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如何评价周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7:06
我来回答
共7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8 10:50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军事家,任东吴三军大都督,人称“美周郎”。
周瑜自幼与孙坚之子孙策交好。美姿容,精音律,长壮有姿貌, 民间流传名句:曲有误,周郎顾。24岁娶小乔为妻有两子一女。周瑜多谋善断,性度恢廓,忠君爱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后图 进中原,不幸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的完美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 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 “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流传,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 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 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 气质,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英才天纵”了。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 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 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 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 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7:58
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对周瑜的评价是:“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译文:
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弹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由于周郎相貌英俊,酒酣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姿。弹奏者多为女子,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
自魏晋时代之后,“周郎顾曲”常作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现在各类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唐人李端有《听筝》诗赞道:“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扩展资料:
陈寿处身西晋,晋承曹魏一脉,吴蜀是为对立敌方,但在三国志提及周瑜时,却不惜多处称颂。
论到周瑜才干时,陈寿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等词相称,这种英华才气明显别与诸葛亮的名士风度。周郎之才,更多为少年朝气,锐意进取自信飞扬的英霸之气。
周瑜死后,孙权曾与陆逊谈论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郎顾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9:16
三国志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孙策:“周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吴夫人:“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
程普:“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蒋干:“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
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王朗:“策勇冠一世,有隽才大志。张子布,民之望也,北面而相之。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谋而有成,所规不细,终为天下大贼,非徒狗盗而已。”
孙权:“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乎?”、“腹心旧勋,与孤协事,公瑾有之,诚所不忘。昔胤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公瑾以及于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无悛改。孤于公瑾,义犹二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汉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虽德非其畴,犹欲庶几,事亦如尔,故未顺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间,苟使能改,亦何患乎!”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吕蒙:“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诸葛瑾、步骘上疏孙权:“故将军周瑜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不能养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纵情欲,招速罪辟。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夫折冲扞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重以盟诅,藏于宗庙,传于无穷,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孙,乃关苗裔,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如此之至,欲以劝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无悔也。况于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窃惟陛下钦明稽古,隆于兴继,为胤归诉,乞余罪,还兵复爵,使失旦之鸡,复得一鸣,抱罪之臣,展其后效。”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节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宋词人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节录:“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明代才子高启的《过二乔宅》节录:“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奇姿联璧烦江东,都与乔家做佳婿。”
清代郑板桥的《念奴娇·周瑜宅》:“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熛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0:51
...瑜长壮有姿貌.......策(孙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后仁(曹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乞与奋威(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孙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著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治罪)......初瑜见友于策(孙策),太妃又使权(孙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三杯酒)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权(孙权)曰:“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周瑜子)亡,仍欲用护(周瑜孙),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乎?”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张表)、文表(张弘...貌似是),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评曰(三国志陈寿评注):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参考资料:《三国志 -- 周瑜鲁肃吕蒙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2:42
像《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一类书,都是经过大量虚构后的小说,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都不完全属实,所以人们不必相信其中的部分虚构内容,更不要对那些被扭曲的历史人物枉加褒贬,那对英雄是不公平的!
