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千寻《史记·货殖列传》全文-最好是白话文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4:1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5:50
货殖列传序
作者:司马迁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发人民如期集会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夫山西饶材、竹、谷、谷、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着食物的源泉。源泉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泉窄小,就会贫穷下去。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的形成,没有入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是聪明的人能使财富有余,愚蠢的人只能使财物不足。所以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绩,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这样,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象钱串一般,络绎不绝,又如车辐一般,向这里集中。所以,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海滨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此后,齐国中经衰落,管仲又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调整物价的九个官府,而齐桓公因此能够称霸天下,多次以霸主的雄姿盟会诸侯,匡正了整个天下的*,而管仲自己也修筑了三归台,他的地位在陪臣之列,财富却胜于列国的君王。从此,齐国又富强起来,一直持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期。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谚语说:“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市井。”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5:50
http://www.5ilog.com/cgi-bin/mz/book/mulu.asp?book=shiji&d1=1
史记 司马迁 全文检索
注解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 第一
索隐列传者,谓□列入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蓺。诗书虽缺,①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②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闲,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
,③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④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⑤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
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⑥太史公曰:余登箕山,⑦其上盖有许由頉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⑧义至高,
⑨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⑩
注①索隐按:孔子系家称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删三百五篇为诗,今亡五篇。
又书纬称孔子求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秦穆公,凡三千三百三十篇,乃删以一百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今百篇之内见亡四十二篇,是诗
书又有缺亡者也。
注②索隐按:尚书有尧典、舜典、大禹谟,备言虞夏禅让之事,故云“虞夏之文可知也”。
注③正义舜禹皆典职事二十余年,然后践帝位。
注④索隐言天下者是王者之重器,故庄子云“天下大器”是也。则大器亦重器也。
注⑤正义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尧闻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
于颍水滨。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
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许由殁,葬此山,亦名许由山。”
在洛州阳城县南十三里。
注⑥索隐按:“说者”谓诸子杂记也。然尧让于许由,及夏时有卞随、务光等,殷汤让之天下,并不受而逃,事具庄周让王篇。正义经史唯称
伯夷、叔齐,不及许由、卞随、务光者,不少概见,何以哉?故言“何以称焉”,为不称说之也。
注⑦索隐盖杨恽、东方朔见其文称“余”,而加“太史公曰”也。
注⑧索隐谓太史公闻庄周所说许由、务光等。
注⑨索隐谓尧让天下于许由,由遂逃箕山,洗耳于颍水;卞随自投于桐水;
务光负石自沈于卢水:是义至高。
注⑩索隐按:概是梗概,谓略也。盖以由、光义至高,而诗书之文辞遂不少梗概载见,何以如此哉?是太史公疑说者之言或非实也。正义概,
古代反。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①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③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
