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者 编辑 张笑阳的文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8:2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8:51
我也一直很喜欢读者,不过一直坚持看的是经典老版~
看一下是不是你需要的~
1.2010年7期主编手记——蜗居记 张笑阳
夏日的午后,屋檐上燕子叽叽,收音机里马蹄嗒嗒,袁阔成正在描述一场激战。懒懒躺在门前走廊的躺椅上打盹,微睁开眼,透过院中苹果树的枝叶,可以瞥见一群鸽子在天上打着转转,悠长的鸽哨晃悠悠地飘来。渴了,顺手从旁边的水缸里捞出根“冰镇”黄瓜,随意花60秒或者5分钟吞到肚里,马上清爽满身。
这可不是哪儿的庄园,也不是惬意的农家小院,这是十多年前我家的老宅,就在闹市中心。舒服吧?突觉内急,好,起身向前20米右拐,干咳两声,等无人应答后就可推开一扇小门进入方便之所。考验来了,先判断地面环境,找好下脚之地,然后需要较高的“压水花”技术才能避免“杯具”。还有可能继续刺激你感官的满地的燃过的火柴棍和几张锡纸。怎么回事?没错,吸食完海洛因的“烟具”。
不用疑惑,这是我家吗?是的,准确地说,这是我家生活的一部分。自打*时起,这就是我家的四合院。今天成了大杂院,共计7户20多口人住在这里:有老婆生了女儿不时在院中仰天长叹的公交车司机;有和母亲厮守的老姑娘;有没什么文化但很重视孩子教育的小商人;有以贩养吸的瘾君子;有刀子嘴热心肠、经常埋怨丈夫老实的大妈。电表是公用的,常有人为了公摊部分吵架。卫生是轮流搞的,总有人对轮到门前的值日牌视而不见。水是挑进来的,挑进来多少就要倒出去多少。除了我们是私宅,其他各户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廉租房。当年还在上学的我很是疑惑,凭什么我家的祖产变成了国家的廉租房。
现在,我有了答案,我称之为历史。就这样,盼望着,盼望着,黑色的大大的“拆”字写到了院墙上。税务局来拆迁了,大家都要求就地安置。答曰,我们要盖办公楼,只能异地安置。在已经难耐蜗居、房价也还根本不是话题的那时,没有太多谈判,很快有人签字画押搬走了,一面房子轰然倒下,四合院成了三合院,废墟上很快堆满了垃圾。我们搬走的那天,拆走了家里雕有琴棋书画的冰花窗,留作纪念。向老房致以最后的注目礼,不敢再看一眼,快步离开,守候多时、快要等得不耐烦的拆迁队蜂拥而入……
现在,我偶尔还会路过那里,那是税务局的家属楼,楼下海鲜酒楼的霓虹幻化在城市的灯火里,明明灭灭。记得附近当时还残存一段城墙,对面是家牛肉面馆,我常提着饭盆去吃,5毛钱一碗,对伙计说一声,下个“三细”,辣子多些……今天,全是楼群和广告,我已难以辨别那个面馆曾经的方位。当时,这是这个城市里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不知不觉中,我们就经历和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变迁。今天,老宅附近的房价已经破万。城市大踏步地向前,蚁族越来越多,但连大杂院这样的廉租房都踪影难觅。
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或被组织去上海滩参观世博会,拉动GDP。冒着酷暑排队,感受和参观城市文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
2.2010年6期主编手记——欣欣向荣
文—张笑阳
在北京坐地铁。上车、下车、换乘,裹挟在汹涌的人流中,人们步履疲惫而匆忙,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是各异却又趋同的神情。看着来往的人群,我问同行的同事有没有觉得北京年轻人的比例很高。同事不以为然,现在都晚上10点了,老头儿老太太谁还出来啊。这倒也是,我赞同。不过相对于二三线城市,北京年轻人的比例还是要高出不少。作为伟大祖国的心脏、*经济文化中心,多少寻梦的年轻人必定要或不得不来到这里。
