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什么是五项修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3:05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49

  关于对出家人的称谓:我注意到所有报导证严法师的文章都以“他”字冠称。佛门只有“弟子”、“*”、“师兄师弟”的称呼,而没有“女弟子”、“师姑”、“师姐师妹”一说。从现象上看去所有的尼姑都归于男性称谓,似乎失去了“女权”,有“大男子主义”之嫌。天主教还保留了修女的性别地位,佛教怎么就以一个“他”字概之呢?我的慧根有限,悟性浮浅,暗自揣摩从佛学的“四大皆空”(尤其是“色空”)观念出发,“他”字也只是一种代称,这一代称对僧人和尼姑都是平等的,并无把女性归属于男性之意。即使对于和尚来说,“他”也不是像俗家一样用来标明其性别的。既然是“四大皆空”,出家人不管原来的俗身是男是女,入了佛门便都是无性别的了。依我个人理解,这应该是出家人与俗家人的最大区别。

  我和证严法师同席用斋

  我因职业之便出席过各种宴会,走到哪里都有朋友招待。然而,令我终生难忘的却是几顿素斋——和证严法师同席用的斋饭。自从有幸食过佛门雅餐之后,我的整个人生态度都改变了。

  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证严法师允许我这个俗人同桌用斋是一种特殊礼遇,还以为因我是来自内地北方的远客,主人宴请是很自然的事。后来我在访问台湾其它地方时,人们听说我曾和证严法师同桌进斋,一无例外地露出惊羡的神色。

  台湾作家说:“你受到了很特殊的贵宾待遇,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机会!”

  佛教徒说:“你的福缘好深呀!向慈济会捐赠几百万的老板,都没有你这种福气呀!”

  听了这些话,一股受宠若惊的暖流在我心头倏然涌起,可惜已经迟了,和证严法师告别的时候我只是礼节性的叨扰道谢,没有来得及向他表达这深一层的感激。

  陈若曦大姐陪我由台北飞到花莲的当天晚上,我们出席了“慈济医院行政人员联谊会”,会前在医院礼堂吃的自助餐。散会以后赶往静思精舍住宿时已是深夜了。第二天的早餐,是我和证严法师同桌共用的第一顿斋饭。

  清晨,下了整夜的雨仍然未停,静思精舍的屋宇、回廊、花树、草坪,让天雨洗刷得一尘不染分外清亮。*和殷*唤我们去吃早餐,我们随着他俩来到饭厅外面的回廊上。许多披灰色海青的尼师和许多穿兰色*旗袍的志工委员陆续进入饭厅,或低声问早或保持静默,入席落座的人们也不急于动箸,大家都在等待着一个人。

  我们站在餐厅门外听候主人的安排,功夫不大,只见一行人簇拥着证严法师来了。他在微风细雨中款款而至,银灰色的海青下摆长到能遮住脚踝,踏过一段雨路却仍然未沾一星儿泥水,真有一种仙风道骨的飘逸。

  “阿弥陀佛!”证严法师来到我们跟前口念佛号双手合十含笑问候,虽然昨天晚上刚见过面,今晨仍旧礼貌有加,一点也不摆宗教领袖的架子。证严法师一舒广袖请我们随他入座,同桌的还有慈*等随侍法师多年的资深尼师。饭厅里有十几张圆桌,先来的尼师和志工委员们一见法师进来,一齐起立合掌念佛号,法师还礼并请大家落座。大家在动箸之前全都敛目合掌默默祈祷,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双手合十垂首闭目,但不知此时应该祈祷什么。我想起外国电影里的天主教徒*教徒用餐都要在胸前画十字并诵颂一声:“阿门!”那种仪式是在感谢上帝赐予他们食物。由此,我便猜忖佛教徒的饭前祈祷也会是对佛陀感恩的意思。于是我也在心中默念着:感谢命运给我访问台湾来到花莲的机会。�

  当我阖上眼睑感受到自己的手心贴手心的温热时,一个早已逝去的遥远的形象忽然飞近了,那是我的外祖母端着饭碗举过头顶在感谢上苍……我在六岁以前随外祖父母在山东临清居住,家里每当改善膳食的时后,外祖母都不让我动筷,她老人家必先把饭碗高举头顶“拜四方”,口中念念有词,恭请东南西北四方佛先用餐,表达她的一份虔诚。其实,那时家里最好的膳食不过是面条或饺子,但只要吃上了白面,姥姥就千恩万谢上供苍天……回想起童年的情景,再看眼前满桌饭菜,虽是素斋也觉得分外诱人,举箸品尝清香可口,顿时食欲大振。

