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决孩子自然的天性发展与规则要求之间的冲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4 05: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04:46
某种程度上幼儿规则教育与幼儿天性之间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人们喜欢用“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等词来形容幼儿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在幼儿园“准制度化”的生活中.幼儿自由、纯真的本性.却常常因不合“规矩”而一次次被*世界否定。因此.正确权衡天性与规则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相互关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及各种能力的均衡发展意义深远。
正确权衡幼儿天性与规则教育的关系教育的意义是在敬畏、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给予其“恰当的教育关心”。但当前的幼儿规则教育不免存在对幼儿天性的“过度规训”.造成“天性”与“社会性”的失衡。因此我们需要理性思考规则教育中“天性与规训”即“天性与社会性”这对隐蔽矛盾.力求在获得对幼儿天性的清醒认识基础上.寻找更恰适的规则教育。
~)尊崇天性。让幼儿参与规则制定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那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个个别的因素就够了。”
教育应因人的天性而改变自身,教育应基于天性而教。
理想的教育在面对儿童的天性时.并非简单地用一个压倒或抵制另一个,而是在敬畏、尊重天性的基础上。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提供适于儿童成长的最丰富的条件。因此。我们应在尊崇幼儿天性的基础上来进行规则教育,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比如玩具摆放的规则可以让幼儿自己讨论建立。一些教育活动的规则教师也应询问幼儿意见。另外还有游戏规则要求的制定等教师都可以向幼儿抛出.大家一起来讨论,共同来建立、制定。只有在幼儿参与下建立起来的规则要求。
才能与幼儿的天性相符合,才能被幼儿真正接受,幼儿也正是在这种有*但又相对自由的规则环境里.得到快乐和满足。
二)理解天性。在与幼儿“对话”基础上制定规则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双方主体间“听一说”关系不断建构的过程,使个体在自我表达、展示、倾听、发现、觉悟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个体自主的社会化。主体间“听一说”关系的建构过程.其实质就是“对话”。此时的对话不是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而是强调教师与幼儿的平等地位即“双主体”性.强调教师对幼儿天性的尊重与理解。只有在教师理解幼儿天性的基础上,与幼儿进行的“对话”才能成为幼儿习得社会性、师生共同建立规则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与幼儿进行开放性“对话”、与幼儿讨论13常活动中困扰他们的规则问题.可以帮助幼儿进行价值选择与价值确定.从而更好地制定班级活动规则。只有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充分对话.才能帮助幼儿将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规范体系内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感情。在对话基础上,教师把规则还原成幼儿主体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对规则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感受到对规则的内在需要并体验到其中的快乐。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需要、兴趣、,爱好即天性,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此,与幼儿“对话”,帮助他们理解、掌握并制定规则,正确地权衡幼儿天性与社会性、天性与规则教育的关系。是教师进行规则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幼儿园的规则教育中。天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天性与规训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悖论式的存在。一个高度放纵.几乎没有约束的环境并不是如有些人所想的那样,能促进幼儿的合作性、主动性,顺利完成社会化。但是高度放纵和高度规章化的环境,一直是与毁灭幼儿天性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探寻一条合适的规则教育之路。需广大幼教工作者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