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医生该怎样询问病人病情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1:09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1 05:02
问诊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只有有效的掌握询问技巧,才能有良好的医患沟通和治疗。这里有5个简单的原则。
1、简洁。
避免过多使用医学术语。尽量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让患者容易理解,简单清楚。
2、具体。
“今天怎么样?”
“今天血压怎样?吃药了吗?”
上面两个都是询问,但是第二个问题更具体了,对不对?
3、有序。
避免重复询问,中医可以用“十问歌”来问诊。否则,重复询问会导致患者的反感。
4、确认。
问清楚病史,治疗,以及治疗效果等信息。这样有利于理顺思路,不会遗漏病史。
5、友善。
医生友善了,患者才愿意敞开心扉。医生要注意表情,声音,语气等。随时准备好打破沉默,让气氛融洽,患者合作。医生在语言中不能流露出慌乱,否则患者心里更没底了。尊重患者的隐私;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医生立场要中立,不能个人化。
具体操作:
1、可以先让患者主动,自由表达,让患者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阐述。这是医生需要抓住的主要信息,可以通过患者提供的信息抓住问题关键。如“你最近哪里不舒服?”“什么原因导致的?”
2、从医生角度出发提问,让患者回答“是\不是”。这样可以缩小范围,明确问题。比如“饥饿时有没有胃痛?”。这样可以把偏离话题的患者拉回来。不过,要注意分寸,很多患者有强烈的表达*,这时候就要少用了。
3、针对患者叙述不清楚的内容,集中主题进行询问。比如患者说疼痛,那就要问“疼痛部位,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但是,这个过程中避免反复询问,以免患者反感。可以提供一些选择性询问,比如“饥饿时是痛,还是不痛?”。
4、可以问一些中立性的问题,打破尴尬。比如“我能为你服务吗?”“你叫什么名字?”。对于一些跨文化背景的询问,这就更需要技巧了。文化不同,习俗不同,信仰不同等,更要注意细节。比如患者有高脂血症,佛教徒就不能问饮食习惯中有关肉类的问题。西方社会中,个人隐私看的很高,公共场合更不能询问症状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1 05:02
在问病的时候,医者务必要以人学、仁心、德术为脑后针,时时自省,大发仁孝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愿,视患者为亲人,用科学的态度,高度负责的精神,在不碍于人情、不碍于病情的情况下问清病情,不能草草了事。
在问病之时要善于抓住患者的主诉,了解到患者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围绕主诉,有目的地全面了解病情,按辨证的原则和次序询问与主诉有关的各方面表现,抓住主干之后,接着就要寻找枝叶,步步为营,以便了解得更为全面。
问患者的时候,不宜使用患者不易理解的医学术语,要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使患者听懂为目的。
避免主观、片面,防止暗示患者,企图使患者的回答符合自己的诊断,一般在问诊时,尽量不用“……是不是……”这样的句式,以免让患者处于被动状态。
要善于分析,去伪存真。要综合分析,找到最能反映患者最真实病情的要素,以便于对症求因下药。
对每一位求诊者的问诊既要细心,又要果断、迅速,力求很快明确诊断,给予最佳、最新的治疗方案。
对于急救患者的问诊尽量从简,找最主要、最典型的问题询问,以便于立刻对患者采取急救措施。就像伤科中的危急患者需要“先抢后救”一样,因为危急患者要先救命,后治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1 05:03
现病史是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情况,以及治疗的经过。现病史应从发病情况、发病过程、治疗经过等3个方面进行询问。
1.发病情况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对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有重要作用。所谓发病情况主要包括发病时间的新久、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做何处理等。
举例,一般凡起病急、时间短者,多为外感病,多属实证;凡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为内伤病,多属虚证,或属虚实夹杂证。如因情志不舒而致胁肋胀痛,急躁易怒者,多属肝气郁结;如因暴饮暴食而致胃脘胀满疼痛者,多属胃有积滞等。
2.病变过程
医生了解患者的病变过程,一般可按疾病发病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询问。如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有何变化,何时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对了解疾病邪正斗争情况,以及病情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诊治经过
有些患者,尤其是患病较久者,在就诊前已经其他医院诊断和治疗过一次或数次。所以,对初诊者,很有必要询问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作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了解既往诊断和治疗的情况,可作为当前诊断与治疗的参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1 05:03
1.环境要安静适宜
问诊应在较安静适宜的环境中进行,以免受到干扰。尤其对某些病情不便当众表述者,应单独询问,以便使其能够无拘束地叙述病情。《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就是直接向病员本人询问病情。若因病重意识不清等原因而不能自述者,可向知情人或陪诊者询问。但当病人能陈述时,应及时加以核实或补充,以便资料准确、可靠。
2.态度要严肃和蔼
医生对病人疾苦要关心体贴,视病人如亲人。在问诊时,切忌审讯式的询问。对病人的态度,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和蔼可亲,细心询问,耐心听取病人的陈述,使病人感到温暖亲切,愿意主动陈述病情。如《医门法律·问病论》所说:“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庶可详求本末,而治无误也。”如遇病情较重,或较难治愈的病人,要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切忌有悲观、惊讶的语言或表情,以免给病人带来不良的刺激,增加其思想负担,而使病情加重。
3.不用医学术语询问
医生询问病情,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询问,以便使病人听懂,能够准确地叙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