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5 13: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0:56
卡尔·威特在《卡尔·威特教育在我家》一书中说“一个人拥有诚实守信的品德,是他走向成功的资本”诚实守信意味着互不欺骗、言出必行、 它是做人的重要品德之一。然而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说谎,几乎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对家长、老师、同伴等说过谎,要知道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谎言,也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有意的,那孩子的谎言都有哪些类型呢,是什么原因让孩子选择了谎言呢?在这里将孩子的谎言分为5个类型:
“暗示”型撒谎
这是一种由于*语言暗示而引发的幼儿撒谎。现实生活中这一类型的幼儿谎言屡见不鲜。譬如,见到孩子满身污泥,家长质问:“是不是邻居家的孩子弄的?”看到家里的花瓶碎了,就责问孩子:“是不是小保姆打坏的?”……*不正确、过于武断域直觉式的归因,总把自己的孩子往好处想,不能冷静地、公正客观地对待既发事实,并通过语言流露出来。而幼儿由于道德观念模糊,生活经验匾乏,极易受到*的语言暗示,撒谎也就在所难免了。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一下,如果改口问:“怎么弄脏衣服的?”“谁弄坏花瓶的?’情况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诚然,对于这类撒谎行为,父母应当明白这不是孩子的过错。幼儿本来是很纯洁的,但由于家长不正确的语言引导而使孩子误入“岐途”。在这里,家长要负专责,切不可将责任推卸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只有用诚实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子女,我们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
“幻想”型撒谎
幼儿兴趣广泛且不稳定,认知活动和思维发展都不够成熟与完善,容易将自己想象的世界和实际生活混同起来,说出一些与事实不合的“异想天开’的话来。例如有的孩子听别人说昨晚做了一个梦,就说自己也做了梦,而且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其实他根本没有做梦。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不应该把这些天真幼稚的想象斥责为“撒谎’。另外,因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对事物缺少正确的判断与理解,也容易导致说话与事实不相符。如一父亲让儿子去看炉上的水开了没有。儿子跑去一看,听见水正“呼呼”地响,就回来报告说“水开了”。哪知父亲过去一看水并没有开,就生气地训斥儿子:”你怎么骗我?水根本没开!“可实际上孩子并非有意撒谎,而是由于不知道“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常识导致判断上的失误。
对于此类谎言,父母不必担心,应理解其真谛,它是儿童身心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的不成熟的产物,纯属无意撒谎。当发现孩子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相符时,我们不能急躁,更不能断然认定孩子在撒谎,而要通过分析了解,把儿童的无意撒谎与有意撒谎区别开来,采用引导式谈话法,帮助儿童从虚幻的世界里走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儿童细心观察、精确表达事物的能力,教育儿童在记忆和表达客观事物时,不能随意插入自己的主观想象。
“自卫”型撒谎
有一4岁的女孩将妈妈才给买的一对新头饰摆弄散了,就随手丢进了纸篓里。几天后,妈妈到处找找不到,就随口问孩子:“你看见了吗?”孩子说:“头饰坏了,扔进了纸篓里了。”妈妈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马上厉声追问了一句:“你说什么?’孩子一看母亲“由晴转阴”的脸色,无所适从地改口:“不知道……”这个小女孩就是在“说真话要吃亏和受惩罚”的片面认识影响下,为了逃避责任,进行自我保护而撒谎的。
面对这类撒谎的孩子,父母应当清楚体罚是不能带来诚实的,更不是纠正孩子撒谎的‘灵丹妙药”。相反,越是怕受皮肉之苦,孩子就越要撒谎,越是编瞎话来欺骗你。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自卫”吧。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撒谎是我们*“*’出来的。对此,我们应鼓励孩子勇于认错,并使他感到不会因为认错而受到惩罚,他就会坦白地说出来。如果孩子承认了错误,讲了真话,就应该对他的诚实予以肯定与表扬,并心平气和地帮助他纠正错误,这样就能消除孩子的恐俱心理,养成诚实坦白、勇于认错的良好习惯。
模仿”型撒谎
有些孩子撒谎,说穿了就是父母戴老师教的。例如:带孩子上公园戴乘车,为了节省票钱,故意让孩子变得“矮”一些。有客人来电话戴拜访,父母因故不愿应酬,让孩子说其不在家,于是就有了那句可笑而又诚实的谎言:“我妈妈说她不在家。”老师一高兴,许诺学生某日去郊游,学生一听则欢呼雀跃,可是真到了那一天,却又找借口说不去了。这时,孩子心中便有了不平衡感,自己一向尊敬的师长也会说谎,久而久之,这种心理也渐渐泛化到自己的言行中去了。
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洛克曾说:“撒谎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很盛行,要使儿童不看到、不听到别人撒谎是很困难的。孩子经常看到、听到别人撒谎,又怎么不学呢?”为此,我们父母应以身作则,切不可为了达到某种暂时的目的而欺骗孩子,对孩子撒谎,遇事应对孩子说真话,耐心地讲清道理。此外,对孩子许下的诺言要兑现,做到言而有信。万一忘记戴无法兑现时,也应该向孩子道歉并说明原因,这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品质”型撒谎
这类孩子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编造谎言,企图蒙混过关,教人相信。如一男孩在邻居家玩耍时,看上了人家一辆精致的玩具小汽车,心里*的,于是趁别人不在时就偷偷地将小汽车拿回家去,而回来却对妈妈撒谎说是从外面检来的。这是由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但又克制不住自己的“占有欲’,于是便用谎言来逃避父母的批评,达到占有这种东西的目的。
对于此类谎言,父母既不能当众训斥、打骂孩子,又不能放任不管、顺其自然,而应从正面教育引导,鼓励孩子实话实说,使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及其危害性,并逐步形成“知错就改”的良好习惯。
从以上5个类型的划分,可以总结出,孩子之所以撒谎,是有原因的,总得来说归结为以下7点:
为逃避惩罚而撒谎。哲人罗素曾说过,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
为得到赞扬而撒谎。幼儿喜欢听好话, 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
为避免矛盾而撒谎。幼儿有时为了不得罪任何人而不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或事实*。
因不愿做某事而撒谎。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有了直接提出要求而被拒绝的经历。
因想象与现实混淆而撒谎。幼儿认知水平低 、经验不足, 常把想象中的事情当成事实说出来。
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撒谎。幼儿有时候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会出现撒谎现象。
因*言行影响而撒谎。幼儿模仿性很强, 辨别是非能力差。
没有哪个孩子天性就爱说谎,每一句谎话背后肯定都有一个让孩子说谎的理由和原因,每一个说谎的孩子都有一颗值得父母关注的内心。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出问题的症结,让孩子不再依赖于说谎,而是,信赖于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