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4:0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21:20
1850年太平军在金田集合搞团练,准备搞事时,就建起了基本的部队建制。
按这个建制,太平军共分5个军,每军下辖4个先锋,每个先锋下辖5个百,每百下辖4个营,营是最基层的单位,满编25人。
照这个算下来,每军2500人,5个军就是12500人。
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算法,实际上一开始太平军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人,老人妇女儿童全算上差不多才能有这个数。
但仅仅在3年之后,19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后,军的数量已经扩编至95个、此外还有水营9个军。
照这个数算下来,太平军的军力就在130多万了。
短短的3年间,太平军从1万人不到发展到130多万,这种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太平军是如何做到的?
一靠吹
太平军到底有多少人,这是个无人能说得清的话题。
因为根本没有一个真实可信的数据,清兵不知道,洪杨自己也不知道。
从历史上来看,军队虚报人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虚报至少有两大好处:
首先是可以唬人。小时候看《三国》,随便哪员大将,一开口都说他带了十万大军来。
太平军也一样,把军队人数吹多点,既可以吓对方,也可以怂恿更多的人来参军。
其次是可以骗军饷。多报点人数就能多领些钱,然后大家分着花花,多美啊。
太平军是深谙此道的,后代大家比较普遍认可的说法是,太平军习惯“两千五百作一万”,也就是实际人数与编制数是1比4的关系。
但即使是缩水到四分之一,也不一定是真实兵力。
太平天国从起事后,疯狂地封王封侯,阿猫阿狗的,都成了王侯。
有了王侯的封号,自然就要有军队,于是,拉扯上几百人,就敢称作一个军了。
1853年到天京时,号称95个军,实际上真正满编的一半都不到。
所以,这号称130多万的大军,真正能作战的,能有50万就不错了。
二靠掠
在定都南京前,太平军基本上就是一支流寇。所谓流寇,就是打哪里是哪里,打哪里抢哪里。
从武昌出发时,洪秀全还惦记着北上河南,杨秀清主张东下南京。
太平军所经之处,基本上抢光、吃光、烧光,那当地人怎么活呢?
除了跟着太平军走,别无其他活路。
再加上那些年本来就日子艰难,再被洪秀全的上帝教、小天国一忽悠,大家也就兴高采烈地变成太平军,一道儿走了。
民众只有是疯狂的,才是可以被控制的。
这就叫“裹挟”,有裹在里面,不知东南西北就跟着走的,也有被挟持,强拉壮丁的。
那些还指望着过个小日子的老实百姓,乱世流离,今春种的庄稼还不知道能不能等到秋天成熟呢,不跟着打仗,能干嘛呢?
如此一来,看似众多的队伍中,不乏有许多根本不愿造反的人。
于是,也就有了下面情况。
三靠刺面。
据清方的记载,所有被裹挟的太平军战士,脸上都要刺字,一般刺“太平”或“自投天国”等这样的字样。
并且都是“深入腠理,永不能脱”。
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些人并非真心想跟着洪杨干。
否则,洪杨也不会想出这种缺德办法来对付他们。
一个人,脸上刺上这么些大逆不道的字,基本上也就没办法再回头了。
如果脸上刺过字,还想当逃兵的话,一旦被抓回去,就会在脸上再继续加刺一行。
有的人逃的次数多,脸上就成了一块识字小黑板了。
很幸运的是,他们遇上了曾国藩。
针对太平军给裹挟士兵刺面的情况,曾国藩采取了非常有智慧的做法,在他要求湘军人人会唱的《解散歌》中,明确提出:
――第三不杀面刺字。
什么意思?
凡是脸上有刺字的太平军,一率不得杀害。
如此一来,对那些被裹挟的人来说,就有了一条活路,就会有越来越多不想跟着洪杨造的的人跑出来。
甚至,湘军对那些脸上刺了许多行字的太平军,反而还将其视为与长毛不屈不挠做斗争的正面典型人物,给予重重的奖赏呢。
但在太平军这边,脸上一旦被刺了面,就是劣等人的标志,处处受人欺负了。
这样对待自己战士的政权,如果你还非要说它是正面的,先进的,我也只能说你脸上也该刺两个字:贱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21:21
猛将如云,真正的猛将如云,比明末菜鸡互啄和元末朱元璋捡便宜厉害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