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有那些地方戏剧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5:45
我来回答
共1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3:58
昆曲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的昆剧已经不能算江苏地方戏了,昆剧和京剧一样,都应该算全国性的剧种。2扬剧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 来,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3锡剧锡剧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锡文剧”,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4淮剧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5淮海戏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淮海戏流行于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发展为打地摊演出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舞台上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1940年,中国*党建立淮海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内战》等现代戏。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6通剧通剧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7苏剧苏剧流行于苏州地区,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而成。苏剧的前身是苏滩, 苏滩是江南滩簧的一种,原来称为“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40年代初,苏滩正式成为苏剧。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8丹剧丹剧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系在曲艺“啷当”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于1958年发展为戏曲。初名“啷当剧”,1959年改现名。9丁丁腔丁丁腔原名“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1680年前后兴起于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厉湾、季堡、西李一带,以后在徐州广泛流行。其唱腔缠绵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歌谣,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由独唱而对唱、合唱,发展为戏剧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10淮红剧淮红剧又叫淮红调、旱船调,是宿迁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种,主要以喜剧、闹剧为主,有唱腔、道白,道白就是宿迁话,唱腔变化不太多。乐器主要有二胡、三弦、月琴、锣鼓、唢呐、笛子等,最主要的和最具特点的是敲碟子,一块直径5寸的景德镇出的细瓷白碟,一根一尺左右的细长竹棒,就能敲击出清脆悦耳、变化多端的乐音。11海门山歌剧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海门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1:16
最主要
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还有
昆曲
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2:51
扬剧、锡剧、淮剧、淮海戏、通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
发源于江苏昆山的昆剧已经不能算江苏地方戏了,昆剧和京剧一样,都应该算全国性的剧种。
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锡剧: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锡文剧”,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淮海戏流行于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
结班发展为打地摊演出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舞台上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1940年,中国*党建立淮海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内战》等现代戏。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
通剧: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
苏剧:流行于苏州地区,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而成。苏剧的前身是苏滩, 苏滩是江南滩簧的一种,原来称为“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40年代初,苏滩正式成为苏剧。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
丹剧: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系在曲艺“啷当”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于1958年发展为戏曲。初名“啷当剧”,1959年改现名。
丁丁腔:原名“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1680年前后兴起于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厉湾、季堡、西李一带,以后在徐州广泛流行。其唱腔缠绵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歌谣,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由独唱而对唱、合唱,发展为戏剧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
淮红剧:又叫淮红调、旱船调,是宿迁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种,主要以喜剧、闹剧为主,有唱腔、道白,道白就是宿迁话,唱腔变化不太多。乐器主要有二胡、三弦、月琴、锣鼓、唢呐、笛子等,最主要的和最具特点的是敲碟子,一块直径5寸的景德镇出的细瓷白碟,一根一尺左右的细长竹棒,就能敲击出清脆悦耳、变化多端的乐音。
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海门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4:42
锡剧 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锡文剧”,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锡剧最早出现于无锡东乡的羊尖严家桥一带。辛亥*前后搬上舞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锡剧前辈王嘉大把原来的“常州滩簧”推向了较为成熟的锡剧艺术,收了多位高徒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有梅兰珍、王兰英等名角。
扬剧 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 来,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淮剧 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淮海戏 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淮海戏流行于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发展为打地摊演出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
