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4:2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4:34
《七律·长征》
近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怕、难)重音
万水/千山/只等闲。(万、等)重音
五岭逶迤/腾细浪。(腾、浪)重音
乌蒙磅礴/走/泥丸。(蒙、丸)重音
金沙/水拍/云崖暖。(水、暖)重音
大渡/桥横/铁索寒。(桥、寒)重音
更喜/岷山/千里雪。(更、雪)重音
三军过后/尽/开/颜。(军、尽)重音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那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4:34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4:35
红军/不怕/远征/难,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4:36
红军/不怕/远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