  这顿饭虽是早餐,却像正餐一般丰富,可能因为这里一天只吃两餐的缘故。每一桌的饭菜相同,素斋的花色品种不少,青菜、豆制品、蘑菇、竹笋,很多都是*们自己在菜畦里种的,现吃现摘分外水灵新鲜。我注意到所有的尼师的面庞都显得光洁细嫩,皮肤上没有粉刺疖肿之类。他们的目光都是一派柔和平静,犹如小鹿羔羊,看来这是久食山野蔬果的好处。

  以后的几天里,在慈济医院,在台北慈济分会,我又有幸两次和证严法师共进午餐。和证严法师同席用斋使我尝到了从未品味过的全新的人生滋味。不知为何,每当我坐在法师身边吃着那些清淡素菜的时候,心中都涌出了一种久违了的心态——感到快乐、满足,觉得自己很幸运,对生活充满感激。我在成年以后步入社会置身名利场烦恼缠身,很久没有体验过这种孩童般的满足与快乐了。八十年代我在中国文坛可以说名气不小,但即使是到北京去领全国优秀小说奖,也因看到别的作家比自己更红而觉得压抑。名利并没有给我多少欢乐,反而招人嫉妒引来一连串的是非。坐在证严法师身旁,我感到自己真是幸运,命运女神在推我攀上事业的颠峰领略了俗世繁华之后,又趁我还不太老的时候就给了我顿悟人生反思人生复归平和寻求超脱的挈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真想欢呼一声:感谢生活!感谢命运适时地赐予我那么多好机会!感谢证严法师赐予我的人生启示!

  龙口含珠凤头饮水

  宗教生活讲究仪规,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仪式和规矩。古代交通不发达,更没有电子通讯设备,相隔几大洋的各大洲产生的各自的宗教,为什么都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呢?我想,这是因为把某种外在行为规范化习惯化可以影响人的精神信仰;或者说让人的内心追求通过仪规形式表现出来。当这种仪规成为信众自觉自愿的统一行为时,宗教就能够成为有巨大力量的社会团体。

  我观看过不少宗教仪式,有的让人觉得神秘,有的让人觉得繁冗,甚至有的让人觉得恐怖愚昧。台湾花莲佛教慈济会也很讲究仪规,但这些仪规都给人一种典雅自然的感觉,甚至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表面看上去,静思精舍显露不出森严的戒规,处处洋溢着一种圆融祥和的气氛,尼师们的举止温文有礼,说话轻柔亲切,见了人永远送上诚恳的微笑。尤其是随侍在证严法师身边的尼师们,一个个全都是知书达理,举止大方,善解人意,勤快敏捷,在世俗社会极难见到这样一群不施脂粉聪颖灵秀的女子。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他们那种气质上的高贵优雅决不是森严的戒规能够塑造出来的,戒规再严厉也只能塑造出苦修者,而造就不出秀外慧中的智者。

  那么,他们这种教养是从何而来的呢?

  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这一切都来自证严法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证严法师在弟子们和随众心目中的威望,不仅表现在大家笃信他的宗教主张,也表现在大家都愿意学习他的做人品格,他的言谈举止,他的气质风度乃至一切生活细节。一位宗教领袖不单以信仰、教规统领信徒,更能以个人魅力征服信徒,使得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经历受过不同程度教育的弟子都自觉自愿地仿效他,亦步亦趋,如影随形,这真是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奇迹。

  在静思精舍居住的几天里,我总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而过去出入社交场合时自我感觉挺好的,现在却嘀咕自己身上哪儿都不对劲儿。和*们相比,自己说话声音太高,坐姿弯腰驼背,走路脚步声太重,总之处处显得自己太松懈,散漫,甚至很粗俗。其实,我是很注意教养的人,在家里时总是教训子女:吃饭不许巴嗒嘴,喝汤不许出声音,走路不许让鞋底擦地面发出拖拖沓沓的声音……。不知为何,来到静思精舍竟发现自己坐没坐相,站没站相。

  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把自己的这种感觉低声告诉陈若曦,陈大姐笑道:“咱们无法和他们比,他们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修行功夫了。你注意他坐的姿势了没有?咱们往哪里一坐就歪歪斜斜靠在那里一堆乎,他们只坐椅子的前五分之二,这样坐,腰背脖子都要挺直了,显得很端庄。你发现他们端碗用筷的姿势没有?都是跟证严法师学的,叫做‘龙口含珠,凤头饮水’。”