通剧 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苏剧 流行于苏州地区,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而成。苏剧的前身是苏滩, 苏滩是江南滩簧的一种,原来称为“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40年代初,苏滩正式成为苏剧。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
丹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系在曲艺“啷当”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于1958年发展为戏曲。初名“啷当剧”,1959年改名为“丹剧”。
丁丁腔 原名“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1680年前后兴起于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厉湾、季堡、西李一带,以后在徐州广泛流行。其唱腔缠绵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歌谣,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由独唱而对唱、合唱,发展为戏剧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
淮红剧 又叫淮红调、旱船调,是宿迁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种,主要以喜剧、闹剧为主,有唱腔、道白,道白就是宿迁话,唱腔变化不太多。乐器主要有二胡、三弦、月琴、锣鼓、唢呐、笛子等,最主要的和最具特点的是敲碟子,一块直径5寸的景德镇出的细瓷白碟,一根一尺左右的细长竹棒,就能敲击出清脆悦耳、变化多端的乐音。
海门山歌剧 流行于海门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6:50
江苏是典型的戏曲之乡。江苏主要的地方戏种有昆剧,锡剧,淮剧,扬剧等等。江苏地区有许多地方例如昆曲和他们所说的地蹦子。就比较有名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9:15
江苏有哪些地方戏剧种江苏的戏剧种我知道的比较有名的就是黄梅戏去江苏去浙江,去上海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观看当地的水乡,听着黄梅戏,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看黄浦江,游西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1:56
江苏有三大剧种,闻名全国:1.昆剧,又称昆腔,昆曲。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剧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有百戏之祖的美称。2.锡剧,锡剧是江苏省代表性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常州府属地的广大乡村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分布区域逐渐拓展,流行于整个江苏南部。3.淮剧,又名江淮戏,是江苏省三大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淮剧是由民间说唱门叹词与苏北香火戏相结合,吸收了里下河的徽班的艺术精华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地方戏剧种,在江苏地方现存20余个,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锡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等。小剧种主要有海门山歌剧、通剧、丹剧、海州童子戏、徐州丁丁腔、洪山戏、淮红戏、高淳阳腔目连戏。外来剧种主要有京剧、越剧、徽剧、沪剧、黄梅戏、吕剧等。新兴剧种中滑稽戏影响较大,深受群众喜爱。泰兴、扬州等地的木偶戏也以其历史较久、表演艺术丰富而名扬海内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4:54
赣剧 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传统戏曲剧种。所用方言为赣语。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
赣剧的弹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其它还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解放后,赣剧艺术进行改革,整理、改编演出了《梁祝姻缘》、《还魂记》、《窦娥冤》等优秀传统剧目。
赣剧的发展对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弋阳腔 弋阳腔,传统戏曲声腔之一。简称“弋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声腔,它源于南戏,产生于信州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是宋元南戏在信州弋阳后与当地赣语、传统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它至迟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清两代,弋阳腔在南北各地繁衍发展,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一。清李调元《剧话》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故弋阳腔又通称赣语高腔。
弋阳腔的唱腔结构、伴奏及行当与余姚腔、昆山腔、海盐腔基本一样。据清·李调元的《剧话》: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由此可知,弋阳腔又通称为高腔。弋阳腔又有徒歌、帮腔、滚调等演唱形式,配以锣鼓,气氛热烈,它的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点,深受广大劳动群众的欢迎。
盱河戏 盱河戏,流传于广昌县境的一个古老剧种。别名大戏、土戏。盱河戏发祥于甘竹镇,原先专唱高腔,后与皮黄诸腔盱河戏相结合,遂形成以唱皮黄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的大型剧种。因该剧种只流行于盱河流域,1981年正式定名为盱河戏,并建立了广昌县盱河戏剧团。
主要招式有起霸、捞剑寻月、金钱跑马、观音观掌、落马擒王、团牌摆阵、长棍开操、花*对打等。其特点为,原专唱高腔,后以唱皮黄腔为主,表演豪放而凝重,炽烈而规范,是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
东河戏 东河戏是在江西省赣州市东河片地区高腔的基础上,逐步融合了昆曲、宜黄调、桂剧、安庆剧、弋板、南北调、秧歌调等,发展成拥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汉族戏曲剧种。因其形成于赣州东面贡水流域,故称东河戏。东河戏中的乱弹腔首先将自己的观众定位于下层百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实际也证明它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古老而独特的赣州东河戏,是客家先贤创造的戏剧艺术财富。它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立足农村的表演形式,赢得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青睐。在赣州东河一带的乡村中,仍然保留着众多民间东河戏班,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时,人们都会邀请戏班唱上几台大戏。
宁河戏 宁河戏起源于江西修水,由酬神还愿的的傩戏发展而成的汉族戏曲剧种,角色分类与徵剧相似,但更为细密,舞蹈动作特点甚多,唱腔以二犯与西皮为主。传统剧目中《文公走雪》、《铜桥渡》、《采石矶》等剧较为罕见。
宁河戏又称“宁州大戏”或“宁河班”。是江西大型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发源于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交界一带。宁河戏文武兼备,唱、念、做、打完整成套。传统剧目可查者约4000余种,多系整本,声腔以二凡和西皮为主,兼收徽调、昆曲和民歌小调。
