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7 09: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08:14
杨树菇和大多数木生型菇菌一样,其纯菌种可用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或菇木分离法获得。通常以交叉使用前两种分离方法为主。前面已经说过,我国杨树菇的单孢子菌株具有结实能力,因此在进行孢子分离时,可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纯菌种,经过出菇鉴定后,挑选优良菌株作母种使用。或在生产上使用的优良菌株中,选取生长健壮、形态正常、无病虫害的幼嫩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按照组织分离的无菌操作程序分离接种。以下简要介绍单孢分离法和出菇鉴定要求。
1.单孢分离法
(1)单孢稀释分离法 将选择好的种菇置于孢子弹射分离装置内进行孢子弹射,收集孢子(弹射分离方法见黄伞有关部分)。然后对收集的孢子用无菌水进行稀释分离。将稀释后的孢子悬浮液滴在载玻片上,放在低倍镜下进行检查,至每滴中有4~5个孢子为合适。接种时,用注射器吸取孢子悬浮液,将试管棉塞拔松,沿试管壁插入注射器针头,每支试管注入1~2滴孢子悬浮液,转动试管,使孢子均匀地分布在培养基表面,静置1~2小时后,移入温箱培养。
也可将已稀释的孢子悬浮液注入培养皿内,每个培养皿加1~2滴即可,然后倒入已溶化并冷却到45℃的琼脂培养基,厚0.5厘米,在工作台上左右旋转混匀,静置1~2小时,倒转培养。孢子萌发后,将单孢菌落连同少许培养基移接到试管内培养。
(2)单孢定位切割分离法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范雷法等(1996)曾介绍一种自制简易定位切割器,能快速、准确的分离单孢菌落。定位切割器制作方法如下:选用普通圆珠笔芯塑料空管一小段,长2~3厘米,用刀片将空管一端削成薄片,另一端用火熔化压成平头,用一只乳胶指套,在其中间打一孔,插上上述做好的塑料平头,将其固定在40或100倍显微镜的镜头上,使其紧密接触。
切割器的尖头部分,要削得薄、长而光滑,使之能切割完好,为粘连切割圈外的培养基;切割器与物镜固定要紧,且位置在正中,使物镜与笔芯空管处于同一轴心上。做成之后用以下方法进行校正:在载玻片或培养皿上倒入一薄层(厚2~3毫米)水样琼脂培养基,凝固后,用带有定位器的物镜镜头,轻轻转动上下调节器,使定位切割器下降,并切割到培养基的2/3处,勿切割到底,以免损坏定位器和琼脂培养基的表面;再转动调节器,使定位切割器上升,用低倍镜观察定位切割器切割后的培养基块是否在视野正中,如果不在正中,则应对乳胶指套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节,至适合要求。如显微镜是以载物台作为上下调节的,也可用同样方法校正。一般普通笔芯内径在2毫米左右,约是低倍镜的2倍左右视野。定位切割器使用前浸泡在酒精内消毒备用。
按常规方法将孢子稀释后制成PDA琼脂平板,在低倍镜下检查,若确认为单孢,则可改用定位切割器进行切割,按上述方法在同一培养皿内将单孢切割完毕。再将金属针打扁,使尖端平而稍弯曲,用来在培养皿内挑取切割块,要尽量避免碰到圈外培养基,然后移置在斜面上培养。
(3)试管稀释点样法 用灭菌接种针在培养皿内蘸取少量担孢子,或用接种针直接从菌褶上轻轻刮取少量孢子,洗入试管内的无菌水中,充分摇动,使之均匀分散。然后用灭菌接种针蘸取1滴孢子液,放在载玻片上,用低倍镜检查,如果每滴水中仍有3~4个孢子,应继续稀释,至每滴中含1~2个孢子为止。将水滴滴在培养皿盖的边缘2厘米处,再用低倍镜检查,将只有1个担孢子的水滴用蜡笔在反面作标记,并加1滴营养液。为防止培养液过快蒸发,在培养皿内加少许无菌水,用纸包好进行培养。第二天,孢子萌发,经镜检,确认为只有1个芽管,可以在水滴上加一小片琼脂块,以便孢子萌发后继续生长。2~4天后,将菌丝连同琼脂块移到试管内培养。
(4)毛细管切割法 将不同稀释度的孢子悬浮液滴入培养皿的琼脂平板上,每个培养皿放1~1.5毫升,停留几分钟后,倒去多余的水,进行保温培养。孢子发芽后,在低倍镜下用毛细管割取只有1个芽管的单孢子,移接到琼脂斜面上培养。