一,关于周瑜“完美”论
很早以前曾作过一篇《总论周瑜的完美》,其中的“完美”二字一直使不少人难以介怀,有的说“你们可以讨论周瑜的“完美”,但请不要说已经将这个“完美”与所有人比较过,是纯金的,那我不信”这样的话,我很同意。如果仔细看过在下〈总论周瑜的完美>一文后,开头就声明“完美”一词只是题目,那是为吸引眼球用的,而史料记载看周瑜的人生可能就是因为短才确实有“完美%A
二。关于演义是否有抬高周瑜的现象
不知何时起网上盛行起“揭批”运动来,有人在批周瑜的文章中谈到演义有抬高周瑜的倾向。这个观点我同意。虽然罗贯中抬高他有为诸葛亮形象陪衬的意思。如周瑜想把诸葛亮招收到东吴,表面上看罗贯中是表现他不是嫉才而是恨才不为己所用,但本意却是想说明作为东吴主帅的他还很看重年轻的孔明,完全是为抬高孔明而不得不如此写,侧重点在表现孔明不为周所动对刘备忠贞不二。而演义里是周瑜还抢了黄盖想出的火攻之策,这也是为和孔明对火字一段的顺利展开。
但不可否认在塑造诸葛亮形象时是发生了不得不抬高周瑜的现象.特别是周瑜在东吴诸将中的地位确实被抬高了,这就造成在俗文化的意识中,一谈到东吴,最出色的好像就是周瑜,可翻开吴书,〈周瑜传>无论篇幅还是位置,根本没法和陆逊张昭比,还有好多其他人如诸葛瑾等都是独传,而周瑜是合传,为什么在史书中不大起眼,在孙吴历史中只是在早期起过关键作用的周瑜后来能这么耀眼,罗贯中的作用可说功不可没。
因文学作品而家喻户晓的周瑜形象,我从没有消除演义流毒的意思,只是强调谈历史人物时不要用演义作依据,因为那毕竟是文学形象,而从纯历史角度说东吴实行的是世兵制,除了临时的出兵打仗根本没有什么能全掌军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都督,能都督诸州军事的大都督大将军那是曹魏后期的产物,周瑜充其量就是一个打战时的前敌统帅,而蜀派看好的鲁肃更是连周瑜,吕蒙,陆逊这样的统帅都没当过,现在却可笑谈历史时还有人称其为“东吴都督”,鲁肃只是继承了周瑜的部曲,加上积极的招募,部曲数当时是武将之冠而已。口口生生只谈历史却在论述中混淆进演义的内容,这是最会误人的。虽然演义确实起到了使三国人物包括周瑜深入人心的作用,可以使人们对这个历史人物更重视,从这个角度讲演义确实有抬高周瑜的倾向,不过对三国其他人物主要是蜀汉的,更高乎其高了。
三。关于周瑜的人生观分析
有人说“东吴势力是家族势力,是地方势力,即类似于土匪,他们没有民本位思想,周瑜不过是这个土匪集团中具有气魄和魅力的一员。”
我觉得说土匪是有点过分,因为自从孙策起孙吴就一直得到**的承认,但不可否认东吴集团是建立在氏族势力基础上的,他们是没有民本位思想,而这是中国历代王朝的主要思想。他们虽然也常常说一些看上去是拥戴汉王室的话,但更多的是在臣子称主上为“至尊”的时候。最明显的就是鲁肃对孙权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主上能称帝而自己名留竹帛。周瑜和鲁肃是最好的朋友,我觉得鲁肃说的可能也就是周瑜想的。他们心底里完全没有汉王朝,而只想成就孙氏称帝,而自己能攀龙附凤,即名垂青史又能得到荣华富贵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大概就是周瑜的人生观,自是没有所谓的“民本位”思想。但三国的乱世中不光周瑜如此,其他为人称道的英雄们大都如此,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描绘成帝业的前景也是这个意思,只是周瑜和鲁肃表现的特别明白,攀龙附凤一说就是周瑜劝鲁肃投奔东吴时直说的。
另外,批周瑜的人在谈质子一事时说,周瑜说的一段话和鲁肃的踏上策很相似,所以不是周瑜剽窃鲁肃就是史官美化,这非常荒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过不因他们的关系近而混谈。且史官要美化最多也只能是评论,不可能编出他说的具体的话,而周瑜和鲁肃的关系能这样要好,不能说他们的人生观是完全一样的。,即只顾自己在乱世中建功立业不顾国家要求统一人民要求安定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周瑜鲁肃还有诸葛亮都是如此,从某种角度苛求的话,他们都是造成国家*许多年的大罪人,他们虽对得起自己却提倡战争和*,对不起天下的百姓。