  我忙问:“什么叫‘龙口含珠,凤头饮水’?”陈大姐端碗拿筷作着示范:“双肩摆正挺直,左手端碗时拇指轻轻按住碗边,四指展平拖着碗底,拇指和食指之间形成一个‘龙口’,圆圆的白瓷碗像一个大珍珠,盛在碗里的米饭粒粒皆辛苦,粒粒贵如珍珠呢!这便是“龙口含珠”了,出家人托钵化缘都是这个姿势。‘凤头’指的是筷子头,用筷子夹菜的动作应该像凤头饮水一般妙曼优雅。要轻巧含蓄,一点就起,多点几次没有关系,不能叉开筷子一次夹很多菜,更不能在菜碟里挑来捡去反复翻搅。端碗犹如龙口含珠,用筷犹如凤头点水,你想这该有多么优雅!”

  我偷眼瞧了瞧证严法师的用餐姿态,果然是龙口含珠,凤头饮水,优雅无比,真真看他吃饭也是一种享受。我仿效他的样子做了,一下子就觉得自己很“淑女”了。

  证严法师并不把衣食住行看作是生活细节,而是看作“人生美的文化”。他要求弟子们“你们要学习如何将道理落实到生活,以及如何将人生美态雕造在自己身上。”“人生最美的是亲切、诚恳、和蔼的笑容;说话轻柔,举止稳当,文质彬彬,这是动态之美,也是人生美的文化。”

  “龙口含珠,凤头饮水”是证严法师设计的“食仪”。做到这项要求,日常进餐也变成了修身养性,自有龙凤来朝的尊贵庄严相。

  进餐本是为了充肌,世俗多少饕餮之徒不仅暴殄天物,也露出粗鄙吃相。然而一位有精神追求的人竟然能够从中开发出美感来,这又是我未曾料想的了。证严法师注重食仪,比世俗的“教养”更多了一层修行的意义。几十年来他都坚持做到“食前三口白饭”:“能时时发好愿就能修得大福,吃饭也是一样。食前要先吃三口白饭,第一口应发愿——愿断一切恶;第二口——愿修一切善;第三口——誓渡一切众生。”

  将道理落实到生活,将人生美态雕塑在自己身上,将修行求佛渗透在日常习惯中,多么睿智精深而又浅显易行的佛学法门啊!

  由此,我回想起初读《静思语》时,书中记录了证严法师这样一段话:什么是“德”呢?“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德相”,譬如走路,行仪……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内心的梳理,表现在外的行为的规矩。”

  证严法师还经常用形象而诗意的语言,教导弟子们该如何“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关于出家人的“行、住、坐、卧”,他比喻为“行如风,住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并一一作了解释:“行,是走路。要步履平稳,举止端庄。所谓‘行步如风’,就是走路要风吹云动般的轻飘而稳重。住,是站姿。站时要挺胸直腰,不要东依西靠,也就是“住如松”的形态。坐的规矩是要“正坐如钟”,坐的像巨钟般的稳重。卧,是睡眠的姿势。卧要如弓,也就是‘吉祥卧’。”

  当初我读到这些段落时,以为是一般性的说教未及多加思考,待到亲临花莲净土看见证严法师本人的威仪,及这么多尼师的举止修养,才由内心发出阵阵赞美和惊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难以相信证严法师及其弟子们竟然能够把宗教的约束与诗意的优美绝妙地集于一体!

  成语“林下风气”,古时形容女子体态飘逸,冰清玉洁,气质高雅的用语。“林下风气”多指女子中的世外高士,现代商品社会中俗艳女子比比皆是,“林下风气”近乎绝迹了。所以,这个成语也几乎派不上用场了。那天在花莲静思精舍,晨雨清风之中,证严法师一席灰袍稳步而来,穿过了菩提树林,宽袍广袖随风飘动,海青下摆长到能遮住脚踝,踏过一段雨路竟未沾一星儿泥水,雨中菩提在他身后闪着晶莹的银光……我望着,望着,搜尽枯肠寻找一句贴切的话来表达内心的赞叹,忽地想起了这句久违了的成语。

  林下风气,多么富于动感的优雅比喻啊!在古典名著及武侠小说中如此形容的女子只能供人想象,而在现实生活中,谁能真正具备它所蓄含的仙风道骨山野韵致呢?在我的心目中,只有证严法师一人了。

  佛陀的眼睛为什么往下垂?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共性,但人们对于“福”的认识和态度,却有着高下之分天渊之别。