2.多孢分离法 按常规方法准备好琼脂平板培养基,用灭菌纱布或滤纸吸去皿盖反面的冷凝水。从杨树菇子实体上剪下一小块菌盖,菌盖下约有6~7片菌褶,再将菌褶的前端和基部剪去,留下的菌褶长约1.5~2厘米,再盖到培养皿上,放到温室培养。6小时后,将培养皿盖按顺时针方向移动若干度(不得小于30度),以后每隔3~4小时按同样方向移动若干度,最后回复到原来位置。然后,移去分离材料,将培养皿放在适温下培养,在平板上会出现不同密度的菌落,挑选分散性较好,且又连接成片的菌落,转入试管内培养。用这种方法,能及时发现混入伞菌孢子内的杂菌。或将一小片菌褶贴附在试管壁上,使孢子直接散落在斜面上。
3.组织分离法 选取肉厚、朵大、无病虫害、六七分成熟的子实体作种菇用,已开始弹射孢子的不可作种菇。将选好的种菇用自来水冲洗数次,再用无菌水冲洗数次,然后用无菌纱布或滤纸吸干水分。在接种箱内按无菌操作方法进行组织分离。用手将种菇盖边轻轻撕开,手指不要接触撕开后露出的菌肉部门。将解剖刀在火焰上烧灼灭菌,待冷却后,在菌盖和菌柄或菌盖与幼嫩菌褶连接处挖取一小块(约绿豆粒大小),接种在斜面上。在切取组织块时,不要挖取接近菌盖边缘的部分,以减少杂菌污染。接种时,将组织块准确地接种在斜面的*,切勿在斜面上到处移动,这样便于及时鉴别组织块是否有细菌污染,或当污染出现后便于进行纯化分离。接种后,将斜面置于23~25℃下培养,若组织块上有白色菌丝萌发,并向培养基上蔓延,1~2天后,及时用接种针挑取少量带有菌丝的培养基,接种到空白斜面上进行纯化培养,即可获得杨树菇母种。
组织分离时,组织块附近若出现霉菌污染,因霉菌丝与杨树菇菌丝生长速度相近或更快,故予淘汰。如果组织块附近出现灰白色或黄白色黏状物或水渍样物,则是细菌、酵母菌污染的表现。这时可降低培养温度,抑制污染菌落的生长,当杨树菇菌丝的菌落长到细菌(酵母)菌落之外时,则可采用切割菌落前端的方法进行纯化,也可得到杨树菇的纯培养物。当菌丝长满斜面时,检查培养基的背面,若在杨树菇菌丝的下面出现黄褐色的斑块,则是被菌丝覆盖的细菌(酵母)菌落,可用切割菌丝生长前端的方法再次进行纯化培养,有时这种纯化分离要连续进行多次才能获得纯菌种。这种方法只是一种辅助措施,只有当组织分离的绝大部分斜面都被污染时,才可以采用这种纯化分离法获得母种。
4.出菇鉴定 为了检验所分离单孢子菌株是否具有结实能力,出菇特性以及产量水平,对分离物要进行出菇鉴定。此工作可分别在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上进行。
(1)液体出菇 鉴于杨树菇易于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出菇试验可采用液体培养。培养液的组成为:玉米粉25克,豆饼粉10克,葡萄糖10克,硫酸镁1克,磷酸二氧钾2克,蒸馏水(或自来水)1000毫升。将上述培养液分装于1000毫升三角瓶中,每瓶装量200~250毫升,按常规进行高压灭菌备用。
接种后于25℃静置培养,约15天左右,在培养液表面陆续开始分化原基,并形成正常子实体。在25℃有散射光条件下,绝大多数单孢菌株在15~20天均能分化原始,但出菇时间的早晚与产量没有正相关性。出菇早虽然是一个良好的生产性状,但在出菇较晚的菌株中,也可发现出菇密度高,菇潮集中,产量高的优良菌株,这些考核要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
采用液体培养进行出菇试验,不但方法简单,便于观察,且便于比较在同一单位时间内,不同菌株间的生物量(将滤取菌丝用水淋洗干净,与子实体分别置于60℃烘干到恒重,用电子天平称量)。另一特点是在短时间内即可达到出菇试验的目的。
(2)袋式栽培 袋栽培养料组成为:阔叶树木屑37%,棉籽壳37%,麦麸20%,玉米粉5%,石膏1%,调含水量为65%。每袋装料300克,于称量后分装于塑料袋中,按常规方法进行高压或常压灭菌备用。
接种后在25℃培养,待菌丝满袋后,将菌袋移至供出菇试验的栽培室内,每个供试菌株一般不得少于20袋,随机排列在床架上,并在同一环境条件下进行栽培管理。待原基分化后,脱去塑料袋,随后进行水分、光照和通风管理。比较其生产性状和产量。
选择原基分化早,菇丛密,菇数多,单菇粗壮,生物学效率高,抗性好的优良菌株用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