所以我曾说周瑜是逆历史潮流的人物,不过我们现在赞扬的三国所谓英雄无不是这种为自己建功立业而不顾百姓要求安定的人,又有几个有“民本位”思想?从这个角度说三国的军阀都和土匪差不多,他们要发动战争不对人民掠夺办得到么?周瑜如此,诸葛亮的北伐抢人抢地更明显,也真因为此,人们才会“一时瑜亮”的这样称呼他们。
我认为不能用现代的“民本位”思想要求乱世中的人物,毕竟我们后世欣赏的三国英雄全是“自本位”的人。但从历史的角度剖析人物的人生观也是符合当时实际的。
四。关于周瑜在东吴地位的取得方式
现在有种说法说周瑜是靠裙带关系才建立自己诸将之冠的地位的,真是这样么?小桥这个没有门第的美女真能给周瑜带来怎么多?这恐怕是后人复会的吧,这种荒谬的观点恐怕连罗贯中也不会采用。
周瑜年纪轻轻一到东吴就能成为诸将之冠,除了和孙策有“总角之好外”和个人优秀外,他们家族对孙策初建江东出过不少力,这恐怕才是孙策说的“论德酬功,此谓足以保者也”的所在。
所以周瑜在东吴地位的取得,一不是靠裙带关系,二也不是单纯的和孙策的友谊,三不可否认是全靠自己的能力,而有很大一部分靠了自己家族的背景。
关于这一点我以前曾有专文提到(周瑜虽只是洛阳(东汉首都)令的儿子,但他们庐江的周氏绝对是望族。后汉书里成传的就有三人,他们周家可能也能称“四世三公,”论门第江东可能无人出其右。周荣是尚书令,荣子景,景子忠都是太尉,景是瑜的从祖父。后汉书里记载,他们家兄弟子侄当官的许多,“兄弟好宾客,雄江淮间,出入从车常百余乘”,而景又大举贤能,最擅长建立家族*关系网。在这种家族背景里出生的周瑜自然会被培养得雅量高致,最会处理人际关系了。
而周瑜后来二十四岁就成为孙氏的重要将领,这和他们周家对孙策起兵时的帮助很有关系,周瑜只是一个小小的居巢长,如果没有从父的借兵借粮他能对孙策作什么大贡献呢.如果他家没有道南广宅又怎么和孙策结为“总角之好”?所以说如没有家族的依靠也就没有后来的周瑜)
周瑜的起步地位一开始就优于诸将,这当然离不开家庭背景。但根据孙策曾叫周瑜回去一事揣度出孙策是看周瑜能力不强又不好回绝,所以打发他也调粮草以济后方,或者他离开叔父就只能借贷度日等,这些说法都很可笑。历史学家方诗铭先生作的〈三国人物散论>里“丹阳成为孙策平定江东的根据地”就有很好的答复,周瑜曾向鲁肃求粮,那也是他在背离袁术途中的困难,并不能说明其他。
总结一下,周瑜虽是外姓,但他和孙氏建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不用靠自己的能力就能获得高的地位,同时也能使诸将信服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得出身起了关键作用,这在门阀制度盛行的古代是无法避免的。
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周瑜和起点很低靠自己努力的吕蒙,黄盖之类比,他的高地位的获得确实有些不公平。但从他获得高地位并不一定全靠能力这一点上,也不能得出周瑜没有能力的结论。
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优越的条件结合在了一起,才使得周瑜不同于一般的世家子。先天得到的高地位和后天努力相结合,才为英才的发挥创造了更大的条件。
五,关于周瑜的能力
我这次不想再纠缠在诸如赤壁之战,取蜀对刘几个具体的谈的已很烂的事情上,说他好话的在〈总论完美>里已说的够多了,所以想换个角度谈。
周瑜是典型的世家子,在当时的社会生来好像就高人一等是当领导的,也许他作具体的事情可能真不怎么行,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周瑜可能就是那种从大处着眼和很善于搞人际关系,又自己很会享福的那种*,不像诸葛亮累死累活什么都自己干而没有效率。周瑜史书虽没记载他像吕范那样奢侈,但他顾曲都是在酒宴上进行的,又得意的向人展示过珍玩和侍者,他一定是生活十分丰富多彩且很会享受人生的那种人。论道行兵打仗排兵布阵以及具体的小谋略,他可能还真没有从低层上来的吕蒙厉害。批他的人指出火攻计是黄盖提的,取南郡时也是吕蒙甘宁出主意,他只要判断选择就是。一点不错。周瑜只要把握大方向如取胜那最大的功劳一定是他的,但不是他抢部下之功而是别人给的人,如他真抢功史书上也不会有他部将出谋的记载,那些谋略一定记的是周瑜自己想出来的。
