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9:3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0:15
今年距离著名作家王小波去世整整23周年。王小波的作品集影响了很多人,他以自己的写作方式和特立独行的头脑,行走于这个世界之上。但是他向世界告别的方式,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巨大的问号,如果他还在活着?会怎么样,还会不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会不会影响更多的人?
毫无疑问,会有更多的人喜欢王小波的作品。而现在这种特立独行的头脑在这个时代仍然是稀缺品,有趣的灵魂依然只能沉默独行。《沉默的大多数》是作者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以"个体"的眼光来反观社会的"群象"。纵观全文,作者一直在强调"沉默"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从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作者对"自由"表达的渴求。
一、沉默是适应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
1、沉默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活方式
王小波在作品中说到:“沉默有自己的语言”。当一个人开始沉默着自己生活,每天说话很少,除过必要的交流之外,几乎很少说话。别人会以为是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沉默是一种倔强的自我保护。
成年人的沉默,是从一个个暗自伤神开始的,有些事自得其乐,有些事满是伤痕。不是所有的话都适合说给别人听,有些话默默藏在心里自己知道就好。逢人只说三分话,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私人空间。自己的生活,用不着整天向别人汇报,其实,别人不一定都会关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事说给别人听,让别人承受的,可能是一丝不安和分心,原来快乐的生活,多了不该有的忧愁。尽量不打扰别人的生活,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是对别人最低的尊敬。
别人生活平静,自己活的也坦荡。我们只是在更适合自己的状态过好每天,不影响别人,也尽力让自己保持最好的样子。沉默,有时候是对自己最安全的保护,温暖着自己薄弱的心灵。
2、沉默是一种成熟的生活方式
王小波在其作品中提到:“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沉默,是一种坚强且成熟的生活方式。历经一些艰难岁月的人,姿势不再那么张扬,语气也渐趋平和,态度明显和善不少。这并不是没了锐气,而是少了张狂和轻浮的气息。
内心有故事的人,通常不喜欢讲述自己的故事。沉默,是他的个性。沉默,是一种对生活负重的坚强。少说多做,才是最有力的践行。人生就是当你开始思索人生是什么时,你已经成熟了。
二、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沉默”
说起沉默,现实生活中的人在会遇到无力去反驳的事情时,大多数就会选择沉默。或是受到了委屈,不能找人倾诉,也选择了沉默。王小波把沉默的人之所以如此归于三个原因:一是没能力、没想法去支持发言,抑或没有机会或争取机会的决心;二是心中藏着诸多隐情,多数场合中不便发言;三是因本就不爱说话,这部分属于不分场合闭嘴的那一种。
1、无法与现实抗争所以选择沉默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的愤怒。”这是王小波在对沉默最直接的表述。 成年人的世界没什么是不容易的,终于到了小时候想成为的时候,但是却极力想回到小时候。当父母需要你时,你除了泪水一样没有;当孩子需要你时,你除了心酸一样没有;当爱人需要你时,你除了无奈一样没有。
这个时候才明白,你一无所有怎么能撑起一个家。面对家人、爱人、孩子的需求,你除了沉默,你一样做不了。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崩溃,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但是内心却充满了消极、自责。无所适从的人们只能用沉默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崩溃。
2、不在不合适的场合发言所以选择沉默
王小波在文中提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所以暗下决心保持沉默。他经历了凶残暴烈的特殊时期,感受了贫乏虚伪的宣传。特殊时期,各大派系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两派争论不断,甚至不惜大打出手。而此时王小波一流则双唇紧闭,一声不吭,表现出强烈的坚忍态度,继续朝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行进。
过于荒谬和杂乱的外在世界,造就了拒绝交往坚守内在的人格。他们似乎觉得一切的外在世界都是没有意义的。但这并不等于他们的内心世界都是虚无的存在,他们只是把更多情感投入内部而非外界。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丰富多彩的,只是随着对外界环境的抵触和警觉,让他们外表表现出特立独行的性格。