地铁到站停靠,上来两个外国小伙子,进来就指着车厢上的地铁运行图讨论起来,估计是犯糊涂了,不知该在哪一站下。我和同事嘀咕起来,他们说的是啥语?英语不是,法语也不像,应该是德语或者意大利语之类,反正听不懂。这时旁边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搭话了,很流利,几句话就解决了小老外的困惑。我忍不住好奇,问女孩,你们说的是啥语?法语。女孩微微一笑。法语?法语的“我爱你”我还是会说的啊,怎么就没听出是法语呢?我对同事说,看,随便站出一个就能说法语,也有用武之地,年轻人不来这里能行吗?我们那里你在街上逛一天也不一定能遇到一个老外,这就是差距。
又是一年毕业时,不论是栀子花开还是丁香花开、凤凰花开,除了花香,校园里一定弥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高三生争挤独木桥,大学生开始仗剑走天涯,每个人的路,从此更加与众不同。媒体在热议“蚁族”之后,开始讨论“逃离北上广”。进入与逃离,*与愿望,舍弃与追求,人们总是在顺应和违背自己意愿之间纠结。不像候鸟,只需顺应天时,向着温暖的地方自由飞翔。
十多年前,大学毕业前夕,我去了一位同学的家,就在那个温总理几次强调“决不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以干旱少雨、风沙肆虐著称的地方—民勤。历经长途车、中巴、拖拉机,住到了地处民勤乡村的同学家。第二天一早,惊喜地发现,出家门一两百米,即是浩瀚的腾格里沙漠。我们在巨大的沙丘上爬上滚下,兴奋至极,引来村民异样的眼光—大老远跑来在沙漠里玩,还能这么高兴。但对仅仅在那里停留了两天的我们来说,这就是最有趣的游乐园。毕业的日子很快来到,那位家在沙漠旁的同学没有回到家乡,也没能留在省城,最后安家落户在距家乡几百公里的一个小城市。十多年来,见过几次面,他生活安逸,但时不时仍想走向更大的城市、更广阔的天地。
写下这篇文字时,窗外又是满目*,浮尘漫天,不由让人想起沙漠边的那片土地和朋友。今年的沙尘格外多,接到一位外地友人的信息:“看到甘肃沙尘暴的新闻,希望你和家人小心防范、注意身体,无论天气怎样,心中也要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看来西部在很多人的眼里依然神秘甚至可怕,但我心中更多的是温暖。也把这条信息转送给所有的读者朋友,特别是马上要升学和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朋友,天地广阔,但天气多变,无论何时、何地,莫忘心中要欣欣向荣。
3.原载于《读者·原创版》2009年第8期那年夏天
那年夏天
文 _ 张笑阳
很久前的一个夏天,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没有工作,没有喧闹,只有静谧,或坐或卧地读着贾平凹的一*篇小说—《浮躁》。今天,小说内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当时的那种心情和状态却记忆深刻,一种莫名的浮躁,和小说名字一样,像这个炎热的夏天笼罩着城市,弥漫在空气里,包围着身体和思想。
更早的一个夏天,和小同学花一毛钱买了一瓶色素、糖精兑出的汽水,躲在一个角落里正要享用,却被一个蛮横的男人一把抢走。小城外的河边,屠户们扔下的牛羊肠肚,伴着哗哗作响的白杨树,在烈日下泛着白光。不久前回到小城,曾无数次穿过、印象里宽阔的大什字却似乎狭窄了不少,陡然明白,不是它小了,是我们长大了。
那年夏天,结束了一场考试。十多个人手拉手连成一排,在马路上奔跑,在细雨中呼喊,引来路人诧异的目光。现在懂得,那也是一种释放。
那年夏天,我在高考英语作文中引用了迈克尔·杰克逊的Heal the World——
Heal the world
Make it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 and the entire human race
……
我坚持认为,阅卷老师也一定是他的歌迷,那篇作文在我的英语考试史上罕见地获得了高分。感谢你,MJ。这个夏天你的离去,让很多人又难得地捡拾起温暖或*的回忆。
那年夏天,在印刷厂轰鸣的机器旁耐心等待着《读者·原创版》第一本创刊号的下线。这个夏天,她已经5岁了。