瑞河戏 瑞河戏是一种江西省的汉族戏曲剧种,属于高安采茶戏的一个组成部分。流行于江西高安、奉新、宜春等地。渊源于清康熙年间的采茶班,清代末年又从瑞河大班中吸收了部分剧目和表演艺术,开始演出袍带戏。但艺术上仍以表现汉族民间生活的小戏最有特色。
主要唱腔分歌腔、彩调和高腔三类。高腔来自瑞河大班,有帮腔,也用小吹(海笛)、大吹(唢呐)、横吹(笛)等管乐器。
宜黄戏 宜黄戏,赣语戏曲之一,发源于宜黄县,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中心流传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闽西一带。宜黄戏班在明朝就很出名,中国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最初就是由宜黄班演出的,并因此有“宜伶”、“宜黄子弟”之说。但那时的宜黄班先唱弋阳腔。“弋阳之调绝”,相继兴起的便是徽州、青阳两腔的流行。
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是江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南昌民间的“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经灯戏、三脚桩、半班等阶段而于清末形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8:09
01.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03.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04.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
04.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淮海戏流行于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班发展为打地摊演出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舞台上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1940年,中国*党建立淮海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内战》等现代戏。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沭阳、灌云、泗阳、淮阴、涟水、宿迁、响水、滨海、灌南及连云港等十多个淮海剧团相继成立,1956年大众淮海剧团改名为江苏省淮海剧团。淮海戏传统剧目有《樊梨花》、《皮秀英四告》等32大本和《骂鸡》、《催租》等64单出。现代戏有、《葵花路》《孙明芝》、《月牙楼》等。淮海戏唱腔明快豪爽,乡土气息浓厚,以板式唱腔为主,男女同弦异调,伴奏乐器以三弦、高胡、竹笛、唢呐为主。淮海戏深受群众喜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1:40
昆曲、扬剧、锡剧、淮剧、淮海戏、通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一般是昆曲。
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淮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淮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锡剧其一发源地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原为常州地方滩簧。另一发源地是江苏省无锡市羊尖、严家桥等太湖沿岸农村地区。1921年,两地“滩簧”合流更名为“常锡文戏”,戏中增加了老生、老旦、丑角等人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1:28
江苏地方戏种现存20余个,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锡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等。小剧种主要有海门山歌剧、通剧、丹剧、海州童子戏、徐州丁丁腔、洪山戏、淮红戏、高淳阳腔目连戏。外来剧种主要有京剧、越剧、徽剧、沪剧、黄梅戏、吕剧等。新兴剧种中滑稽戏影响较大,深受群众喜爱。泰兴、扬州等地的木偶戏也以其历史较久、艺术手段丰富而名扬海内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5:33
江苏是戏剧之乡,因此剧种也是很繁多的。
最著名的是昆曲,唱念语音一般为苏州吴语或者有入声的中州韵,一些丑角的念白亦使用有翘舌音的苏白。
还有淮剧,还有各种地方性的小戏剧,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9:54
江苏是戏剧大省,戏剧艺术源远流长,积淀丰厚。想知道江苏省在戏剧方面有哪些表现吗?
昆曲
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淮剧
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淮剧后与苏北汉族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剧
江苏南通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通剧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僮子是汉族民间的巫师,是从楚越的巫文化“以舞降神”发源而来,在南通一带形成南通僮子这种富有本地特色的巫师。僮子在祭祀、祈祷、招魂等活动中进行舞蹈歌唱,渐渐把一些故事、七字调加入唱词中,这种歌唱方式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就慢慢传播开来,最后登上舞台,形成了通剧。
扬剧
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扬剧是发源于江苏省扬州市,成长于上海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中、苏北、苏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海戏
江苏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淮海戏,江苏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的连云港市、宿迁市及淮安市、盐城市的北部城乡。源出于沭阳吴集镇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锡剧
汉族戏曲剧剧种之一
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锡剧是由武进、无锡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发展而成的汉族戏曲剧剧种之一。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苏剧是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的汉族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省苏南浙北城乡。前身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汉族曲艺形式。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苏剧表演艺术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4:32
江苏有那些地方戏剧种,戏剧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丹剧、丁丁腔、海门山歌剧、淮红剧、苏州评弹江苏有那些地方戏剧种,戏剧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丹剧、丁丁腔、海门山歌剧、淮红剧、苏州评弹江苏有那些地方戏剧种,戏剧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丹剧、丁丁腔、海门山歌剧、淮红剧、苏州评弹江苏有那些地方戏剧种,戏剧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丹剧、丁丁腔、海门山歌剧、淮红剧、苏州评弹江苏有那些地方戏剧种,戏剧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丹剧、丁丁腔、海门山歌剧、淮红剧、苏州评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9:27
江苏的地方戏有20多种,小剧种主要有海门山歌剧、通剧、丹剧、海州童子戏、徐州丁丁腔、洪山戏、淮红戏、高淳阳腔目连戏。还有一些外来戏种京剧、越剧、徽剧、沪剧、黄梅戏、吕剧等,主要戏种是昆曲、锡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