部下作具体事领导享有名头,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种现象从古到今一直是这样,领导者只要动动嘴皮部下却要累死累活。这没什么公平好讲,而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就在于善于发动部下的积极性而不必像诸葛亮一样事必躬亲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协调指挥又从大局建策的好领导。
因此,周瑜的能力可能不是体现再作具体事情如某个战术上的小谋划,而是体现在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方面.他人际关系很好“大率为得人”,又具有很高的威望。江陵一战曹仁一听说他受伤卧床马上派兵就阵,周瑜自兴,到诸营巡视一边后就马上鼓舞了士气,曹仁自退了。也许周瑜真只是说了“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这样的话,其他什么也没作,但却真起效果啊,说明他这个领导是很成功的,而我们现在的领导不是也就开个会说说话么,难道真要他们具体作什么细节的事?如周瑜真像曹仁一样冲锋陷阵好是好,不过那就不像周瑜了,因为一个称职的统帅一是不因该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另外也不该像诸葛亮那样事必躬亲。
周瑜的能力除了能搞好人际关系,起到一个统帅作用外,剩下的就是他提到的几个谋略,我们可以发现他这个人很会说话,就像孙权说的那样“言议英发”。史书上流下的他的话都是一大段一大段的,像个谋士而不像一般的武将,而古代又没有考试又没有智商测试,一个人除了办事能力外(他具体的事不用办,由部将操作看不出好坏且就是办了,史书也未必记载一些小事),能力的最大体现特别是聪明往往就在说话上。他言议英发所以当时的人对他的能力评价都很高,他被好多人称为是一个“英才”。〈淮南子>里说“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所以孙策说他是“英俊异才”决不是他长的英俊的意思,这个词千年以降已经变了味,而刘备后来称他为“英”也是和万人联系在一起的。
总结一下关于周瑜的能力我觉得说他会做好领导和会说话这两点绝对是不错的。他的能力当时的人都给了很高的评价,但如果有人说周瑜的能力是华而不实的,当时人给他的外表和嘴皮蒙蔽了。我们现在的人更了解他,此人就是具体什么不干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毫无见解的华而不实之辈我也没什么好说,也许现在掌握了什么高科技技术真能洞悉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古人也说不定。
六。关于周瑜和鲁肃的关系
上面已经说了,周瑜和鲁肃有一样的人生观可能许多地方产生了共鸣,所以周瑜和鲁肃关系非常好而且他们互相提携,可以说没有周瑜就没有青史留名的吴臣鲁肃,而没有鲁肃的战前请瑜,周瑜可能也没有机会建立赤壁的不世之功。 但赤壁战后他们的分歧好像很明显,特别是批周瑜的人提到他明知鲁肃是*,却让他做自己的继承人,是想显现出自己的完美有意不让东吴今后得不到发展,另一个原因是搞拉帮结派用人唯亲,如果第一点成立,那可是其心可株,自己不在了自己以前呆过的地方最好越坏越好才能显出自己的本事,现在确实有不少人就是这个心态。而要这样妄断古人,我以小人之心的度腹外已无他语可说。
而关于第二点用人唯亲,可真有可能,因为东吴的世兵制制度下,将军的部曲就像自己的遗产,周瑜辛苦打下的南郡也像他的遗产,军中第一号死了,取代他的就因该是第二号程普,他如不把部曲有所托付他们很可能给诸将瓜分。而周瑜虽对程普很谦让但心下的不喜欢一定是有的,他当然不想让自己的部曲给瓜分,自己的城池给了不喜欢的人,所以他留下遗嘱把自己东西都交给亲信鲁肃。鲁肃主张借地的*立场也许周瑜真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可能也想鲁肃如得了南郡不会出借自己的领地而又能搞好和刘备的关系。周瑜可能已经认识到自己死后对付刘备只能采取怀柔*了。但可惜后来的孙权却没有遵照他的遗嘱,让鲁肃代替他作南郡太守,还是给了程普,而鲁肃提议出借本该自己拥有而没得到的南郡,就很自然了。于是周瑜最不想看到的事发生了,自己鲜血换来的城池送给了不喜欢的刘备。 而这恐怕也是他用人唯亲的苦果,也是世兵制条件下一般人的选择,所谓人无完人,周瑜在选择继承人方面虽有利了后来的孙刘联盟,但结局恐怕真有违了自己的初衷。