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④采薇而食之。⑤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⑥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⑦神农、虞
、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⑧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⑨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⑩
注①索隐谓悲其兄弟相让,又义不食周粟而饿死。睹音鷪。轶音逸。谓见逸诗之文,即下采薇之诗是也。不编入三百篇,故云逸诗也。可异焉
者,按论语云“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今其诗云“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是怨词也,故云可异焉。
注②索隐按:“其传”盖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也。其传云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相传至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
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解者云夷,齐,谥也;伯,仲,又其长少之字。按:地理志孤竹城在辽西令支县。应劭云伯夷之国也。其君姓墨胎
氏。正义本前注“丙寅”作“殷汤正月三日丙寅”。括地志云:“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
注③索隐刘氏云:“盍者,疑辞。盖谓其年老归就西伯也。”
注④集解马融曰:“首阳山在河东蒲阪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正义曹大家注幽通赋云:“夷齐饿于首阳山,在陇西首。”又戴延之西征记云
:“洛阳东北首阳山有夷齐祠。”今在偃师县西北。又孟子云:“夷、齐避纣,居北海之滨。”
首阳山,说文云首阳山在辽西。史传及诸书,夷、齐饿于首阳凡五所,各有案据,先后不详。庄子云:“伯夷、叔齐西至岐阳,见周武王伐殷
,曰:‘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絜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
之山,遂饥饿而死。”又下诗“登彼西山”,是今清源县首阳山,在岐阳西北,明即夷、齐饿死处也。
注⑤索隐薇,蕨也。尔雅云:“蕨,□也。”正义陆玑毛诗草木疏云:“薇,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
生食也。”
注⑥索隐按:西山即首阳山也。
注⑦索隐谓以武王之暴臣易殷纣之暴主,而不自知其非矣。
注⑧索隐言羲、农、虞、夏敦朴禅让之道,超忽久矣,终没矣。今逢此君臣争夺,故我安适归矣。
注⑨索隐于嗟,嗟叹之辞也。徂者,往也,死也。言己今日饿死,亦是运命衰薄,不遇大道之时,至幽忧而饿死。
注⑩索隐太史公言己观此诗之情,夷、齐之行似是有所怨邪?又疑其云非是怨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①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
空,糟嗳不厌,②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③肝人之肉,④暴戾恣睢,⑤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⑥是
遵何德哉?⑦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⑧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⑨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⑩时然后出言,⑾行不由径,⑿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
者,不可胜数也。⒀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⒁
注①索隐又□论云若夷、齐之行如此,可谓善人者邪,又非善人者邪,亦疑也。
注②索隐厌者,饫也,不厌谓不饱也。糟嗳,贫者之所餐也,故曰“糟嗳之妻”是也。然颜生箪食瓢饮,亦未见“糟嗳”之文也。
注③索隐“跖”及注作“跖”,并音之石反。按:盗跖,柳下惠之弟,亦见庄子,为篇名。正义按:跖者,黄帝时大盗之名。以柳下惠弟为天
下大盗,故世放古,号之盗跖。
注④索隐刘氏云“谓取人肉为生肝”,非也。按:庄子云“跖方休卒太山之阳,脍人肝而哺之”。
注⑤索隐暴戾谓凶暴而恶戾也。邹诞生恣音资,睢音千余反。刘氏恣音如字,睢音休季反。恣睢谓恣行为睢恶之貌也。正义睢,仰白目,怒貌
也。言盗跖凶暴,恶戾,恣性,怒白目也。
注⑥集解皇览曰:“盗跖頉在河东大阳,临河曲,直弘农华阴县潼乡。”按:
盗跖即柳下惠弟也。索隐直音如字。直者,当也。或音值,非也。潼音同。按:
潼,水名,因为乡,今之潼津关是,亦为县也。正义括地志云:“盗跖頉在陕州河北县西二十里。河北县本汉大阳县也。又今齐州平陵县有盗
跖頉,未详也。”
注⑦索隐言盗跖无道,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其人遵行何德而致此哉?
注⑧索隐按:较,明也。言伯夷有德而饿死,盗跖暴戾而寿终,是贤不遇而恶道长,尤大着明之证也。
注⑨索隐谓若鲁桓、楚灵、晋献、齐襄之比皆是。
注⑩索隐谓不仕暗君,不饮盗泉,裹足高山之顶,窜迹沧海之滨是也。正义谓北郭骆、鲍焦等是也。
注⑾索隐按:论语“夫子时然后言”。
注⑿索隐按:论语澹台灭明之行也。
注⒀索隐谓人臣之节,非公正之事不感激发愤。或出忠言,或致身命,而卒遇祸灾者,不可胜数。谓龙逢、比干、屈平、伍胥之属是也。
注⒁索隐太史公惑于不轨而逸乐,公正而遇灾害,为天道之非而又是邪?
