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落职》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7 09:1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6 13:29
清乾隆年间,有一个人在京城书店买书,不小心将一枚钱掉落在了地上。旁边一个秀才用脚暗暗踩住,并占为己有。这个秀才是国子监的助教,后来在选官时得到了常熟知县的职位。当他准备赴任时,时任江苏巡抚的汤潜庵却传令下去,他的名字已经被列入检举*的公文中去了,不必再去赴任。原来,他拾取那枚钱的时候,刚好被汤潜庵看见。汤公说:“一钱如命,侥幸当上了地方官,岂不要伸手到人家的口袋里去偷盗,成为乌纱帽下的窃贼吗?”
将一枚钱占为己有,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不值得认真,但小事不小,小中可以见大。要知道,小与大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这个意义上说,汤潜庵之呈递检举*的公文,是极其明智的。
曾经读到过美国的一首民谣,曰:“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战士绝;战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是美国学者维纳编著的民谣:古代某国,飞马传书,因马掌缺了一个钉子,造成马掌脱落,战马仆倒,战士摔死,信未送到,战争失败,最终导致了国家灭亡。谁也没有想到,致使国家灭亡的竟会是一颗小小的钉子——正是这一颗小小的钉子,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结局是惨重的。一颗钉子与一枚钱之间,看似没有关联,然而,本质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它们告诉人们:“小洞不补,大洞吃苦”,量变终究会发生质变。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官者自须牢记宗旨,坚持做到慎微、慎独,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这里,笔者油然想起了北宋著名书法家蔡君谟,其在福建泉州等地做过大官。任职期间,他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然而,却也有过头脑发热之时。
有一次,他想让元宵节过得热热闹闹,便下令每家每户都要悬挂七盏花灯,并要求制作考究、华贵、典雅,以示歌舞升平的欢乐气氛。但扎七盏花灯,要用去一般农家一个月的口粮。有位叫陈烈的私塾先生,别出心裁地做了一盏白纸灯,并在一丈多高的花灯上题诗一首:“官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
一天,蔡君谟出来观灯,看到此诗,心里很不是滋味,毅然罢灯。要老百姓制作、悬挂花灯,在蔡君谟看来,出发点怕是好的,亦算是小事一桩,然而,于老百姓而言,却终究成了大事——“要用去一般农家一个月的口粮”,这事还不大吗?在以小见大里,蔡君谟终于有了一番迟到的省悟。
谨小且慎微,需要为官者的觉悟,有时更需要为官者的智慧。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材料:有位领导干部回老家,和家乡的一个农民兄弟闲聊时,这位农民兄弟问道:“你们在外面吃一顿饭要花多少钱啊?”他打着埋伏地说:“三四百元吧。”“哦,三四亩麦子的钱呢。”他回答说:“我们种一亩小麦,赶上风调雨顺的年景,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用电等花销,劳动力不说,每亩地也就收入100元。这不是一顿饭就要用掉三四亩麦子吗?”一算账,他竟一时无话可说。
真可谓“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当有的领导干部用*大吃大喝之时,假若能够“用小麦换算一下”,会有怎样的条件反射呢?假若对大吃大喝这等“小事”不当回事,那么,天长日久,会不会把一些“大事”亦当作“小事”处置了呢?上述那位农民兄弟的算账中有得是潜台词。
记得清代许多衙署时兴这样一副对联:“为政戒贪,贪利贪,含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本;养谦惟俭,俭已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上联说,贪财固然是贪,贪图名声、沽名钓誉也是贪;所以切莫只图浮华虚名而忘了从政的根本。下联说,只要求别人,只要求百姓勤俭,不算是俭;要保持品行端正,要有节操。这副对联,而今读来,依然耐人寻味,它至少启示各级领导干部:守廉须防微,正人先正己。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6 13:29
等待追答将一枚钱占为己有,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不值得认真,但小事不小,小中可以见大。要知道,小与大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这个意义上说,汤潜庵之呈递检举*的公文,是极其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