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3 15: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16:07
第一,开拓边疆的任务至为艰巨,陆地边疆素为边疆战略的重点和难点,海疆相对不居主导地位。
中华文明的中心区域因大致处于同一地理区域,主体民族是汉族,具有一致的生产方式,拥有共同的文化,所以面临的主要是社会问题,如地方割据或*分化而导致的内部*和阶级矛盾,等等,凡此皆可以通过*集权的加强和制度的修正予以缓和。但对*政权来说,影响边疆稳定的因素则要复杂得多。其中,地缘因素尤为不可忽视。比如,著名的“新月形地带”在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上就有其诸多特征:主要地貌为山地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3500米,降雨量呈东北——西南递减之势,大约在400~600毫米之间,属半干旱地区,土地贫瘠,宜于畜牧业,而农业经济的推进则受到极大制约。所以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这一半月形地带就已经是畜牧或半农半牧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加上游牧民族地缘上进出中原的便利,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地缘*中心。即,它既是亚洲腹地草原地带游牧民族南下进入农业区掠夺的跳板,又是中原王朝防御的前哨基地,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彼此势力的消长和反复争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碰撞、沟通和交融,从而构成了广大的边疆地带。而广大边疆地区与内地在自然条件上存在的巨大反差,又造成了中原王朝边疆经营上的困难。
第二,缺乏利益驱动。
地缘因素还制约着人们在边疆经营上的利益选择。不止一个史学家提出过降水线与中国传统防御线的吻合问题。“传统中国的国防线为万里长城。实际上因时代的不同,筑城的地点前后移动,但是总与十五英寸的平均雨度线相去不远。这也就是说在长城以北以西的地方,每年的积雨量低于十五英寸,无法耕种农作物,是游牧民族驰骋的地区,他们遇有灾荒或者趁中国*之际可能大规模来犯,中国即取攻势也不能解决这地理上的问题,只能加强向地方*的控制,以均一雷同的姿态取防势。”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本来就缺乏与游牧经济交流的必要动力,得不偿失的顾虑更使中国传统的边疆经营缺乏主动性,“得其地不能耕”成为一个最顽固的观念,而从未认识到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导致经济方式的*,并开发地理的新价值。所以,除了军事防御和维护大一统*秩序的目的之外,中原王朝往往缺乏开拓边疆的必要动力,在战略上表现出极其明显的防御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