这种人格也并非一无是处。反而他们注重内心生活的向往,尽量规避混乱的外部世界。他们十分看重理性思维的过程,倾向于科学和智力方面的追求。事实上,很多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是此类人格。他们有时对社会有不赞同的态度,更愿意在内在世界中发掘自身的创造力。
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天真无邪的孩子,只是不愿意接受世界的丑陋,用沉默把自己藏起来。这也是他们自由自主的生活方式。
3、本性使然所以选择沉默
有些人就喜欢这样,即使在交往中受到了别人的误解,自己受了委屈,第一反应是我要自己想想是不是自己错了,想了想自己没错然后也懒得和对方辩解了。后来这部分人就变成了懒得说话,始终保持沉默。但在生活中这种人很容易被别人当做撒气包或是当*口用。
其实这也未必是坏事,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你的强大一定是伤疤越来越硬,而不是盔甲越来越厚。心中明之千万事,自然悟出所有理,一切都在你自己掌握之中,就不会和他们计较了。
其实表达也是一个好东西,因为表达某种程度就是澄清一件事情的方式,可是很多事情是澄清不了的。就像说一件事情是对的道理一样,对的理由和答案只有一个,错的确实无数个。澄清一件清白的事很难。所以慢慢人们都变成了不矫情,不解释,懂自己就好了的那个人。
我们变成了活给自己看,证明给别人看就行了。这部分人的沉默在王小波看来:他们看淡了世间的种种,对不满的事情渐渐丧失了发言的兴趣,慢慢趋向沉默的性格。
三、适当的选择沉默不失为一种学习
读王小波的语录,体会到原来沉默还真是如他所说的一样,在很多时候沉默需要学习。
1、只有闭嘴了,才会静下心去听别人说
海明威说: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这也是一种沉默。说话的人就是当局者迷,而沉默的人就是看清事实所以旁观者清。我们为人处世,很多时候,自身就是在迷局中,无法理性的当个旁观者,所以很难做到以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待一件事。
当我们学会了把自己当做一个旁观者去看一件事时候,我们就会了解到这个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性,但这些也只有我们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闭嘴,学会了沉默,才看清,才学会戴沉默的面具。
2、沉默是充实自己的“良药”
一个人一旦开口了,他的语言就会暴露自己的真面目,更会让别人抓到把柄,更会很容易得罪人。甚至有时候你开口了,说话了,很多语言别人不理解,我们还要花更多时间去做解释让他们理解,这也是即使开口了还是会感到很空虚。开口了难免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浪费很多重要的时间,所以还是选择做沉默的自己反而会感到充实。
所以说学习沉默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是一件难事。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话,不在沉默中死亡便在沉默中爆发。而当一个人开始沉默了,他肯定有了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的爆发。那么我们为什么而沉默,我们沉默去干什么?我们想要得到什么样的一个结果?这些都是值得去考虑的。
四、结语
今天,那些陈腐的观念碎屑卡在我们的脑回路之间,消解不掉,又如鲠在喉之时,王小波的文字一路冲刷而下,带着清明的反思、理性的认识、以及宽和的态度,沿着大脑的沟沟壑壑流淌过去,带走不少沉渣,让人的思维瞬间舒畅透亮。
他对于沉默的思考发人深省,细读经典可以让人们在物欲横流,快节奏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思考:应该如何过沉默的生活?沉默或许是一种策略,或许是得不到共鸣,也可能是出于恐惧或无可奈何,有时也是一种软弱。沉默与否,是个人的权利,但遇事时也不可一味失语,否则便是是非不分。在王小波的作品中,沉默其实也是内心自由的一种表现,所以学会沉默,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三教九流》
《南京大*全史》
《美国自由的故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0:15
我觉得是因为它讽刺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用沉默,被动地接受社会荒诞。是适应,也是逃离。希望我们都可以活得不那么压抑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0:16
因为世界荒谬绝伦,戏剧化,又充满了矛盾。人人自危,都带着沉默面具生存在这个世间。在心里建造一个伊甸园,妄想着逃离这个可笑世界。发声是大家应该做的事,却又会为此付出代价。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0:17
世上很多人都是随波逐流,有些特立独行的人找不到同伴,只好用沉默来保护自己,有些人沉默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