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5: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1:54
“新华视点”:谁来给遇难者一个交代?
发生于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的伊河大桥整体垮塌事件,截至7月30日中午,已确定有46人遇难、20人失踪。目前,搜救及善后工作仍在进行中。
遇难和失踪的人,不少是在桥上看洪水的当地群众。两年前,相关部门对大桥进行过一次整修。
一场洪水袭击,66个生命瞬间成了“桥脆脆”的牺牲品。连日来,记者在事发地深入调查,追寻悲剧背后的答案。 在汤营村塌桥现场,记者看到,除了两头的桥基外,100多米长的大桥中间部分已全部垮塌。由于洪水
已经消退,在河道中间,还能看到一些没有被洪水冲走的桥墩和碎石块。从伊河岸边往上看,桥头的断面像刀砍斧劈一般。一座运行20多年的桥梁断得那么干脆!
伊河大桥是谁建造的?河南省交通运输部门的答复,这桥是当地镇*投资、农民出工修建的公路桥梁,总投资79万元,1987年12月竣工通车。 当年,用民间传统技术兴建的这座石拱桥是为了解决交通不便的燃眉之急。20多年过去了,这座老桥难以荷载繁忙的车流行人,更是无法抵御多年罕见的洪水。
轰然倒掉的老桥是当年的地方*筹建的,如今的地方*难道可以推卸责任吗?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国家负责治理大江大河,地方*理应将辖区内的小江小河、老桥旧坝治理好。“谁的孩子谁来抱”,即便是前任留下的先天不足的“残疾儿”,后任也要解决好遗留问题。 据河南省交通运输厅介绍,这个桥是空腹式石拱桥,全桥5孔,净跨40米,全长233.7米,全宽8米,净宽7米,两边各设安全带0.5米。
有媒体报道,这座桥没有钢筋,是豆腐渣工程。记者询问当地交通部门,这座桥到底有没有钢筋?
栾川县交通局业务股工程师王书峰说,这个桥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空腹式石拱桥,其原料以石块和砂浆为主,采用(石加亏)工结构彻成,一般不用钢筋。
王书峰说,过去山区经济条件有限,为了方便群众出行,常建这样的桥梁。但他承认,这种空腹式石拱桥,因为没有钢筋,安全性不高。现在除了偏远山区农村,一般都不再设计和建设这种石拱桥。 栾川县交通局办公室主任徐文涛告诉记者,这个桥通车20多年来,一直运行良好。2009年5月,因为大桥引线和桥路面运行年久,出现了一些坑槽,交通公路部门曾对大桥进行过一次整修。
桥梁整修时,有关人员在桥面重新铺设了沥青,并对桥栏进行了更换,为大桥两侧换上了汉白玉护栏。
经过修整,老桥美观了,但是涉及桥梁寿命的桥基,整修者没有过问。
徐文涛强调说,今年汛期前,交通局曾组织人员对全县桥梁进行了一次安全检查,也没有发现有病害或其他异常情况。
而在采访中,一位事发前曾从大桥上经过的汤营村村民不解地告诉记者:“大桥刚由交通部门整修过,有没有问题,只有他们知道。” 据记者了解,事故遇难人员中,除了当地村民,还有3名到疗养院度假的外地游客。
这次塌桥事故中,潭头镇汤营村有50名群众遇难或失踪。这个村的党支部*谢文武告诉记者,洪水到来前,他曾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注意防汛。谢文武说,接到通知后,村里马上组织人员对村北的河坝和房屋进行了排查,却忽略了大桥。 谢文武说,忽略大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没有人通知说这个桥是危桥、汛期不能通行。再加上洪水离桥面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也没有封闭大桥。
大桥垮塌时,汤营村村民张红娟的丈夫、儿子和公公都掉进了河里,至今没有下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一家人,突然只剩下了她和已经60多岁的婆婆。
张红娟哭着对记者说,如果有关部门汛前能对桥梁进行一次检查,或者在遇有大洪水时派人把住桥头,不让走人,这场悲剧就能避免。
乡间桥梁是公共设施,它的安全问题由谁来负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潭头镇**张啸林认为,造成这次大桥垮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洪水太大。张啸林说,正常情况下,伊河潭头段的流量是每秒30立方米,7月24日下午,这里的洪水流量达到每秒3150立方米。超过正常流量100多倍。再加上上游山洪暴发带来的大量树木、山石,对桥墩形成了很大的撞击,所以才发生垮塌事故。 针对大桥质量问题的种种说法,记者联系了河南省交通厅,询问大桥应该由哪一级部门管理、省交通厅2008年对大桥进行整修时是否发现质量问题、汛前是否对大桥进行过安全检查等问题。 河南省交通厅一位负责宣传工作的负责人表示,这座桥不归他们厅里管,其垮塌和附近有没有交通厅疗养院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当地*已经对该桥进行调查,具体情况由他们统一对外发布。
栾川县交通局办公室主任徐文涛说,按照国家有关公路桥梁分类管理的规定,汤营伊河桥属于村级道路桥梁,其养护主体是乡镇*。交通主管部门只负责业务技术指导。
负责事故调查工作的洛阳市纪委常委王晓予表示,洛阳*市*领导对栾川县伊河大桥垮塌事故非常重视,要求市纪检委牵头,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目前,调查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河南省水利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在暴雨洪水等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的力量确实有限。但是,如果各级各有关部门能够不断完善预警、预防机制,科学应对,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把灾害损失降到最小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