那年夏天,站在乌鲁木齐二道桥的一条路边,望着夜晚十点多却还亮亮的天际线,心中感叹这个世界的广博与奇异。
那年夏天,车穿行在一个个山间弯道,听朋友说如何喜欢那英的歌,看着路渐渐隐藏在夜色中……每一个声音,每一种音乐,都是内心的表达。其实,不单是夏天,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故事,轮回罔替,生生不息。我们在不断地成长,尽管可以给它不同的定义,长大、成熟、老去……但古人早都说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时光和季节似乎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你的心境。
4.焦虑年代的感谢和期待
——致读者
文/张笑阳
2007年,“涨”声雷动。房价、股价、肉价、油价……今年也曾一度引起国人热议的“兰州牛肉面限价事件”早已烟消云散,地处同城的“牛大碗”(兰州人对牛肉面的俗称)涨成了3元——和我们的杂志一个价。同样作为商品,《读者》(原创版)在各项成本持续上升的焦虑中,迎来了唯一一项令人欣慰的上涨——2008年《读者》(原创版)订阅量同比上涨53%,我们跑过了CPI。感谢众多读者,在无法回避物质食粮的同时,继续追求精神食粮,慧眼独具,在全国9000多种杂志中,选择将有限的“银票”投给了我们,尽管它仅仅相当于一个普通兰州人12天的早餐费。
我们跑过了时间。在您阅读这篇“熬”出来的文字时,我们年轻的编辑团队已经在制作2008年第2期杂志,准备第3期的稿件。风云变幻的时代让我们如置身迅疾奔跑的战车,不得停歇。尽管我们刊登过诸如《风景在漫步中》的文章,也曾介绍和倡导“慢”生活……感谢与我们一路同行的众多作者、投稿者、支持者、关注者,感谢你们的不离不弃。尽管大多数稿件和信件我们无力回复,很多建议和意见我们没能采纳,甚至一些被指出的错误我们还羞于承认……感谢竞争队列里的领跑者,看着你们的背影,只能“不待扬鞭自奋蹄”。还要感谢跟风者、剽窃者,尽管有时我们会调侃一句“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尽管你们时常既不打招呼更不给报酬就摘了他人的果子。如此乱象种种,使我们更不敢放慢脚步,就这样在焦虑中跑向2008。
2008,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浓厚“奥运情结”的国度来说,必将是浓墨重彩的一年。北京奥运会会不会是史上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刘翔能否拿到冠军?老百姓跑不过刘翔,能不能跑过CPI?股市、楼市还能否继续牛头高昂?似乎有很多疑问困扰着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使命。2008,我们还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的疑问比现在还多,实践和时间验证了一切。大至国家,小到杂志,情理相通。改进、革新、开明、解放,探求生命本质,追寻人生价值,也将是《读者》(原创版)作为一份有目标、有责任的青年杂志不断追求的方向。“原汁原味,创新生活”不单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态度。
2008,我们一起期待!
剩下的便是其他几位回答过的了,希望你能满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8:51
独自歌唱
60年,60元
文 _ 张笑阳
“旅客同志们,请不要去包头,包头吃饭也是要粮票的,包头吃饭也是要粮票的……”北京永定门火车站的高音喇叭里反复播放着这样一句话,一批批的“盲流”却仍然涌进涌出。这是本期关注栏目“记忆·60年”中所忆起的1961年那个饥饿的冬天的一幅画面,似是黑白的、阴郁的。今天的中国,各地火车站依旧是一个熙熙攘攘的热闹地方。不同的是,更多的人是在这里开始一段旅程,而无关可以救命的几顿饱饭,也几乎没有了高音喇叭,没有了粮票,只是会突然闪出个人来,像特务接头一样问你——“要*吗?”