  现代商品社会以鼓动人们的消费需求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商家挖空心思用各种手段招徕顾客,诱发人们的购物*,借以刺激市场的繁荣。如果人们的消费观念基于正当的物质要求与精神要求,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过分地刺激消费,就会纵容奢糜之风,造成巨大的浪费。

  此种奢靡享乐如果是不惜耗损地球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那就是祸及人类贻害子孙的更大的罪过了。愚人只知道祈福和享福,智者才懂得惜福和造福。惜福,自古以来始终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

  我在静思精舍上了三堂生动的“惜福课”,那是我与证严法师三次同桌用斋的宝贵收益。最近,*电视台播映的连续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四皇子(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在用餐时不仅吃素,还在吃光饭菜之后用白开水涮净碗碟里的汁,全部喝下不浪费一滴油水。青年观众会以为这样描写一位皇帝未免有些夸张,殊不知虔诚的佛教徒都是这样做的。剧中多次说他笃信佛教,再没有比这一笔更有说服力的了。

  看到此处,我一下子又回忆起来了当初和证严法师共进斋饭时的同一细节:餐桌上放着一把洁净的茶壶,却没有备茶杯,用餐时大家也没有动那壶。我正在猜测茶壶的用途,只见第一个吃完的慈*拿过壶来倒出一些白开水,用水把碟涮净倒入碗中,再把碗里的水晃了晃将油水涮净后一饮而尽。

  证严法师和他所有的弟子都是这样做的。

  这种珍惜食物,杜绝浪费的动作像一个定格镜头,永远铭刻在我心中。从那以后,我自己和家人极少浪费盘中餐,到饭馆有应酬也把剩下的饭菜带回家去。事情虽小,但问题不止于饭菜,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已经享受到的幸福。

  我们离开花莲后,辗转台中到东海大学作文学讲演。回到台北以后,听说证严法师来到台北对随众作开示,我为有缘份再见到他心里非常高兴。我们一行赶到了佛教慈济会台北分会,有幸又一次聆听了证严法师的讲演。证严法师娓娓动听的话语,至今犹在耳畔。

  “佛陀的眼睛总是往下垂的,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他柔声问到,然后作出解答:

  “佛陀垂目,是慈眼视众生,体察世间悲苦。另一层意思是:佛陀的眼睛总是往下垂,不会往上看,物质环境往下比,修养人格往上比,上下有分寸,才是人生啊!”听了这一席话,我才懂得了佛门弟子见了人垂首敛目的原因了,原来他们这也是随时随地的修行啊!由此,我又记起了证严法师多次强调“佛陀要我们懂得惜福”的教诲。在《静思语》中,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享福,惜福,造福”的关系,劝告世人不可放纵贪欲,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世间物质原只是一种潮流,太平年代金银玉石是宝,而战乱时期米粮布衣是宝。世间所谓‘有价’的东西,完全是在于人心里的潮流及虚荣心的作祟。”

  “道心即是理性。欲念如果扩张下去,就会埋没理性;而理性如果能发扬起来,就可以制止欲心。”

  “去贪就简,可使心灵得到无比的宁静与解脱。”

  我想,不应该把这些充满人生智慧的箴言警句看作是布道劝善。无节制的放纵物欲并未给现代人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了孤独、空虚、烦恼、冷漠等“现代人综合症”。无论是从保护地球环境的需要,还是改善人的精神生活,返朴归真,去贪就简,古老的佛学思想都是医治人们心理疾患的一剂良药。

  佛门“红包”

  曾几何时,“红包”一词走红中华大地,以至于印制红包小纸袋的作坊生意兴隆。馈赠“红包”源于人们为庆典佳节“随喜添喜同喜皆大欢喜”的风俗。出席亲朋婚礼或寿诞宴会以表祝贺,过年时老板给员工的奖赏酬劳,长辈给孩子的压岁钱,都是用来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的,小小红包起到了增进友情温暖亲情的作用。可是,近年来“红包”却变了色走了味儿,沦为贪污受贿的代名词。下级向上级送红包,病人家属*向医生送红包,打官司得向法官送红包,想让孩子进重点学校得向校长送红包等等,人们对“红包之风”又恨又怕,为了生存又不得不随波逐流,反过来又哄抬了“红包”的含金量。平民百姓已经谈红包色变,不堪红包重负了。

  在我到花莲采访之前,从未想到佛门也送红包。从未听过佛门红包的故事……

  每年春节前,慈济功德会都要举办一次联欢团圆斋宴。在这个联欢会上,同时举行对新任委员、荣誉董事等的受证典礼。证严法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仍然坚持亲自主持这个长达几小时的典礼。新春典礼的时间为什么这么长呢?因为每年前来出席团圆斋宴的会友都数以千计,大礼堂里挤满了人,一一排队上台,证严法师为每个人胸前佩带一个心莲饰物,并赠送给每个人两个红包。单是这个仪式就得站立两三个钟头,何况证严法师见到每一位上台的人都要给予祝福和亲切勉励。以他病弱的身体长时间站立实在吃力,但他仍然坚持“让大家都能靠近我,接受我的感谢与祝福!”

