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1: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7:51
1.那些直接显示结果的行为,如教学语言,教学组织,板演,示范操作,表情姿势等.这种具有较强的可感性,很直观的显性行为,既有习惯因素,也有教学机智在行为上的体现.这种行为有很大的无意性和不由自主性.不管是知识传授还是技能训练都不可条块分割的逐个进行,他们交替互动的统一于教学目的上来 整体推进.通过这种显性行为传达知识,信息,实现以掌握教学内容为主体的认知活动,是纯粹的教书活动,为的是使学生能积极愉快的接受对其身心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有利的一切知识.
2.是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潜在能力和个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态势,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意识性,稳定性和自主性.这种教学内在行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显得扎实而专一.对教学行为的深刻性,持久性起制约的作用.教师通过这些深层次的行为来影响学生,反复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内化在自己身上,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是他们成为具有内涵的,具有修养的社会所需人才.
教师教学行为特点:
1,教学行为是在对教学活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教学行为的目的服从与教学目的是教学目的 中的众多因素进行内化并形成教育价值观的一部分,从而确定教学行为导向并集中体现于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是一种智能性行为.
2,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实践,教学行为也就是因此折射出许多社会内容的影子,它与社会密切相连,受到社会的影响.教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因为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学校,教师就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学习的中心,教师这一群体也成为这一时期儿童所推崇的对象,是他们心理依赖者.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教师的话如同圣旨一般灵验,学生对教师在生活上,思想上是绝对的服从者,教师的言谈举止无形之中就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所以从学生的身上可以折射出当代的师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其自主独立意识增强,更需要从教师那里获得理解和尊重,那就要教师给予充分的心理安全和自由,并作为一个导航者指引其正确的方向.正如学校不是以真空的形式存在,学校是社会文化的折射,教师的思想境界,职业操守都体现社会精神领域中较高的要求,所以教学行为要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变换自己的行为,从社会道德,社会审美的要求上改善自己的行为,使教学行为充分社会化.
3,教学行为是为一种教学要求设计的,除了要演示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外还有另一项教育功能,那就是育人的功能,教学行为的规范性一方面体现在动作,态势等外在行为上,而且也要体现在教学道德和教育价值观等理论基础上.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能有效的处理好这两种行为要求的关系,并使之完善结合,教学行为的整体功能才有可能得以充分发挥.
4,教学行为是由多种动静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的的实现,就是这些动静要素协调一致的结果.教学行为的一致性主要是指教学行为主体在行为过程中的动作要求,步骤协调一致以及教学行为的各个要素协调一致,使之以完整的面貌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5,教学行为的创造性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 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所决定的.我国已由过去强调教育的选择功能转向重视教育的发展与服务功能.由知识型转向智能型和文化型.在现代教育中,教育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教育以其合理的结构与布局互相结合形成庞大的教育结构体系,对教育行为的标准和规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