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5:39
我来回答
共9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06:31
中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一是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要作用;二是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具有如下特点:
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其他分配方式主要还包括按经营成果分配;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不同,按劳分配只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分配。
扩展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分配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07:49
1.分配制度:个人收入分配和国民收入分配。
2.个人收入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比如某人在粉笔工作,其每个月的工资不属于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前提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国有的、集体的、混合所有制中的集体和国有成分中,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员工的工资,都是按劳分配。
(2)按劳分配形式:公务员的收入除了工资之外,还有奖金、津贴,三者都算按劳分配。津贴是指一些人在特殊工作环境当中干活,更累更辛苦些,此时需要给予补偿,这就是津贴,比如高温津贴、井下津贴、边远地区津贴、医务工作者的夜班津贴。注意:补贴是福利性收入,不算按劳分配,比如餐补、车补、房补等等。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可以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在非公有制范围内分配。
(1)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者的工资,比如 CEO 张某每个月取得的工资是按管理要素分配;国企老总的工资不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国企属于公有制范围,工资属于按劳分配。
(2)按资本要素分配:“资本”即钱,“钱生钱”带来。比如利息收入、股息收入。
(3)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取得的收入,比如专利转让费(关键词:比如技术、专利)。
(4)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社会当中存在最多的分配方式。在私企和外企打工的员工所获得的工资就是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比如老师在培训机构上班取得的工资属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4.按劳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中的“劳”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大家都是提供劳动力,
即体力和脑力。区别在于所属的范围不同: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中,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是在公有制。
总结成两张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09:24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尽管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好的,但具体执行起来,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我们在评价分配制度的时候,不能把分配中存在的问题都算在分配制度的账上,这也是值得注意的一种看问题的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11:15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度并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13:23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是现阶段的主要分配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15:48
原则上仍是按劳分配的制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18:29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21:27
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为主 其他分配形式并存为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0 00:59
中国养老保险*改革在过去20年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不具备解决国民养老问题的整体方案。首先,现行*养老金加企业年金制度方案尚处于制度建设期,配套制度尚不完备,甚至在试点地区也仅取得初步性进展;其次,现行方案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势必受到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的考验;第三,现行方案的覆盖面还不够宽,面向农村人口(特别是非农业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尚未启动。
目前,中国养老保险*改革正在处于“为国有企业改*务”转向“为全社会和谐发展服务”的初期,但类似于美国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 (ERISA)》的制度安排在中国尚未出现,表现在国家相关*机构的行动缺乏统一法规协调,全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还未得到全面统筹考虑,养老保障的各个部分还需要进一步整合。
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进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步改革(1984—1993),暂时解决了国有企业养老金支付危机问题;
第二阶段:新型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步构建(1993—2000),试图解决代际间的公平问题;
第三阶段:新型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2000年以后),初步确立了多支柱养老体系。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被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提供适当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善居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发展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根据上述原则制定的一系列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三支柱的共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进行试点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执行的,适用于所有企业和劳动者,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其中社会统筹基金由企业缴费的一部分形成,职工个人账户基金由个人缴费的全部和企业缴费的一部分形成。
第二支柱是近年来逐步明确的企业年金基金。早在1991年,根据《*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文件和《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劳部发[1995]464号)文件,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补充养老保险是其中的一个层次。部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职工个人自愿建立储蓄性养老保险。企业为每个参保职工建立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完全积累,实账运行。
我国城镇养老的第三支柱主要包括自愿的个人储蓄和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一般属于个人行为,通常不列在社会养老保险计算范围内。
以上三个支柱在理论上将一个养老保险制度应有的再分配功能、储蓄功能与保险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个共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之中。
主要问题及*建议
要研究和解决中国当前养老保险*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应以科学发展观的新视野,从中国和世界养老制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其发展的时代特点和重要历史使命:
首先,现行制度应尽快调整代际公平性问题。目前基本养老金由于存在“虚账”、非公企业抵制、管理成本过高等问题,还不能完全发挥其基本养老保障的作用,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堪忧。
现行*养老金加企业年金制度方案尚处于制度建设期,配套制度尚不完备,甚至在试点地区也仅取得初步性进展。根据2003年初*在相关会议上的精神,这一试点将在多个省份推开,个别省份将沿用辽宁省试点方式。而辽宁省试点方式能够取得一定成功的关键点之一,是由**承担了相当比例的资金,注入到基本养老金(第一支柱),做实第一支柱,为发展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提供了公平性基础。*要求沿海发达省份则自行解决资金缺口。但实际上,这一方案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没有回答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些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包括养老金在内的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已经高达1万亿至3万亿元。同时,社会保险覆盖面过于狭窄,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到劳动力人口的15%,而世界各类公共养老金计划覆盖的平均水平约为30%。另外,从养老、医疗和失业三项社会保险的项目来看,中国一些地区缴费总额已达到工资总额的 30%左右,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多数国家或地区的缴费水平(当然,这没有计入非工资性收入)。较高的缴费率影响了企业的人工成本和盈利水平,这导致很多企业以各种方式逃避参保。而为了维持收支平衡,*就不得不进一步提高缴费率,于是有更多的企业选择逃避缴费。
因此,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作为**重要的总调节基金,将在未来发挥重大作用。现在,其运作的重要环节都已经确立了基本模式,有的已有法律规范(如资金来源、投资范围及比例*、投资方式、投资运作的基本原则、风险管理以及基金的支出和使用等),但应进一步多渠道尽快充实基金资产。
其次,现行制度还应尽快调整代内公平性问题。企业年金作为非强制性的养老保险,设计、利用更多的税收*鼓励各种类型的投资计划,如采用抵税、缓税和免税的优惠方法等,可以促进其发展,提高其替代率,减轻基本养老部分的财政压力。
从目前全球范围看,许多国家仍采用较单一的社会保障*。长期融资不足,积累不平衡,投资回报低,支付困难,人口老龄化的压力等都对这种*带来很大挑战。美国养老保险*是社会基本保障和私人投资、储蓄积累两种形式的结合,但也面临着同样的压力。历任*在此问题上都有新的改革或修正方案提出或实施。但中心点基本一致:除保留现有的强制性养老保障体系外,还应大力发展建立自愿性的各类退休或退休补充体系,进一步降低替代率,形成更多层面的社会养老保障*。
有些国家企业年金计划达到较高的覆盖率和替代率,很大程度得益于税收优惠*。在实行税收优惠*的同时,当然也要制定相应的*措施,避免雇主或雇员借此逃避国家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