  证严法师为每一个人佩带心莲胸饰时,都要语重心长地说:“赠心莲是希望大家学习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啊!”

  他赠予大家的红包里面又装的是什么呢?

  两个红包,一个叫做“福慧包”,一个叫做“吉祥如意包”。

  福慧包里装了六个硬币,每个硬币面值5元台币,共值30元(折合人民币约10元)。如果以每年向一千人赠送红包计,共需3万元台币。这笔钱并不是慈济基金会的经费,而是证严法师出版著作所得的版税收入。福慧包里为什么装入六枚硬币呢?证严法师向每一个人叮嘱:“六个硬币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密”。

  “波罗密”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度”、“到彼岸”、“度彼岸”,是一个佛教名词。佛经《大智度论》卷十二说:“以生死为此岸,涅盘为彼岸”。涅盘也是梵文的音译,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息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大乘佛教把涅盘当作成佛之标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项修持内容作为到达涅盘彼岸的方法和途径。

  六度波罗密中,布施排行第一。布施指的是施与他人财物、体力、智慧等,通过为他人造福成智而积累功德的一种修行办法。大乘佛教所列布施对象,不仅对人类大慈大悲救苦济贫,还遍及所有的动物,尊重一切生命。从这一点看,证严法师率领弟子们和随众致力开展慈善事业,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赈灾济贫,是完全符合佛教教义的。

  “福慧包”蕴含的其它五项修行办法,都是佛门弟子日常的功课。因本文不是研究佛教的专论,此处就不一一介绍了。

  另一个红包“吉祥如意包”,里面装的是莲子、花生、红豆、薏仁、杏仁。

  “吉祥如意包”内为什么装入这五种果仁儿呢?证严法师解释道:“五种果仁代表五谷,也叫五福、五宝。杏仁代表幸福;花生是落地生根,种下善因,结实累累;红豆表示一心一志;薏仁是仁心仁德;莲子嘛,代表着慈济人心连心……”。

  多么富于诗意和象征意味的语言啊!这些礼物来自大自然,充满了山川田野的灵性,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令人为之赞叹,为之神往。

  我写到这一章的时候,恰逢1999春节将临。向读者朋友转达证严法师岁末送红包的祝福与期望,心中又多了一层惊喜和领悟。祈盼人们的生活中少一些*变质散发铜臭的“红包”,多一些五谷丰登、五福生根、五宝长长久久,多一些仁心仁德,一心一志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多一些海峡两岸同胞心连心、人际关系心连心吧!

  福慧包,吉祥如意包,多么纯净圣洁寓意深刻暖人肺腑的佛门红包啊!

  跟随证严法师拜祭遗体冷藏室

  我在花莲净土所见所闻,几乎每一件事都是出乎意外超乎想象。然而,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莫过于佛教徒对遗体捐赠的接受程度了。在慈济医学院一间讲堂里,证严法师为听众做了一堂关于遗体捐赠的专题演讲,弟子们和信众把这称为“上人开示”。古老佛学与现代医学解剖学,宗教信仰与遗体捐赠之间魔法般的结合,如果不是亲临其境,说下大天来我也不会相信世上竟有这等奇人奇事。我坐在最后一排听讲,尽力做着记录,在这里说明“尽力”二字,是因为法师在用闽南话演讲。法师心很细,尽管在听众中只有我和上海女作家竹林听不懂闽南方言,法师为了能叫我俩听懂,讲到关键之处总要用国语(普通话)重复几句,我这才能断断续续地做些记录。幸好身边有一位热心的静原师姐(师兄、师姐是慈济人之间的尊称)不时地把法师的闽南话翻译成国语给我听,使我能基本上理解上人开示的要领。我的精神高度集中竖着耳朵聆听,伸长脖子紧张得脊背都酸疼了,还是生怕漏掉法师的每一句话。这座现代化医科大学讲堂与正宗的佛教活动所组成的浑然一体的氛围,尤其是法师所讲解的佛教理论涉及生与死的阐释,对于我这个自幼在*只接受过一种教育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陌生太新鲜太神秘了!