深惑之也。盖天道玄远,聪听暂遗,或穷通数会,不由行事,所以行善未必福,行恶未必祸,故先达皆犹昧之也。正义傥音他荡反。傥,未定
之词也。为天道不敢旳言是非,故云傥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①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②如不可求,从吾所好”。③“岁寒,然后知松柏
之后凋”。④举世混浊,清士乃见。⑤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⑥
注①正义太史公引孔子之言证前事也。言天道人道不同,一任其运遇,亦各从其志意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富贵不可求而得之,当修德以得之。若于道可求而得之者,虽执鞭贱职,我亦为之。”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所好者古人之道。”
注④集解何晏曰:“大寒之岁,觽木皆死,然后松柏少凋伤;平岁觽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然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
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注⑤索隐老子曰:“国家昏乱,始有忠臣”,是举代混浊,则士之清絜者乃彰见,故上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先为此言张本也。正义
言天下泯乱,清絜之士不挠,不苟合于盗跖也。
注⑥索隐按:谓伯夷让德之重若彼,而采薇饿死之轻若此。又一解云,操行不轨,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发愤而遇祸灾,是其轻若此也
。正义重谓盗跖等也。轻谓夷、齐、由、光等也。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①贾子曰:②“贪夫徇财,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④觽庶冯生。”⑤“同明相照,⑥同类相求。”⑦“云从龙
,风从虎,⑧圣人作而万物鷪。”⑨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⑩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⑿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⒀非附青云之士,恶能
施于后世哉?
注①索隐自此已下,虽论伯夷得夫子而名彰,颜回附骥尾而行着,盖亦欲微见己之着撰不已,亦是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故引贾子“贪夫徇财,
烈士徇名”是也。又引“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者,言物各以类相求。
故太史公言己亦是操行廉直而不用于代,卒陷非罪,与伯夷相类,故寄此而*也。正义君子疾没世后惧名堙灭而不称,若夷、齐、颜回絜行
立名,后代称述,亦太史公欲渐见己立名著述之美也。
注②索隐贾子,贾谊也。谊作鵩鸟赋云然,故太史公引之而称“贾子”也。
注③正义徇,才迅反。徇,求也。瓒云:“以身从物曰徇。”
注④索隐言贪权势以矜夸者,至死不休,故云“死权”也。
注⑤索隐冯者,恃也,音墚。言觽庶之情,盖恃矜其生也。邹诞本作“每生”。
每者,冒也,即贪冒之义。正义太史公引贾子譬作史记,若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觽庶冯生,乃成其史记。
注⑥索隐已下并易系辞文也。
注⑦正义天欲雨而柱础润,谓同德者相应。
注⑧集解王肃曰:“龙举而景云属,虎啸而谷风兴。”张璠曰:“犹言龙从云,虎从风也。”
注⑨集解马融曰:“作,起也。”索隐按:又引此句者,谓圣人起而居位,则万物之情皆得鷪见,故己今日又得著书言世情之轻重也。正义此
有识也。圣人有养生之德,万物有长育之情,故相感应也。此以上至“同明相照”是周易干象辞也。太史公引此等相感者,欲见述作之意,令
万物有睹也。孔子殁后五百岁而己当之,故作史记,使万物见鷪之也。太史公序传云:“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
于今五百岁,有能绍名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作述六经云:“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
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
,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按:述作而万物睹
见。
注⑩正义伯夷、叔齐虽有贤行,得夫子称扬而名益彰着。万物虽有生养之性,得太史公作述而世事益睹见。
注⑾索隐按: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也。
注⑿正义趣音趋。舍音舍。趣,向也。舍,废也。言隐处之士,时有附骥尾而名晓达;若堙灭不称数者,亦可悲痛。
注⒀正义砥音旨。砺行修德在乡闾者,若不托贵大之士,何得封侯爵赏而名留后代也?
【索隐述赞】天道平分,与善徒云。贤而饿死,盗且聚髃。吉凶倚伏,报施纠纷。子罕言命,得自前闻。嗟彼素士,不附青云!
