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宗教共同体的认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3 23:3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9 14:22
儒家、佛教、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基因,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对*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儒、释、道自汉代开始,它们以不同起点、不同性格以及不同的社会背景,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收,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融摄,逐步走向了“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是对儒、释、道三教关系的一种认识。在宋元之前,儒、释、道三教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时期的两次大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儒、释、道都具有一种共同的思想倾向,即从外在的修养转向内在的修养,以至在“修心”问题上达到大体一致的认识。
两宋时期,宋代学术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创造性,为儒、释、道三教理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北宋哲学家将儒、释、道进行了调和,孕育出中国古代社会最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这个时期的儒家学者们以儒学为本位,援佛入儒,引道入儒,将佛、道二教的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与儒家学说中固有的*伦理学说结合起来,从本体论的角度为当时伦理纲常提供神圣性证明,把个体的道德践履和心性超越交织在一起。
周敦颐是倡导并实施“三教合一”的典型代表,他融合了《中庸》《易经》及佛道思想,以太极图为框架,论述了儒家的一系列范畴;王安石的新学,二苏(苏轼、苏辙)、黄庭坚的蜀学和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也体现出了“三教合一”。苏轼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有北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此时的佛教也已经显现出儒学色彩。契嵩禅师认为:“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治世,无为者治心。” 智圆法师一再宣称,儒、释共为表里,实践修齐治平。赞宁禅师认为,教虽分三,但都可以在皇帝的统领下发挥各自的优势。他认为,佛教如果能“旁凭老氏,兼假儒家”,其社会效果就更为突出:“夫如是,则三教是一家之物。” 宋代佛教各派均向儒家靠拢。
道教发展至宋代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道教典籍的编制、道教教团的形成,还是道教理论的深化,统治者对道教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一时期道教出现了内丹论和“三教合一”的思想。张伯端就是北宋道教的杰出代表,在三教融合的前提下初步完成了道教外丹向内丹的转变。其在《悟真篇》自序中说:“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没邪歧,不能混而同归矣。”
南宋时期,朱熹提出理学的思想体系,完整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理学的“三教合一”影响到社会思想的发展方向。理学家们出入佛老,且斥且用,吸纳佛、道二教思想。作为思想界的独特群体,士大夫参禅恋道之风盛行,以高度的传统文化修养和对佛道理论的精湛造诣,在参禅学佛、儒道兼修的过程中,与禅僧诗文相互融合,同隐道参玄悟道;既接受佛学影响,又注重道教方术,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三教合一”思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