  众所周知,佛教徒是很重视丧葬后事的。出家人之死称为圆寂,僧尼圆寂大多火化,也有保存肉身在密封的塔中的,塔林是古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从来没听说过佛教徒自愿表示待自己去世以后把遗体捐赠给医学院供人解剖的。然而,证严法师却在宣讲捐赠遗体的意义!她的信徒却都心甘情愿地做到了!有人递给我一份资料,看了令人目瞪口呆:由于遗体昂贵匮乏,台北医学院的解剖课只能做到每26个学生用一具遗体;美国最先进的医学院也只能做到每6个学生用一具遗体;然而,位于小城花莲市郊的慈济医学院,却能够做到每4个学生用一具遗体。这都是因为有了证严法师的号召,都是因为有了佛教徒的最后奉献!证严法师演讲时使用了一个我从来未知晓的名词——他管“遗体”叫做“大体”。初次听到“大体”这一尊称,我心头猛然一震,是啊!我们常常把那些人格高尚对社会贡献卓著的人歌颂为“大写的人”,那么,对那些不仅在生前从善如流死后也愿做最后奉献的高尚之人的遗体,当然应该尊称为大体了!

  证严法师作完演讲之后,款款走下讲台,一挥广袖,邀请我们随他去参观遗体冷藏室。他领着我们来到一间大厅,率先走了进去。我在门口朝里面一望,立刻头皮发乍脊背发凉——大厅里冷气飕飕,一字排开好几列不锈钢冷冻柜,每个柜子里都躺着一具大体。我屏神敛气跟着证严法师在两排冰柜中间走过,人们都不说话,脚步轻轻生怕惊醒里面的亡灵的永恒之梦。远远近近的长棺形冰柜,明明暗暗中闪着寒光,一尘不染,清冷寂静,肃穆圣洁。我怯怯地伸手摸了摸柜面,冰凉的感觉由手指瞬间传到胳臂,犹如飘来小雨浇洒。紧接着颈项一阵发麻,奇怪的是这种又凉又麻的颤栗穿过脊梁钻入肺腑时,却忽地变得滚烫灼热了。我心中一遍又一遍默念着证严法师使用的尊称:大体……大体……高尚的大体啊……令人尊敬钦佩感动感激的大体们啊……大写的大体们啊……时至今日,当我提笔描绘当初的情状时,仍然生出那种难以名状的手臂发凉脊背发麻而心窝灼热的奇特感觉。

  我郑重地把草稿上这一小节的标题《跟随证严法师参观遗体冷藏室》的“参观”二字改作“拜祭”。海峡那一边从未谋面的善士们之英灵和你们奉献出来的大体啊,请接受我遥远而虔诚的拜祭。

  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

  我不知道世界上其他的宗教领袖有没有足够的威望,发动信徒们在“遗体捐赠志愿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证严法师为发展医学事业完成了这桩大善大德之事,创造了一项奇迹。尤其是在中国人中间迅速推广这一活动,若不是亲眼所见,我真是难以置信。中国人一向注重“身后大事“不仅汉族人心选择墓地和棺木,各民族皆如此。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为了保存先辈遗体,甚至在高山悬崖上悬棺而葬。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口爆炸,*苦于人口过多和可耕地太少,无法承受“死人与活人争土地”之重负,不得不采取强制手段推行火葬(中国*规定土地归国有)。即使如此,老百姓仍然想方设法把亲人的骨灰埋葬,竖立一块哪怕是小小的墓碑,也要完成“入土为安”的古老信念。多年来,官方一直致力于简化丧葬风俗的宣传,提倡“厚养薄葬”。各种传媒不断地表彰子女在老人活着的时候赡养尽孝,抨击“薄养厚葬”之陋俗。但是,上述种种努力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厚葬之风。

  形成这些习俗的根源在于中华民族有一种固有的观念:视自己的躯体为神圣。古代人们信奉“发肤乃父母所赐不可擅动”,现代人惧怕开刀手术,哪怕做一个小手术也担心会“伤元气”;古代帝王贵族在去世之前就安排好如何使自己死后遗体不腐烂的措施,平民百姓也都以“死后保住全尸”为最后的愿望。基于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若要在中国*动员人们献血或捐赠骨髓,至今仍然很困难,更甭提让人们自愿留下遗嘱死后捐赠遗体或器官了。那么,证严法师究竟用什么方法引导慈济人发此大愿呢?原先我以为,一位佛教法师只能从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的角度诱使信徒为了修来世幸福而表示愿意捐出遗体。听了证严法师的演讲,我才知道他虽为宗教领袖,却从不装神弄鬼以妄言巫术蒙骗迷信的教徒。他阐释的道理当然出自佛教信仰,但字字句句却都是立足于现世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为民众造福。