参考资料:www.goole.co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5:50
货殖列传序
作者:司马迁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发人民如期集会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夫山西饶材、竹、谷、谷、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着食物的源泉。源泉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泉窄小,就会贫穷下去。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的形成,没有入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是聪明的人能使财富有余,愚蠢的人只能使财物不足。所以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绩,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这样,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象钱串一般,络绎不绝,又如车辐一般,向这里集中。所以,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海滨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此后,齐国中经衰落,管仲又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调整物价的九个官府,而齐桓公因此能够称霸天下,多次以霸主的雄姿盟会诸侯,匡正了整个天下的*,而管仲自己也修筑了三归台,他的地位在陪臣之列,财富却胜于列国的君王。从此,齐国又富强起来,一直持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期。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谚语说:“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市井。”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5:50
http://www.5ilog.com/cgi-bin/mz/book/mulu.asp?book=shiji&d1=1
史记 司马迁 全文检索
注解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 第一
索隐列传者,谓□列入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蓺。诗书虽缺,①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②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闲,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
,③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④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⑤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
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⑥太史公曰:余登箕山,⑦其上盖有许由頉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⑧义至高,
⑨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⑩
注①索隐按:孔子系家称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删三百五篇为诗,今亡五篇。
又书纬称孔子求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秦穆公,凡三千三百三十篇,乃删以一百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今百篇之内见亡四十二篇,是诗
书又有缺亡者也。
注②索隐按:尚书有尧典、舜典、大禹谟,备言虞夏禅让之事,故云“虞夏之文可知也”。
注③正义舜禹皆典职事二十余年,然后践帝位。
注④索隐言天下者是王者之重器,故庄子云“天下大器”是也。则大器亦重器也。
注⑤正义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尧闻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
于颍水滨。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
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许由殁,葬此山,亦名许由山。”
在洛州阳城县南十三里。
注⑥索隐按:“说者”谓诸子杂记也。然尧让于许由,及夏时有卞随、务光等,殷汤让之天下,并不受而逃,事具庄周让王篇。正义经史唯称
伯夷、叔齐,不及许由、卞随、务光者,不少概见,何以哉?故言“何以称焉”,为不称说之也。
注⑦索隐盖杨恽、东方朔见其文称“余”,而加“太史公曰”也。
注⑧索隐谓太史公闻庄周所说许由、务光等。
注⑨索隐谓尧让天下于许由,由遂逃箕山,洗耳于颍水;卞随自投于桐水;
务光负石自沈于卢水:是义至高。
注⑩索隐按:概是梗概,谓略也。盖以由、光义至高,而诗书之文辞遂不少梗概载见,何以如此哉?是太史公疑说者之言或非实也。正义概,
古代反。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①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③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
