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4: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23:40
1.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类型与分布
开封坳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赋存于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中,主要为煤、暗色泥岩(图6-24,图6-25),其次为炭质泥岩和生物灰岩,其中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层段。其分布受到区域构造格局和沉积相带的双重控制。一般地说,分布于中新生代凹陷区的烃源岩保存较完整。石炭-二叠系煤层的累计厚度比较小(图6-24),一般仅10~15m。
图6-24 开封坳陷石炭-二叠系煤层累计厚度等值线图(单位:m)
图6-25 开封坳陷石炭-二叠系暗色泥岩等厚线图(单位:m)
2.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1)有机质丰度
开封坳陷区古生界探井少,济源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来源于焦作煤矿,有机质丰度明显偏高。其中,煤的有机碳含量为50%~77.3%,氯仿沥青“A”含量一般在0.20%~1.50%之间,总烃含量为(37~297)×10-6,生烃潜力平均100.82g/kg(表6-25)。暗色泥岩生烃能力由下向上变差(图6-26,图6-27)。太原组、山西组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碳为0.46%~3.5%,氯仿沥青“A”含量为0.014%~0.06%,而上石盒子组有机质丰度较低,炭质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介于煤和暗色泥岩之间。北面邻区的临清坳陷炭质泥岩有机碳含量为12.27%~19.43%,生烃潜力为13.79~37.06m g/g。灰岩仅分布于太原组,厚度小,一般仅10~30m;其有机质丰度低,有机碳含量为0.15%~0.47%,氯仿沥青“A”含量为0.0058%~0.0539%,总烃含量为(19.5~128)×10-6,生烃潜力较低。
图6-26 丰参1井残余有机碳直方图
图6-27 丰参1井氯仿沥青“A”直方图
表6-25 开封坳陷及鲁西豫东隆起区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特征
(2)有机质类型
丰参1井,上古生界煤系类脂体含量低,平均为21.39%,而镜质体、壳质体、惰质体含量较高,其平均值分别为11.78%、41.63%和25.22%;氯仿沥青“A”族组分中饱和烃含量为15.33%,饱/芳比平均为0.69;沥青质含量平均为35.69%,具混合型-腐殖型特征。
根据对开封坳陷区及邻区干酪根镜检、元素分析、碳同位素分析、干酪根红外、沥青质红外、扫描电镜、族组分分析及有机显微组分分析结果进行有机质类型的划分,上古生界煤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暗色泥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和ⅡB型。
3.石炭-二叠系有机质成熟度与生烃演化
此次研究利用济源、中牟和黄口3个凹陷的Ro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实测资料,确定了各阶段的古地温,并恢复了石炭-二叠系的热演化史。因为民权凹陷与中牟凹陷东南部,以及成武、鱼台凹陷与黄口凹陷之间,在构造演化上有相似性,本研究成果应具一定的代表性。
(1)石炭-二叠系有机质成熟度
1)济源凹陷的石炭-二叠系有机质成熟度:在济源凹陷,*隆起带和南、北两次凹陷的镜质体(组)反射率(Ro)变化梯度不同(图6-28)。这种热演化梯度差异可以通过烃源岩现今埋深(H)和镜质体(组)反射率(Ro)值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来描述。利用不同构造单元的资料分别建立现今Ro-H的回归方程,再用它来确定凹陷内石炭-二叠系顶面Ro值d的平面分布状况(图6-29),进而可分析Ro值变化规律和天然气勘探前景。
