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和艺术,真的没用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5 14: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1:21
今天就来聊聊审美和艺术吧~
说到审美,就一定要说一个人和一本书, 李泽厚 和他的 《美的历程》 。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中,李泽厚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
李泽厚在书中概览了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与一般的艺术史著作不同的是,其并不重在具体作品的赏析,而是从人类学的视角把审美现象和历史进程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 艺术、审美的发展源于现实生活 的论点。
李泽厚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高人生境界表现为 审美境界 。是人和大自然、和天地宇宙合为一体。
对中国传统而言,美学是接近宗教的。在中国人的生活体验里,美不仅仅是供人欣赏、观看的东西,艺术既可以是摆脱*手段,对抗和调节现实的东西,也可以更加积极和博大。
在中国,生活中的美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某种超越的精神自由。
李泽厚说:宗教是信仰命运,哲学是思索命运,而 文艺和美是在直接表达命运。
中国的文化形态并不信奉人格神,而是相信 人类自身的力量。
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阿兰德波顿在《艺术的慰藉》中说: 要把艺术视为工具 。
工具是身体的延伸,由于我们身体构造上的不足,工具因此成为必备的要素。我们需要切割,却缺乏这样的能力,所以必须用刀子满足这样的需求。我们需要携带水,却缺乏这样的能力,所以必须以瓶子满足这样的需求。
如同其他工具,艺术也能够扩展上天赋予我们的能力,弥补我们与生俱来的部分弱点,只不过这弱点是心智上的而不是肉体上的,我们可以将这些弱点称为心理上的缺陷。
那么,有哪些事情是我们的心智与情感需要做却又做不到的?有哪些心理缺陷是艺术可以提供帮助的呢?
阿兰德波顿指出了七项缺陷: 记忆、希望、哀愁、重获平衡、自我认识、成长、欣赏 。
这是一个站在未来,倒回来看的视角。在具体的生活成长的情景中,使用这种工具,来完善人格。
正如尼采说的一句话: 我们都是未完成的人。 我们为了成为想要成为的人,而使用艺术和美这种工具帮助成长。
中华文化,重归纳,在大数据中找规律,找“魂”和“道”。
西方文化,重演绎,在实际操作中找方法,找“形”和“术”。
不管哪种文化背景,追求艺术和美,都是根植于我们灵魂深处的东西。
有的原始民族连文字都没有,但是无一例外地有艺术。
达尔文,有一次来到了一个荒岛,看见一群土著光着身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达尔文马上拿出一些红布,要他们做件衣服。谁知道这些土人立即将这些红布撕成布条,绑在手上、脚上和腰上,然后跳起舞来。这让达尔文大开眼界。原来 他们宁愿没有衣服,也不能没有艺术,不能没有美。 这样的例子是有很多的。
事实上,在人类文化和文明中,艺术差不多是最早诞生的,比科学和哲学早得多,几乎仅次于工具。
就像李泽厚说的,艺术和美,是生命的表达。我觉得更是人作为智慧生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表达。
易中天说过: 美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纵观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很多智慧不都是通过那些很美的艺术品流传下来的吗?建筑、书画、用具、饰品等等,每一件细细把玩,都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智慧。
以我正在研习的中华花道为例:
比例,来源于河图洛书;
色彩,来源于阴阳五行;
方位,来源于八卦宫位……
更不用说,花型中透出的各朝各代的历史特征,以及插作者的心境表达。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拼颜值的时代,“美”本身也成了一种可消费的事物。所以审美能力将是新时代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肉体凡胎的人其实都差不多,但用艺术和美来观照,就会千差万别。
作为华夏子孙,积淀深厚的中华美学,多少应该学习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