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④采薇而食之。⑤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⑥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⑦神农、虞
、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⑧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⑨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⑩
注①索隐谓悲其兄弟相让,又义不食周粟而饿死。睹音鷪。轶音逸。谓见逸诗之文,即下采薇之诗是也。不编入三百篇,故云逸诗也。可异焉
者,按论语云“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今其诗云“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是怨词也,故云可异焉。
注②索隐按:“其传”盖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也。其传云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相传至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
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解者云夷,齐,谥也;伯,仲,又其长少之字。按:地理志孤竹城在辽西令支县。应劭云伯夷之国也。其君姓墨胎
氏。正义本前注“丙寅”作“殷汤正月三日丙寅”。括地志云:“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
注③索隐刘氏云:“盍者,疑辞。盖谓其年老归就西伯也。”
注④集解马融曰:“首阳山在河东蒲阪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正义曹大家注幽通赋云:“夷齐饿于首阳山,在陇西首。”又戴延之西征记云
:“洛阳东北首阳山有夷齐祠。”今在偃师县西北。又孟子云:“夷、齐避纣,居北海之滨。”
首阳山,说文云首阳山在辽西。史传及诸书,夷、齐饿于首阳凡五所,各有案据,先后不详。庄子云:“伯夷、叔齐西至岐阳,见周武王伐殷
,曰:‘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絜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
之山,遂饥饿而死。”又下诗“登彼西山”,是今清源县首阳山,在岐阳西北,明即夷、齐饿死处也。
注⑤索隐薇,蕨也。尔雅云:“蕨,□也。”正义陆玑毛诗草木疏云:“薇,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
生食也。”
注⑥索隐按:西山即首阳山也。
注⑦索隐谓以武王之暴臣易殷纣之暴主,而不自知其非矣。
注⑧索隐言羲、农、虞、夏敦朴禅让之道,超忽久矣,终没矣。今逢此君臣争夺,故我安适归矣。
注⑨索隐于嗟,嗟叹之辞也。徂者,往也,死也。言己今日饿死,亦是运命衰薄,不遇大道之时,至幽忧而饿死。
注⑩索隐太史公言己观此诗之情,夷、齐之行似是有所怨邪?又疑其云非是怨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①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
空,糟嗳不厌,②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③肝人之肉,④暴戾恣睢,⑤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⑥是
遵何德哉?⑦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⑧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⑨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⑩时然后出言,⑾行不由径,⑿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
者,不可胜数也。⒀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⒁
注①索隐又□论云若夷、齐之行如此,可谓善人者邪,又非善人者邪,亦疑也。
注②索隐厌者,饫也,不厌谓不饱也。糟嗳,贫者之所餐也,故曰“糟嗳之妻”是也。然颜生箪食瓢饮,亦未见“糟嗳”之文也。
注③索隐“跖”及注作“跖”,并音之石反。按:盗跖,柳下惠之弟,亦见庄子,为篇名。正义按:跖者,黄帝时大盗之名。以柳下惠弟为天
下大盗,故世放古,号之盗跖。
注④索隐刘氏云“谓取人肉为生肝”,非也。按:庄子云“跖方休卒太山之阳,脍人肝而哺之”。
注⑤索隐暴戾谓凶暴而恶戾也。邹诞生恣音资,睢音千余反。刘氏恣音如字,睢音休季反。恣睢谓恣行为睢恶之貌也。正义睢,仰白目,怒貌
也。言盗跖凶暴,恶戾,恣性,怒白目也。
注⑥集解皇览曰:“盗跖頉在河东大阳,临河曲,直弘农华阴县潼乡。”按:
盗跖即柳下惠弟也。索隐直音如字。直者,当也。或音值,非也。潼音同。按:
潼,水名,因为乡,今之潼津关是,亦为县也。正义括地志云:“盗跖頉在陕州河北县西二十里。河北县本汉大阳县也。又今齐州平陵县有盗
跖頉,未详也。”
注⑦索隐言盗跖无道,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其人遵行何德而致此哉?
注⑧索隐按:较,明也。言伯夷有德而饿死,盗跖暴戾而寿终,是贤不遇而恶道长,尤大着明之证也。
注⑨索隐谓若鲁桓、楚灵、晋献、齐襄之比皆是。
注⑩索隐谓不仕暗君,不饮盗泉,裹足高山之顶,窜迹沧海之滨是也。正义谓北郭骆、鲍焦等是也。
注⑾索隐按:论语“夫子时然后言”。
注⑿索隐按:论语澹台灭明之行也。
注⒀索隐谓人臣之节,非公正之事不感激发愤。或出忠言,或致身命,而卒遇祸灾者,不可胜数。谓龙逢、比干、屈平、伍胥之属是也。
注⒁索隐太史公惑于不轨而逸乐,公正而遇灾害,为天道之非而又是邪?