图6-28 济源凹陷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关系图
在*隆起带上,综合考虑了邓2和豫深1井的资料;在南、北次凹中,则综合考虑邓5井和济参1井的资料。根据邓2井和豫深1井资料建立的回归方程,得到*隆起带的剥蚀代偿量为1671m(Ro=0.2%)。根据邓5井和济参1井的资料建立的回归方程,当Ro为0.5%时,H为983m。剥蚀代偿量为1435m,故生油门限为2418.7m。
从济源凹陷石炭-二叠系顶面Ro值平面分布图(图6-29)上可以看到,*隆起带的Ro值相对较低,大致在3.0%左右;在南、北次凹,由隆起区向深凹区随着埋深的增加,Ro值由2.6%开始迅速增加,最高值区在南、北凹陷的最深部位。应当指出,图上的Ro值在深凹处随埋深增加而增加的速率似乎过大,可能与所采用的线性回归模型有关。今后拟采用非线性模型。
图6-29 济源凹陷石炭-二叠系顶面Ro值平面分布图
2)中牟凹陷的有机质成熟度:中牟凹陷的数据主要来自开深1井。但是由于浅部缺乏Ro的控制,所以回归时参考了济源凹陷和黄口凹陷的热演化梯度变化规律(图6-30)。通过对该区Ro与现今埋深H的回归,得到一组回归方程后,便可以进一步确定该凹陷石炭-二叠系顶面Ro平面分布值(图6-31)。
图6-30 中牟凹陷、济源凹陷、黄口凹陷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关系对比的关系
图6-31 中牟凹陷石炭-二叠系顶面Ro值平面分布图
中牟凹陷构造复杂,各次凹埋深差别大,各处的石炭-二叠系热演化梯度差异也很大,在东吴次凹石炭-二叠系地层Ro值最高,可达7.0%以上。
3)黄口凹陷的有机质成熟度:黄口凹陷商1井和丰参1井的Ro资料较全,因此对Ro和现今深度H的关系进行回归较为简单、可靠。根据所得到的回归方程组,当Ro为0.5%时,埋深为1243.7m,Ro估计值与实测值对应的深度接近(图6-32,图6-33)。根据现今埋深H和镜质体反射率Ro值回归方程组,也可以方便地确定黄口凹陷各处的石炭-二叠系顶面Ro值及其平面分布状况(图6-34)。
图6-32 黄口凹陷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关系
图6-33 黄口凹陷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回归曲线
黄口凹陷石炭-二叠系的热演化程度比涞源凹陷和中牟凹陷都要低得多。其顶面Ro值平面分布具有南低北高的特点,Ro值最高处靠近凹陷北部断裂带,可达3.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其埋藏较浅,长期处于隆起状态,直至古近纪才有较大幅度的沉降和掩埋。
图6-34 黄口凹陷石炭-二叠系顶面Ro值平面分布
(2)石炭-二叠系有机质热演化阶段
济源凹陷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自沉积以来,经历了长期、断续、复杂的演化,其中热演化的差异主要出现在三叠纪之后,尤其是在J3—K1和E的沉积过程中。根据该区热演化历程和差异的状况,热演化史可划分为一次深埋中低变质阶段(C2—T3)、燕山期岩浆热变质阶段(J—K)、二次深埋高变质阶段(E—Q)等3个热演化阶段(表6-26)。
表6-26 开封坳陷及鲁西豫东隆起区古生界生烃热演化阶段划分
1)一次深埋中低变质阶段(C2—T3):自中石炭世开始,该区再次沉降,普遍沉积了石炭-二叠及三叠系,上古生界煤系埋深不断加大,至三叠纪末期Tg层埋深达2800~3500m,含煤岩系的Ro达0.65%~0.8%。随后,该区大面积抬升,古生界热演化在大部分地区再次中断。本阶段的石炭-二叠系及三叠系以生成液态烃为主。仅济源地区持续沉降至中侏罗世,Tg层埋深达5000~6000m,古生界烃源岩演化至高成熟阶段,达到液态烃的高峰期,并开始生成大量的气态烃。
2)燕山期岩浆热液变质阶段(J—K):在济源和东濮南部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古地温梯度较高,古生界烃源岩受到烘烤和热液作用,演化程度大幅度增高。例如东濮南部兰古1井、长1井、马古11井等井的古生界,目前埋深仅3000m 左右,Ro却高达3.4%~6.0%,济源-焦作煤矿古生界煤系Ro也普遍在4%以上。