十多年前,我曾编辑过一本书——《人民记忆50年》,其中一位作者宋强也是曾引起热议的《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的作者之一。这本书以浪漫主义的方式帮助人们温习和体验了1946年至1996年间的历史画面,加入了当时浩浩荡荡的世纪末的怀旧大潮。就在转眼间,人民已经开始记忆60年了!各家媒体纷纷开辟专版专栏,追访历史,对比今昔,纪念与庆祝共和国的60岁生日。60岁,对一个人来说,已步入老年;对始终处在变革中的中国而言,也已是沧海桑田。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持续焕发活力和追求进步,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某网站推出了一个影像纪念专题——“我爱北京天安门”。很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天安门广场照相留影的人,在数十年后的2009年,在同样的地点和位置,以同样的姿态,再定格一幅画面。浏览当年的照片,好像总是在冬天,臃肿的衣裤,衣襟前挺,看不出身材差异。无论女人还是女孩,都是两条辫子或者齐耳短发;男人则一律平头或分头。裤子永远是短的,露着脚踝和黑布鞋。如果是几个人,一定像大雁一样排成一列或者两列,前排单膝点地,后排笔直站定。如果是“文化大*”期间,还须手捧《毛*语录》于胸前,以坚定的目光注视远方。姿态是划一的,就连神态也是惊人的一致——单纯。想必很多朋友家里都不乏这样的影像记录。而今天的照片中,毫无疑问,每一位主人公都老了,差不多也都胖了,笑容多了,色彩艳了,背景里出现了更多的人、车(汽车,而不是当年的自行车)。变了的还有天安门上的毛*画像,据说已经是第六版了。变化最大的,是人的神态和精神面貌,丰富了,也复杂了。其中有两组照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一组大概是*合影。第一张摄于1969年,小伙子身着军服站立,身旁方凳上坐着一位胸佩毛*像章的小脚老太,静静地看着前方,照片的边上有两行醒目的大字——“敬祝伟大领袖毛*万寿无疆”;第二张摄于2009年,同样的位置,已不再是小伙子的儿子穿着西服,头发花白,旁边的方凳变成了折叠椅,但椅上空空,想来母亲已经离他远去。时光易逝,“万寿无疆”也永远成为了历史。第二组是单人照。第一张摄于1968年,一个小伙子以前面所提到的经典姿势手捧“语录”,留下了人生中的珍贵记忆;第二张摄于2009年,身材发福的他原处站立,手放胸前,但捧的不是“语录”,而是手机……
有趣无趣的、有价无价的,喜悦的、悲伤的,个人的、国家的,历史的点点滴滴就是这样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阅读,汇成一条长河,奔流不息。回忆过去,接受并热爱这个世界,通过思想和行动去触及和达到自己的理想,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好的,插播一段广告——著名音乐人、周杰伦的好搭档方文山在致本刊创刊5周年及读者的寄语中说:“阅读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事情,用眼睛去浏览行动上无法履及的世界,对我而言,再也没有比这更吸引人的了。”是的,阅读!60年过去了,物质丰富得甚至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需求,但仍然有无穷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期待你的开掘。而今天,60元钱,可以做点什么?你应该知道“性格决定命运,思维决定行动”,计算一下投资回报率,抛弃一顿花60元还不够一家人吃的垃圾快餐,在这个报刊订阅季,继续或开始订阅我们的全年杂志,选择《读者·原创版》,丰富你的世界!
只找到了这一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8:52
欣欣向荣
在北京坐地铁。上车、下车、换乘,裹挟在汹涌的人流中,人们步履疲惫而匆忙,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是各异却又趋同的神情。看着来往的人群,我问同行的同事有没有觉得北京年轻人的比例很高。同事不以为然,现在都晚上10点了,老头儿老太太谁还出来啊。这倒也是,我赞同。不过相对于二三线城市,北京年轻人的比例还是要高出不少。作为伟大祖国的心脏、*经济文化中心,多少寻梦的年轻人必定要或不得不来到这里。