  证严法师站在医学院课堂讲台上,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49

没研究过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50

第一项*: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的*是深刻了解自我的真正愿望,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对客观现实正确的判断。通过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激发实现自己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并全心投入工作、实现创造和超越。此项*兼容并蓄了东方和西方的精神传统,*时需要培养耐心、集中精力,对于学习如同对待自己的生命一般全身心地投入进学习型组织。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第二项*,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对事物作出价值评价,沉积在自我心灵深处的印象等;我们通常不易察 觉。心智模式影响自我表现出来的行为;通常在刹那间决定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这就是心智模式在发挥着作用。改善心智模式我们把自己工作组织看成学习的场 所,把自己工作组织看作是转向自己的镜子,这是心智模式*的起步,我们学习发掘内心世界的潜在能力,使这些能力浮在表面,并严加审视。它还包括进行一种有学习效果的、兼顾质疑与表达的交谈能力——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第三项*,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指的是一个组织中各个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在一个团体内整合共同愿景,并有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的内在的动力,将自己与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联系在一起,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组织都在设法以共同的愿景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作为个人要建立善于将领导的理念融入到自己心里,在组织中为实现共同的愿望而努力,通过努力学习,产生追求卓越的想法,转化为能够鼓舞组织的共同愿景。激发自己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并在组织中获得鼓舞,使组织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并坚持实现共同的愿望的能力。
第四项*,团队学习
  团体的集体智慧*个人智慧,团体拥有整体搭配的行动能力。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为快。
  团体学习的*从“深度汇谈”(dialogue) 开始。“深度汇谈”是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让想法自由交流,以发现远较个人深入的见解。以有创造性的方式察觉别人的智慧,并使其浮现,学习的速度便能大增。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团体学习,这显得非常重要。团体的智慧总是高于个人的智慧。 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能产生出色的效果,其个别成员的成长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为快。
第五项*,系统思考
  企业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一种系统,也都受到细微且息息相关的行动所牵连,彼此影响着,因此必须进行系统思考*。系统思考的*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
什么是五项修行?

布施指的是施与他人财物、体力、智慧等,通过为他人造福成智而积累功德的一种修行办法。大乘佛教所列布施对象,不仅对人类大慈大悲救苦济贫,还遍及所有的动物,尊重一切生命。从这一点看,证严法师率领弟子们和随众致力开展慈善事业,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赈灾济贫,是完全符合佛教教义的。 “福慧...

人生的活法

实行上述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五项修炼,就可以理解宇宙的“智慧”,就是达到开悟的境界。1)为世人为社会尽力,是作为人最高尚的行为。社会资源的财富,或者说社会暂时委托我保管的财产,必须回馈社会,为社会服务。 2)无论何种职业,只要认真工作,全力以赴就能磨练心智,提升人格。 3)人生由看不见的手所主宰,一...

读《幸福教师五项修炼之禅里的教育》有感

文中提出幸福教师五项修炼即修炼一颗柔软心,修炼一双智慧眼,修炼一腔宽容怀,修炼一手绝活,修炼一副担当肩,对我们教师是何等的重要。掩卷深思之余,不禁被深深震撼,反复研读,不忍释手,遂执笔写下自己的感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修炼出一双指月手。1、教育如水 印度哲学家奥修说:“当鞋合脚...

六度参考注释

首先,布施是通向彼岸的桥梁。它涵盖了三种形式:财布施,即正确对待金钱和财富,理解它们只是生命的暂时依托;法布施,通过理性认知事物的真实面目;无畏布施,则是情感上的勇敢面对,不论遭遇何种困境。持戒则是另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它旨在消除不恰当的欲望,达到心理平衡。其中包含五项基本戒律:不杀生...

佛门礼仪敬僧

在佛教的礼仪中,对僧侣的尊重体现为五项基本的敬德行为:首先,出家人以离俗之心,勇猛修行,成为世间福田,即发心修行,弃世俗而追求菩提。其次,僧侣通过剃发毁容,穿戴法服,展现出佛的威仪,同样成为众生的福田。再者,出家人舍弃亲情,专心修行,以报答父母恩德,同时也成为世间的精神支持。四是,...