七,关于周瑜这个人物吸引人的地方
周瑜的优点红太阳已说过好多,如“具有很高雅的气质,不与人争,风度翩翩;遇到大事则展现出过人的气魄和魅力--表现为镇定、坚决、自信、冷静、威慑。”等等,但千年以来他被好多诗人咏叹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些优点,就像以前说的后人把诸葛亮捧上神坛是因为他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和道德标准,成为了三位一体的文化符号,而周瑜从这方面讲也上升为了一种符号,因为只有在人物身上赋予自己的感情寄托后,人们才会产生共鸣。
我认为周瑜首先是少年得志的符号;其次是一战成名的幸运符号;再者就是举重若轻风流潇洒的符号。
少年得志,一战成名,轻轻松松办大事的同时又能美人在怀弹琴吟唱的潇洒,这是多少人羡慕希冀的呀,因羡慕和希冀就能产生情结产生共鸣,而周瑜能获得超出其历史地位的盛名除了演义的传播外,后世这么多的文人*客吟诵他的原因也在于此啊。
另外此人的还有一个特点果敢自信,英气超人可能也是吸引一部分自我感觉良好人的地方,特别是他的举重若轻,我想苏轼欣赏他除了想建功立业外也在于此,所谓刀光剑影之下,周郎还能从容镇定,又搂美人又能谈笑风生,不需累死累活就能使敌手“灰飞烟灭”。而词中的“羽扇纶巾”的打扮可说是魏晋名士的典型装束,周瑜是否真这么穿过没人知道但决不能说只有诸葛亮才能这样穿,而苏轼用这个词就在于突出他从容娴雅,风流韫藉的一面,这种打扮这种谈笑间办大事的作为和风度,往往只有天生具有的异秉又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办到。历史上的周瑜破曹时是否能这么潇洒姑且不论,但东坡这样写无疑反映了他的理想境界,只有有才气有天赋的人才会追求这种举重若轻的理想境界,苏轼是这种有天赋的人,欣赏这首词的人多少也有能产生一些共鸣的自信,而那些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天赋,只相信刻苦劳作的人可能就不会和周瑜这种人产生共鸣,他们可能更喜欢诸葛亮赵云一般吃苦耐劳的人物,这也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而造成喜好的历史人物也大不相同的原因吧。
周瑜死时年仅36岁,可他一生战果辉煌,为人豁达,精通音乐,可以这样讲,历史上的周郎是标准的男子汉,大丈夫,应有的才华他全占了,到罗贯中笔下也是无瑕可击,但一碰到诸葛亮,周瑜的一切就改变了,最为特出的例子是在“火烧赤壁”的战场上。
(1)赤壁之战中的周瑜
历史中确有赤壁之战,而且不是一场小战,此时的刘备已经走投无路,鼠窜到了夏口,曹操士气正盛,灭掉刘备易如反掌,只等时机。此时诸葛亮最先看到了这一点,而且想到了出路,还是老办法,不过换个瓶子,即再找个投靠主人——孙将军。诸葛亮与刘备的意见可能不一致,他首先想到的是苍梧太守吴巨,大概是怕孙权架子大,瞧不起这位皇叔。所以当鲁肃一提出去东吴闯荡时,刘备大喜过望,似有迫不及待之歉。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这就是大战前的态势,《三国演义》中亦忠实于史书,出入不大。——即刘备已是无地自容,能投靠的都投靠过了,此时只要有奶就是娘,正巧鲁肃送上门来,诸葛亮来个顺水推舟,刘备则渔翁得利,大喜过望。到了东吴,诸葛亮在促成孙刘联盟中起了很大作用,此时东吴大臣们已闻风丧胆,诈词一发,个个腿软股栗,像是少了膝盖骨,唯有下跪才能保全江东。当时主战者仅有鲁肃。孙权虽被一时说服,大臣们一发高见,他又会动摇。此时的诸葛亮确有高明之处,他的说人方法很特别,先假借激将法,一激之下的孙权竟勃然大怒:“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然后又是一番高论和精辟分析,说得孙将军心花怒放。在联孙抗曹中,诸葛亮确实功不可没。此时还有一位促成孙刘联盟的最关键人物——周瑜。在做孙权的思想工作中,更有举足轻重之劳,他先分析曹操之后患,一步一步入情入理地分析,一句一句切中主题,然后才发豪言壮语,真可为功到自然成。 由此可见说服孙权的功臣有三人,鲁肃、诸葛亮和周瑜,其中功劳最大的要数:周公瑜!
