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的偏差误导师生(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5 13: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05:08
观点:智慧不等于经验
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它可分为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土耳其谚语说:“智慧在市场上买不到。”德国物理学家斯特恩说:“一盎司自己的智慧抵得上一吨别人的智慧。”法国作家马塞尔·普纽斯特说“没有人给我们智慧,我们必须自己找到它。”是的,智慧买不来,也学不到,它与经验有关,但绝不同于经验。
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人的课堂,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一气呵成,洋洋自得,但他面对一个问题学生的具体问题却万般无奈、一筹莫展。前者是经验,熟练地重复了一次教材内容而已;后者是智慧,需要把知识类型与学生的真实态度、情绪、经历、基础、性格特点、智力类型以及环境资源等有效地规整起来,优化为一种策略和程序。没有智慧,就没有在现实场景中迅速解决问题的角度、途径、策略、技术和方法。
许多做老师的,习惯于把师承于自己老师和获益于教科书的东西直接运用于实践并做无数次重复,以熟练做经验,并类推为真理。但黑格尔说过,“熟知并非真知”,常识往往不在“思考”的范围内,因为某些常识已化为人们心中不可动摇的精神权威,获得了不受思维审视的豁免权。但是,如果思考的支点是错误的呢?如果将没有反思过、验证过、明辨过的思想变成了持续的经历呢?可怕啊!它一定会窒息人的思想,放松人的警惕,诱导人陷入黑暗!
学生创新力低下,又是为何?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科教学乐于从间接知识到间接知识,把所谓的“效率”强调到疯狂的程度,以至于实验变成了看课件,“生活化体验”变成了一味追求浅性教材目标,极端鄙视学以致用,忽略从原点出发的过程生成.....这种被康德称作“空对空”的思维,被叔本华称作“不生产”的思维,其严重的后果,便是年轻一代的思维缺乏悟性,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降低。
小心眼、小算盘、小聪明,都不是大智慧。不仅如此,过分在鸡毛蒜皮的细枝末节上精打细算,只会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教师要养成智慧,就必须在生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学会高屋建瓴、开阔视野、包容悦纳,并学会从“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中建设自己的大境界、大画面、大世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有智慧的教育者。
在这里,我想提及海尔企业,它的“自非”文化就是一种智慧。海尔认为,客户永远为“是”,而客户的需要是动态发展变化的,海尔要满足客户日新月异的要求,就必须坚持不断地否定自己,与时俱进,自觉接受挑战,才能使海尔产品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教师能像海尔那样,面对成长变化中的学生,也能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不断“自非”,我想教师的智慧也会常青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