3)二次深埋高变质阶段(E—Q):在喜马拉雅期,中原地区发生差异性断陷作用。在断陷区,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再次被深埋,Tg降至4000~10000m,有机质演化至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如前所述,这个阶段是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二次生气期,在多数地区也是最为有效的生气期。
(3)石炭-二叠系生烃演化
1)石炭-二叠系的二次生烃条件:综合上面各方面的资料,认为石炭-二叠系煤岩属较差—较好的烃源岩。暗色泥岩、炭质泥岩为较好—较差的烃源岩,灰岩为较差的烃源岩,纵向上生烃能力由下向上变差。其中,二叠系山西组、石炭系(太原组、本溪组)暗色泥岩、煤的有机质丰度高,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类型相对较好,是石炭-二叠系的主要烃源岩;炭质泥岩和生物灰岩厚度不大,上石盒子组下部、下石盒子组下部泥岩有机质丰度较低,是石炭-二叠系的辅助烃源岩。
自从石炭-二叠系沉积以后,开封坳陷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大的沉降过程及其间两个大的抬升剥蚀过程,相应地出现3个生烃期。早期生成的油气在后来的抬升剥蚀过程中可能已散失殆尽,特别是在燕山运动活跃地区,因此后期二次生烃更具有现实意义。研究区黄口、中牟、民权、成武和鱼台凹陷的石炭-二叠系,在印支期末的成熟度较低,Ro大致在0.6%~1.0%(图6-35)。印支期后,该区除济源凹陷外,其他地区抬升接受剥蚀,至燕山期该区大部分地区下沉,中牟西部、黄口、成武、鱼台地区均沉积了一定厚度的中生界地层。但由于燕山期沉降厚度不大,Ro进一步变化较小,大致在1.0%左右。只是到了喜马拉雅期,由于发生大幅度沉降,石炭-二叠系的现今成熟度与燕山期末相比有大幅度提高,Ro值一般达到2.0%左右,甚至更高。因此,从构造及烃源岩演化角度分析,古近系二次深埋的地区是古生界二次生烃的有利地区。
图6-35 开封坳陷及鲁西豫东隆起区三叠纪末Ro等值线(%)图
2)上古生界二次生烃演化史:结合构造演化史、热演化史、石炭-二叠系埋藏史分析和有机质热演化研究,该区石炭-二叠系生烃演化史可归纳为如下3种类型:
济源型:其特点为中生界沉积巨厚、Tg(奥陶系顶面)埋藏深。至白垩纪末期,Tg埋深已达4000~7000m,烃源岩演化已经达到过成熟阶段。大量生烃期在侏罗-白垩纪。燕山期的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起到明显的破坏作用;喜马拉雅期虽有深埋(局部地区隆起),但生烃量有限,不利于油气藏的形成。该原型所在的主要地区为济源凹陷(图6-36)。
图6-36 济源凹陷埋藏史图
中牟型:中生代以隆起为主,侏罗-白垩系地层缺失或较薄,主要沉降期和生烃期为古近纪。三叠纪末,Ro演化至0.65%~0.8%,直到古近纪再次埋深进入大量生烃阶段,古生界埋深6000~10000m,Ro演化达2.0%以上。生烃史与构造史匹配关系较好,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该原型所在的主要地区包括中牟凹陷(图6-37)和民权凹陷。
图6-37 中牟凹陷烃源岩埋藏史图
黄口型:自晚三叠世—侏罗纪长期处于隆起状态,三叠系及二叠系部分被剥蚀,随后沉积了1000~2500m侏罗-白垩系,古生界现今埋深(图6-38)5000~10000m,燕山期具备二次生烃,但主要沉降期和生烃期为古近纪,原型地区包括黄口凹陷、成武凹陷和鱼台凹陷。
图6-38 黄口凹陷埋藏史图
根据上述分析,开封坳陷发育区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二次生烃有利区是中牟凹陷、黄口凹陷、民权凹陷、成武凹陷和鱼台凹陷。由于济源凹陷主要生烃期在印支期,目前烃源岩因过成熟而丧失生烃能力,成为古生界油气勘探的不利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