6个方面作出努力称为六项精进

5.积善行,思利他,这项修行中要注意的是“大善似无情,小善是大恶”,分清大善和小善,真正为他人好,真正利他,才是有效的修行。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实践上述五项,烦恼就会大大减少,但人毕竟是烦恼的动物,特别是遭遇失败、打击和委屈时,难免痛苦烦恼,这时候,以理性抑制烦恼,把精力投向新的工作,就是很好的修行...

我读谢云老师的《幸福教师五项修炼》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场修行,那么,幸福教师第一项要修炼的就是一颗柔软心。 作者说人生的烦恼、痛苦,都是从“心”而来的——不是旁人束缚了你,而是“心”束缚了你;不是外界给你的苦,而是“心”让你觉得苦。心在哪里?心在自己这里,所以,心随己在。 2019年9月,我新接手了学校“出名”的五年级二班。之所以说“...

伊巴达特概述

伊巴达特是伊斯兰教中的重要修行实践,它超越了念、礼、斋、课、朝这五项基本功。这些修行包括诵读天经,表达对真主的尊崇,以及赞美圣人,这些都是信徒虔诚信念的体现。在伦理道德层面,伊巴达特也富含美德。如对孤寡的怜悯、对贫困者的救济,以及对老人的尊敬和对儿童的慈爱,这些都是伊斯兰教法和道德的...

如何提高心性——摘自《心——稻盛和夫》

⑤“积善行,思利他。”这项修行中要注意的是,“大善似无情,小善是大恶”。分清大善和小善,真正为他人好,真正利他,才是有效的修行。⑥“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实践上述五项,烦恼就会大大减少。但人毕竟是烦恼的动物,特别是遭遇失败、打击和委屈时,难免痛苦烦恼。这时候,以理性抑制烦恼,把...

什么是佛家五戒,

佛家五戒,即佛教的核心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项。这些戒律是修行者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旨在培养内心的清净和善良。首先,不杀生戒强调的是尊重生命,即使面对有生命的存在,也不应起杀害之念,更不能实施伤害。这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和保护。其次,不偷盗戒则关注财物的正当...

五项是什么 乙肝五项是查什么的 肝功能五项是哪五项 什么人一看就是修行人 修行什么意思 什么叫修行 乙肝五项报告单怎么看 乙肝五项全是阴性意思 修行修心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居住证改地址去哪里 北京居住证 多久拿证 北京居住证怎么办理 北京居住证办理流程 在北京居住证如何办理 一本提档线是什么意思 各高校在河北2012年的国防生或各军校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谁知道2010你河北高考提档线是多少啊!! ...可以告诉我今年河北省高考分数的提档线是多少啊?谢谢.请连同消息来 ... 07年河北专科提档线 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有什么专科 本人建行的存款,本人去取,没有单子可以取吗? 什么叫黑洞,能否形象得解释一下 没拿定期存款单可以取钱吗? 人的人生观是什么,价值观是什么 没带定期存款本可以取钱吗? 送分啊!!~~聪明的来~!高分!翻译的! 怎样解释黑洞 没有银行存款单可不可以取钱? 如何保持热忱与活力? 黑洞如何解释? 80后90后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什么 黑洞是什么,简述黑洞的特性 心理学,人为什么会“贪婪? 情侣网名灯红酒绿,放纵的贪欲 下一句是什么 黑洞是什么;解释一下十分 没有存款单凭身份证可以取钱吗 说一下你的人生观是什么? 错误人生观的例子 黑洞存在吗?黑洞的名词解释? 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黑洞是什么,请专业人士解答 工商银行的定期存款,我只带本人身份证,不带存款单,可以去提前取一部分钱吗? 什么是黑洞?我们如何理解它? 没有密码的死期存款单丢了可以取钱吗 急急急急哥们们 求一个24岁的男人对人生感悟的文章 有纸质的存单编号没有存款条不是本人能取到钱吗? 黑洞学说的具体解析 使用iphone用户适合哪些智能手表? 三星Gear S2 Classic智能手表支持IOS吗? wear+os连接iphone 怎样智能手表兼容ios系统接收短信 智能手表都适配苹果手机吗? 请问联想电脑T420,2代i5怎么样? 联想笔记本i5 2代键盘灯怎么开启? 苹果手机能连接别的智能手表吗 联想笔记本电脑i5 2代如何让键盘发光? 联想B470i5二代处理器1G独立显卡可以处理视频照片吗? 联想i5二代,二手笔记本电脑,2012年,1300值不值, 戒指戴在左右手各个手指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我想玩游戏,这款联想i5二代4G320能玩网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