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0: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2:24
荆州是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历史圣地。荆州地*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是产生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城北5000米处的纪南城建都长达411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荆州城又称“江陵城”,是因此地在秦破郢后置江陵县,作为县城而得名。
其后2000多年里,江陵作为地名,历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荆州古城自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镇。汉武帝划全国为十三州,荆州是其一。其时,荆州城已是当时全国的十大商业都会之一。
魏、蜀、吴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此后,东晋末期的安帝,南朝时期的齐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代时的后梁王以及唐代末期至五代十国时的南平国王等,先后有11个纷争王侯在此称帝建都,长达100余年。
唐代的荆州是陪都,称“南郡”,与长安城南北呼应。元代时,这里曾是荆湖行省省会。
明代洪武年间,这里是湖广分省的省会。明代以后,这里一直是州、府、署、县的治所。荆州在我国漫长历史的演进中,所处的这种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荆州古城的发展与进步。
荆州古城墙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迹之一。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史,可以追溯至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
荆州城的城郭,在战国末年形成。汉代已有城墙。蜀将关羽、吴太守朱然,东晋桓温、梁元帝、南平王高季兴等,都对荆州进行修葺,北宋末期,城毁。
南宋淳熙年间,重修城墙,1250年挖城壕。元代初期,忽必烈下令拆除荆州城。元代末期,朱元璋称吴王时,派员依旧基重建荆州城。
明代末期,张献忠率义军攻占荆州城,将城墙拆毁多半。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筑荆州城,并重新命名城门:东门寅宾门,东南门*门,西门安澜门,南门南纪门,大北门拱极门,小北门远安门。
樊山八字形长在,汉鼎三分国已墟。
安乐故宫犹庙食,遗民时荐武昌菹。
南宋时期诗人王十朋在今鄂州凭吊昔日吴国孙权故都时,睹物思情,在《吴大帝庙》诗中,不由得抒发起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沧桑之感。
221年,吴王孙权迁都鄂县,改名“武昌”,同年修筑武昌城。城北临长江龙蟠矶,南眺南湖,东据虎头山,西依西山,为龙盘虎踞之地。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000余米,南北宽500余米,周长3000米,总面积约0.6平方千米。
当时武昌城内建有武昌宫、太极殿、礼宾殿、安乐宫等大型宫殿建筑,宫瓦用澄泥做成,坚硬细腻,后世用以作为砚,一瓦万钱。城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唯西北角多一流津门,连接吴王苑囿。
自吴王城出西门,有一座山临江而立,逶迤曲折,林木葱茏,古称“樊山”,又称“西山”,是吴王孙权避暑读书之地。
往西山主峰,半山处有两块巨石,一立一卧,仿佛用利剑劈削而成,旁边石碑上刻着“吴王试剑石”几个大字。距巨石不远,另有一巨石平卧,石上有一个工整的“十”字,将巨石一分为四,传说是孙权和刘备比试剑锋时留下的剑痕。旁有一潭池水,名“洗剑池”。
湖北有两个赤壁,一个是湖北蒲圻县,即今赤壁市的武赤壁,一个是湖北黄州府,即今黄冈市的文赤壁。
说到赤壁的渊源,那还得从汉高祖刘邦说起,传说刘邦是赤帝之子下凡,他斩蛇起义定下汉朝400年基业,虽是沿袭秦制,却在地名命名上自有一套规矩。
当时这个规矩就是以阴阳五行、二十八宿定方位。以“赤”色为上乘。然后遂有“赤壁”一名载入了历史史册,仅《三国志》一书就有50多处提到赤壁。其后代史籍、方志更是屡屡出现。
武赤壁,也称“周郎赤壁”,是当年赤壁之战发生的地方,位于蒲圻县今赤壁市境内。乘船顺长江而下,闯三峡,过宜昌,至千里江陵,便见南岸一山飞峙江心,宛如一把出鞘的利剑直指江北乌林。将近山崖,褐色的石劈上,一米见方的大字“赤壁”赫然入目,据说此二字乃周瑜所书。
虽经千年风雨的侵蚀,惊涛骇浪的拍击,字迹至今清晰完整。石壁上还有石刻诗词,为历代文人雅士凭吊古人所题诗赋。
文赤壁位于黄州区赤壁矶头,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此写有《赤壁怀古》词和前后《赤壁赋》而得名,又称“东坡赤壁”。赤壁矶背依青山,面临长江。
此地非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所说的“故垒”就是指的黄州城。苏轼给他的朋友范子丰的书信中解释说:“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所败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
这段话明白表示,曹公所败的赤壁在黄州之西的说法,是取用“传云”,也就是当地人的传说,并非依据史料记载。
自唐代杜牧、宋初王禹偁贬谪黄州之后,赤壁之名日隆,至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贬黄时写有赤壁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作品,更使赤壁名扬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