概而言之,促成孙刘联盟者全非由亮用“自有对答之语”来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计拨周瑜所奠定的基础。而是周瑜先分析曹操的致命弱点,再以数字开解孙权,最后是用实际行动担当起将曹操赶回老巢去的重任!
(2)孙权嫁妹与借荆州
赤壁之战后,格局已定,东吴空前巩固,上下一心,可《三国志》中不知何故在《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冒出了一句: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按字面理解,孙权想巴结刘备,送上了自己的妹妹,这在当时的环境中,亦不失为一着高招,无可非议。可到了《三国演义》问题就复杂化了,而且连累了无辜——周瑜。嫁妹是家事,是隐私,谅公谨也不敢横插一杠,更不敢奢想用皇妹作美人局手段。果真如此,则成何体统!
在《三国演义》中,孙权嫁妹是周瑜先出了个馊主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叫放鸽子,只是这个鸽子大了一点,想钓对方的荆州,话说回来女方的代价也不小,是孙大人的妹妹。这场戏很怪,双方主角——周瑜和诸葛亮均没有出场,全在遥控,周瑜占尽地利,所以每出一计均可以直接传达,诸葛亮没有那么方便,但他神通广大,叫赵云贴肉带了三个锦囊。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周瑜是一步一步走向失败,可每失败一次,又能找到更好的妙计,实在无计,则图尽匕首现,最后结论是千古绝句——陪了夫人又折兵,还说是周瑜闯的祸。
(3)三气周瑜
在小说气死一员大将或一开国老臣的情况不多见,但在《三国演义》却发生了两起,一起是我们下面要说的气死周瑜,另一起是王朗。用一计二计三计而气死一个大军事家,这在历史上恐怕是难得之怪例,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孔明三气周瑜这个故事。由于周瑜才智不如孔明,第一次孔明袭了南郡又取了荆襄后,瑜气伤箭疮,半晌方苏。醒后发誓:“若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气!”第二次孔明设计将周瑜击败,瑜又怨气冲激,疮口迸裂,昏厥于地。第三次当孔明识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周瑜差点被捉时,再次怒气填胸,在马背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不久,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纵观整个故事,周瑜由于心胸狭窄,眼光短浅,常怀妒贤嫉能之心。在周瑜看来诸葛亮由于才智超群,就是他眼中钉,肉中刺,只有杀了诸葛亮,东吴天下才能太平,否则他寝食不安。正由于他这种狭隘心里作怪,才使他英年早逝,人们无不为之扼腕叹息。我想大凡妒贤嫉能的人都是没有好结果的。君不见《水浒传》里的王伦,当初林冲落难投奔他时,见林冲是八百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自知不是他的对手,多次想拒绝他入伙,后来只得碍于柴大官人的面子勉强将其收留。晁盖等人上山时又遭到他拒绝,最后王伦落得“胸怀褊狭真堪恨,不肯留贤命不留”的可悲下场。当然,那是封建社会,无法可依的结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4:50
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7:15
绝世美男,英才,痴情独爱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