地铁到站停靠,上来两个外国小伙子,进来就指着车厢上的地铁运行图讨论起来,估计是犯糊涂了,不知该在哪一站下。我和同事嘀咕起来,他们说的是啥语?英语不是,法语也不像,应该是德语或者意大利语之类,反正听不懂。这时旁边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搭话了,很流利,几句话就解决了小老外的困惑。我忍不住好奇,问女孩,你们说的是啥语?法语。女孩微微一笑。法语?法语的“我爱你”我还是会说的啊,怎么就没听出是法语呢?我对同事说,看,随便站出一个就能说法语,也有用武之地,年轻人不来这里能行吗?我们那里你在街上逛一天也不一定能遇到一个老外,这就是差距。
又是一年毕业时,不论是栀子花开还是丁香花开、凤凰花开,除了花香,校园里一定弥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高三生争挤独木桥,大学生开始仗剑走天涯,每个人的路,从此更加与众不同。媒体在热议“蚁族”之后,开始讨论“逃离北上广”。进入与逃离,*与愿望,舍弃与追求,人们总是在顺应和违背自己意愿之间纠结。不像候鸟,只需顺应天时,向着温暖的地方自由飞翔。
十多年前,大学毕业前夕,我去了一位同学的家,就在那个温总理几次强调“决不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以干旱少雨、风沙肆虐著称的地方—民勤。历经长途车、中巴、拖拉机,住到了地处民勤乡村的同学家。第二天一早,惊喜地发现,出家门一两百米,即是浩瀚的腾格里沙漠。我们在巨大的沙丘上爬上滚下,兴奋至极,引来村民异样的眼光—大老远跑来在沙漠里玩,还能这么高兴。但对仅仅在那里停留了两天的我们来说,这就是最有趣的游乐园。毕业的日子很快来到,那位家在沙漠旁的同学没有回到家乡,也没能留在省城,最后安家落户在距家乡几百公里的一个小城市。十多年来,见过几次面,他生活安逸,但时不时仍想走向更大的城市、更广阔的天地。
写下这篇文字时,窗外又是满目*,浮尘漫天,不由让人想起沙漠边的那片土地和朋友。今年的沙尘格外多,接到一位外地友人的信息:“看到甘肃沙尘暴的新闻,希望你和家人小心防范、注意身体,无论天气怎样,心中也要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看来西部在很多人的眼里依然神秘甚至可怕,但我心中更多的是温暖。也把这条信息转送给所有的读者朋友,特别是马上要升学和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朋友,天地广阔,但天气多变,无论何时、何地,莫忘心中要欣欣向荣。
变革的力量
老友新朋相约,其乐融融。让我们共同开始新年第一期的旅程:
1.“山寨”女超人
注意本期封面了吗?如果没注意,说明您还不够敏感,那就请赶快倒回去致以注目礼。“山寨”也罢、关键就是话语权。“山寨”是否彻底穿上了文化“马甲”拭目以待的同时,绝对不可忽视“草根”和时下流行的变革文化的力量。
2.“愤青”与美玉
16岁就主持电视节目,却不甘做平稳又风光的“一方名人”,执著于内心的表达,像趴在墙上的苍蝇一样观察生活,梦想成为一个大自由的人。李玉为我们展示内心坚持和变革的力量。
3.“神秘”的邻邦
“人民艺术家”、领袖像章、整齐划一的人海团体操……朝鲜,这个能在中国人心中勾起百般情结的国度,比肩而邻,此刻,却让我们深深感到冷漠坚硬的时间差。改革开放30年,看着一幕幕也曾经历的画面,我们更能体会时代变革的力量。
4.狼来了
不是郎咸平来了,是经济危机这只狼真真切切地来了。“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谁负谁胜出天知晓。”经济热,经济学家也热;经济冷,方显经济学家本色。且看“明星”经济学家郎咸平这匹来自南方的“狼”,面对本刊读者如何秀出他的另一面,又能否让我们“嗅”出全球化变革的力量。
5.万水千山总是情
心有千千结,离不开一个“情”字。“待到紫荆满枝头”,“麦田守望者”才发现,原来“天下的父母都睡在一起”,而“眼泪是最糟糕的怀念”。有了儿女情长,才能胸怀天下。一起感受不同的浓情,一起生出变革我们生活的力量。
6.感谢
很不好意思,在经济危机来袭、大家都开始捂紧口袋的时候,我们杂志涨价了。原因有二:一、不断上涨的各项运营成本;二、我们总想努力在同等条件下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大家。幸运的是,您明白了我们的心思,也以行动有力地认可和支持了我们!作为衡量一本杂志受欢迎程度和读者忠实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本刊的订阅量已经连续三年攀升,特别是在2009年提价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截至发稿日,订阅量已经超越2008年。在表达内心感动和谢意的时候,我们也在总结和思考,我们始终在努力求新、求变,这就是——变革的力量!
新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