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3 05: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6 14:19
作者:谢人杰
以40年前上海大众成立为标识符,中国汽车合资合作已延续了近半个世纪。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外方输出品牌、管理、资金和技术,中方“以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模式异常成熟,也足够稳定。但随着以智能电动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愈演愈烈,过去的天平终被打破。
日前,随着大众汽车集团密集宣布大众与小鹏、奥迪与上汽的两项合作,人们嗅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味道:两项合作的共同点是,中国品牌输出技术,外方反倒成了技术的受方。双方角色的互换,不仅新鲜,而且耐人寻味。国内围观群众在惊愕之余,更是大胆预测:中国汽车的“反向合资”时代到了。真的如此吗?
暂时只是买技术
这几天,合作的细节被有关方死守,并没有太多曝光。吃瓜*的宏大叙事倒是有增无减,也有一些跑偏的。比如,将这次合作与当年中国合资的民间初衷“市场换技术”相提并论,认为既然当初市场没能换来技术,那么现在外企也别指望拿钱买到技术。
这种看法不能说错,只是缺乏了限定性前提。大众入股小鹏(4.99%股份,低于举牌线),只是为了建立固定的合作框架,保留此后合作的通道。对于本次合作而言,是妥妥的拿钱买技术,小鹏虽然不愿意透露“技术服务费”的标准和额度,但买到是没有问题的,总不至于拿到钱不交货吧。
而当初中外合资,外方出品牌、出技术、出车型,也许还出生产组织方式、质量管理规范、技术体系,而中方出渠道和组织劳动力。供应链一开始是外方主抓,中方后来接手了很多。双方出的资产不对等,但为等股比。为什么外方还愿意呢?市场准入。
这里面通常不含技术转让,外方当时大概率也不会预见到中方会搞“自主”、“合资自主”、“国企孵化”。既然协议里不含(技术转让),为什么还期待市场换技术?市场这个筹码只用于双方合作地位配平。
现在看大众与小鹏合作,指向是非常明确的。大众指出,合作*在国内,平台用自己的(MEB和后续的MEB+),2026年出两款中型车,不影响双方既有产品序列。而何小鹏本人,则在展示与贝瑞德合照的同时写上“期待双方合作将更好的产品带到全世界”。这里面存在微妙的温度差异。
不过,后者是一个软性的期待,不具约束性,不影响现实合作。
大众遇到了什么困难
很多*都指出,大众在MEB平台的软件研发上遇到了困难。这其实是电动化转型过程中造成的思路不适应,导致的组织架构、开发流程不协调,以至于无法按期交活。
这些年,大众在转向电动的平台研发上,主要有3条线:一条是MQB转向MEB和MEB+;第二条是跑车的MSB转向PPE;第三条线是远期(从2026年跳票至2029年,仍未确定具体时间),将前两条线统合为SSP,同时取代MEB和PPE。大众称SSP为“三一计划”。除了新架构、自动驾驶和新生产方式的意义之外,“三一”这个词本身对西方意味着什么,熟悉的人可能都理解。
问题是,大众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称:“我们一如既往地依赖性能强劲MEB和SSP平台……”这么说有真实性在里面,因为这两个平台都在规划内,而且大众现行的ID.系列产品都基于MEB。但是说“强劲”就有点过了,搞不好SSP可能烂尾不说,MEB如果强劲,就没有这笔买卖了。
虽然新势力们都号称全栈自研,但从车辆平台、系统硬件(计算单元、MCU)、软件(基础库、算法)、云服务,以及开发项目所用的工具链、仿真工具、调试环境等所有技术元素考核,没有一个真正能“全栈”的,华为是最接近的,但大众显然不想要“全家桶”。
还有一点,虽然大众中国官方声明表示合作限定在中国市场,但是大众显然也抱有推广到全球市场的的潜在需求,使用华为技术会有一些敏感性。
现在MEB向MEB+转向的时候,需要把独立的ECU及其CAN通信需求去掉,但是中间层系统软件的滞后,让这一努力面临困难。
从消费者的眼光看,就是车机UI不具时代性,双智拉胯。那么大众就会考虑,绕过中间层(这一部分不大可能买,除非放弃MEB)的研发,直接买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移植到MEB之上,哪怕独立安排个算力中心都可以。
买到就是赚到
虽然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Tier1那里都有现成的货架产品,但是现在主流都已经到城市领航的水平了。这一点*Tier1还没有拿出对应产品,关键是传统的任务分发方式,不适用于NCA开发流程,后者目前都由抓总单位(可能是主机厂,也可能是华为这种介于主机厂和Tier1的公司)直接驱动。
年底前,我们看到匹配高精度地图的NCA,从有图城市逐渐过渡,开放至无图城市。前者只有六座城市,而后者可以多达数百座。
对于客户体验而言,无图NCA虽然比不上有图的,但是吊打辅助驾驶(都声称L2,各家区别很大)。大众买了,直接通关,和中国品牌站到量产技术的前沿。
不过需要指出,小鹏的无图NCA还没有实际部署,不过不算画饼,应该很快了。关键是明年承诺降本50%,不是整车,而是NCA系统。如果别人的量产产品从技术到成本,都好于你的PPT,而且对手迭代速度明显快于你,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买,只要对方肯卖。
这么看,大众的决策是合理的。之所以还能达成合作,小鹏亦有所图。挣点工程服务费只是小意思,股份上与*一线*,对于外国投资者的说服力陡然增高,为以后融资打开了方便之门。
至于采购节约成本、供应链管理上的合作,看看就好,双方在这些环节差异太大,很难找到合作的切入点。
反向合资?只能算苗头
这几天,业内早就有“反向合资”的说法了,指的就是技术输出的方向反过来了。虽然就大众小鹏合作而言,还上升不到那个高度,大众不会为了一碟子醋包顿饺子。其想法就是买个秘籍,通关还要靠自己,不能代练,更不能双修。
后者才是真正的合资形态。但事情不会只有0和100%两种状态。反向合资这事,的确算有了点苗头。除了官宣的大众与小鹏、奥迪与上汽,还有处于传言阶段的宝马和零跑,甚至还有以前腾势(奔驰减持),都带有某种反向的痕迹。
真正的反向,恐怕是中国品牌去海外设厂,与当地车企合资(也包含现在的这些*企业),出技术让对方组织生产(就像尚未搞定的福特和宁德时代密歇根项目),这才是真正的反向合资。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到对方老家去投资产能。
现在看,距离这一天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起码有指望了,几年内就会看到。前提是国际投资环境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人汽,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