知四季;情融百姓,见真情献丹心。王拱璧作为一名封建旧官吏尚有如此境界,我们作为一名*党人,理应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在这方面孔繁森、牛玉儒、郑培民等许多优秀的*党员为我们做出了楷模,他们在经济上可能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常怀律己之心,不以大利贪之,不以小惠图之,耐得住清苦,抗得住*,做到清廉若水,两袖清风。
(明铁军)
胡德润
胡德润,字万清,号莲波,生于清末,临颍县窝城镇前胡村人。十二岁入本村私塾读书,因其天生聪颖,深得当时启蒙老师徐作营的器重,老师常对乡人说:“德润是一块好材料”。但为家境所迫,几年后胡德润不得不辍学回家做起了挑担卖油的小生意。一天,他挑担出门卖油时不慎摔倒在地,桶内的油也随之流个净光,一下子血本无归。无奈之下,胡德润不告而别,投到刘振华部当了兵。他为人机敏,处事干练,到刘振华任河南督军时,被任命为督军府一级副官,并与同僚刘茂思交情甚笃。
袁世凯窃国后,河南督军刘振华为巴结袁大总统,决定为袁的表哥在项城建一座府第。因为豪宅建筑费用甚巨,为慎重起见,决定选一位得力部下去全权负责此事。在刘茂思的竭力保荐下,督军府就选派胡德润去负责此事。
负责建造豪府是个肥差,当时好多人都认为胡德润发财的机会到了,很多赃官浊吏对之垂涎多时而未得,继尔向胡投去了羡慕或忌妒的目光。胡德润受命到项城后,办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一尘不染,多次拒收贿赂,从未虚报冒领,徇私舞弊。即便如此,工程完工后仍有人举报他有贪污行为。为此督军府曾派员到胡的老家临颍县前胡村进行调查。调查人员发现,胡德润的家人仍然住着几间旧草房,田地未添一垅,新房未盖半间,全家依然以几亩薄田为生。于是刘振华对他更加信任,不久提升他为督军连长。一时间,此事被乡民传颂。
胡德润任督军连长后,所部驻防焦作修武附近的白道口。当时修武那个地方地脊民贫,加之军阀割据,兵灾匪患接连不断,当地百姓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胡德润虽不是地方官,却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时常为当地百姓仗义执言,并严令部下不得扰民。一次,一个部下强抓了附近村民的一只鸡来下酒,虽付了一点报酬,但养鸡人不愿卖鸡,有*索强买之嫌。当地村民把这件事反映到了胡德润那里。他调查后发现村民反映的情况完全属实,便立即下令将那个当事的部下关禁闭三日,并加倍补偿了鸡款。
胡德润率部在修武县白道口驻防的数年间,他用自己的饷银资助的贫苦农民就达数十户之多,他清正为官、仗义疏财的高尚人格有口皆碑。后来,当胡德润奉命移防他处离开白道口时,当地绅民为了纪念他,不仅在当地为他立了清官碑,还赠送了他一把“万民清官伞”。该伞直径约1.6米,用红色绸缎制成,工艺精细,美观大方,周围用五颜六色的彩带加以点缀,每个彩带上都签满了送伞人的姓名,以示万民敬仰之意。
后来,因军队移防不定,回乡探亲时胡德润便把这把“万民清官伞”带回临颍老家保存。临颍县前胡村村民每逢春节时有玩“路灯会”的习俗,往附近各村散灯是“路灯会”的主要活动之一。有了这把“万民清官伞”后,“路灯会”的组织者就别出新裁,每逢“路灯会”向各村散灯时,总要选一位精壮青年打起这把“万民清官伞”走在前面为向导,穿行于各村之间。*末年之后,胡德润的故事随着这把“万民清官伞”在临颍乡间广为流传。
报送单位:临颍县纪委
[点评]
清末民初,正逢乱世。纵观历史,乱世不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却缺少心系百姓的“清官”。然而,临颍人胡德润却是一个例外。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衡量,胡德润应属军阀部队,也并非多大的官,但是他却出淤泥而不染,为民称颂,实属难得可贵。
然而时下有极少数干部,手中一旦有了权力,就置党纪国法于脑后,不是考虑如何更好的服务于人民,而是考虑如何牟取一己之利,甚至由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身陷囹圄,饮恨终生。其对自身的要求甚至不如一个军阀部队里的军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从胡德润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为官不在大小,而是在于是否清廉,是否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中。瓜甜可入口,官廉暖民心。万民伞的故事说明,你对群众付出了,群众自然会传颂你,正可谓“金碑银碑不如群众的口碑”。事实证明,无论是廉洁从政还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党人能够做得更好。
古人云:“不积小善,不能成大德;不积小恶,不足以亡身”。我们党员干部应常怀律己之心,克勤克俭;常修为官之德,以民为本;常思贪欲之害,廉洁从政。 (李自厚)
后 记
在漯河市纪委监察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市纪委宣教室编写了《漯河廉吏故事》一书。市纪委副*赵坤炎同志亲自参与书稿的统筹、校对工作,委局机关各室主任都几易其稿,为廉吏故事撰写了点评。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漯河历代名人传》、《中州名人传》等书籍,得到了县区纪委监察局领导同志和市直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本书所记载的廉吏历史久远,时间跨度大,现存史志资料极为匮乏,历史行政沿革又几经变迁,有些地名已不复存在,人物的故里甄别和事迹考究疏漏在所难免,加之时间仓促,若有不当之外,敬请批评指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4:29
周公妙答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哎呀,周总理考虑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
子产不毁乡校
有人问子产为什么不毁乡校,他说:“农民工作完后就来这议论*,我们根据他们的话改进,我把他们的哈当作治国良药。”
子产是个能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他知道国家靠人民立足,善于发现本质,现在这种人少了。
贝多芬与歌德的差别
有次他们两个在散步,见到皇族来了,歌德马上脱帽哈腰路旁,而贝多芬却直接上去了,很多皇族都对他表示尊敬,为了好玩,贝多芬还特意指了他。
这事看出贝多芬蔑视高层贵族,不太注重礼节,行为不受礼教约束,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能成为旷世奇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4:29
屈原投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4:30
孟母三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4:30
二十四孝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