深惑之也。盖天道玄远,聪听暂遗,或穷通数会,不由行事,所以行善未必福,行恶未必祸,故先达皆犹昧之也。正义傥音他荡反。傥,未定
之词也。为天道不敢旳言是非,故云傥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①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②如不可求,从吾所好”。③“岁寒,然后知松柏
之后凋”。④举世混浊,清士乃见。⑤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⑥
注①正义太史公引孔子之言证前事也。言天道人道不同,一任其运遇,亦各从其志意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富贵不可求而得之,当修德以得之。若于道可求而得之者,虽执鞭贱职,我亦为之。”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所好者古人之道。”
注④集解何晏曰:“大寒之岁,觽木皆死,然后松柏少凋伤;平岁觽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然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
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注⑤索隐老子曰:“国家昏乱,始有忠臣”,是举代混浊,则士之清絜者乃彰见,故上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先为此言张本也。正义
言天下泯乱,清絜之士不挠,不苟合于盗跖也。
注⑥索隐按:谓伯夷让德之重若彼,而采薇饿死之轻若此。又一解云,操行不轨,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发愤而遇祸灾,是其轻若此也
。正义重谓盗跖等也。轻谓夷、齐、由、光等也。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①贾子曰:②“贪夫徇财,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④觽庶冯生。”⑤“同明相照,⑥同类相求。”⑦“云从龙
,风从虎,⑧圣人作而万物鷪。”⑨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⑩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⑿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⒀非附青云之士,恶能
施于后世哉?
注①索隐自此已下,虽论伯夷得夫子而名彰,颜回附骥尾而行着,盖亦欲微见己之着撰不已,亦是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故引贾子“贪夫徇财,
烈士徇名”是也。又引“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者,言物各以类相求。
故太史公言己亦是操行廉直而不用于代,卒陷非罪,与伯夷相类,故寄此而*也。正义君子疾没世后惧名堙灭而不称,若夷、齐、颜回絜行
立名,后代称述,亦太史公欲渐见己立名著述之美也。
注②索隐贾子,贾谊也。谊作鵩鸟赋云然,故太史公引之而称“贾子”也。
注③正义徇,才迅反。徇,求也。瓒云:“以身从物曰徇。”
注④索隐言贪权势以矜夸者,至死不休,故云“死权”也。
注⑤索隐冯者,恃也,音墚。言觽庶之情,盖恃矜其生也。邹诞本作“每生”。
每者,冒也,即贪冒之义。正义太史公引贾子譬作史记,若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觽庶冯生,乃成其史记。
注⑥索隐已下并易系辞文也。
注⑦正义天欲雨而柱础润,谓同德者相应。
注⑧集解王肃曰:“龙举而景云属,虎啸而谷风兴。”张璠曰:“犹言龙从云,虎从风也。”
注⑨集解马融曰:“作,起也。”索隐按:又引此句者,谓圣人起而居位,则万物之情皆得鷪见,故己今日又得著书言世情之轻重也。正义此
有识也。圣人有养生之德,万物有长育之情,故相感应也。此以上至“同明相照”是周易干象辞也。太史公引此等相感者,欲见述作之意,令
万物有睹也。孔子殁后五百岁而己当之,故作史记,使万物见鷪之也。太史公序传云:“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
于今五百岁,有能绍名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作述六经云:“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
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
,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按:述作而万物睹
见。
注⑩正义伯夷、叔齐虽有贤行,得夫子称扬而名益彰着。万物虽有生养之性,得太史公作述而世事益睹见。
注⑾索隐按: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也。
注⑿正义趣音趋。舍音舍。趣,向也。舍,废也。言隐处之士,时有附骥尾而名晓达;若堙灭不称数者,亦可悲痛。
注⒀正义砥音旨。砺行修德在乡闾者,若不托贵大之士,何得封侯爵赏而名留后代也?
【索隐述赞】天道平分,与善徒云。贤而饿死,盗且聚髃。吉凶倚伏,报施纠纷。子罕言命,得自前闻。嗟彼素士,不附青云!
参考资料:www.goo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