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欲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7:4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22:09
第二十七章《原欲和臆欲》
没有一种力量能与原欲之力量相比拟。原欲之力量来自于宇宙本能之所为,顺原欲之力量运动谓前进,逆原欲之力量运动谓反动。“自然”即顺原欲之力量运动,“反自然”即阻抗原欲之力量运动。无论你腹中有多少权威的理论,无论你手持多少经典的教条,只要悖逆了自然的原则,任何伦理的或利益的说教都是谬误的,自欺欺人的,甚至可能是卑鄙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能体的诞生本就是宇宙本能(宇宙性质之能力)之所为,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认知,任何一种变迁和演化都是宇宙之本能在个性化中原欲的能动所成就的。一旦宇宙的本能由个性化能体表现出来,从我们人类的观察角度就将之视作该能体的特性。因此,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能体在生命演化的进程中是否能聚合,并以何种方式(集合,化合,结合)聚合,都是由参与活动的能体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由此,我们看到了质子、中子、电子,并由这三种能体所组成的原子。如果我们对生命有了本质的理解,那么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在质子、中子、电子结合形成原子的过程中,三者都是以自身特性为前提的。在进一步以各元素化学性质为前提聚合生成分子的过程中,这一自身特性的表现就被我们观察得更为清楚。因此,在我们观察能体聚合的理念中,与其说参与聚合的能体是一种被动行为,还不如说这是能体本身特性所决定的主动需求行为。这一主动需求行为,既然是由能体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那么,无论该能体是否具有意识,行为本身所反映的主动需求性就是该能体的*,而在无意识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就是能体的原欲。可见,原欲是由能体的性质所决定的,是由宇宙意志所决定的,它是自然的,是积极的。本质上,原欲是必须受到尊重的。
这里有必要将生命整体的原欲和个性能体的原欲之区别加以说明:生命的原欲是指宇宙本能行为下的整体势向,是一种升华的势向;而个性能体的原欲是指适合这一个体特性的势向。就宇宙本能行为下的原欲是没有好恶之分的,它是一种整体的聚合运动,是一种融融势向,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升华之势(以后我们将之称为源欲),个体(基质)在源欲的作用下所反映出的彼此倾合性,就是我们人类认知的万有引力。也就是说,万有引力并不是我们之前简单认知上物与物之间的神秘引力,本质上,它是生命源欲通过基质表现出来的彼此之间的倾合力。因此,任何个性能体,它的生命源欲都是没有好恶而彼此倾和的。而个性能体的原欲,以它自身特性所形成的好恶,只在它与之聚合的具体对象中反映出来。反应愈剧烈,彼此的个性特点愈是能产生共振效应;反应愈平和,甚至在通常情况下彼此不起反应的,个性特点的共振效应就愈差。这在生命的个体行为表现中,共振效应的强与弱,就是引发情感强弱的因素。(这种因素所激发的微观世界运动与能体本身的需求是吻合的,那么,所引起的情感就是兴奋;若与本身的需求是互补的,所引起的情感就是舒适。反之,则是厌烦与痛苦。)这种因素的利与弊,也就是该能体特性下的快乐原则。而在这种快乐原则下所生成的快乐需求,使能体之间产生一种巨大的亲和力。我们由此而知道,这一快乐原则前提下的快乐需求,就是该能体的原欲。
原欲是能体的无意识需求,原欲的取向性客观上是由该能体的特性所决定的,而能体的特性是由生命源欲在平衡原则(自然法则)下不断满足所建构起来的。因此,原欲在本质上只是生命源欲的变相需求,客观上受着生命源欲的制约和左右。
在自然法则权威力量的制约下,能体与能体之间以快乐原则为前提进行着可能的集合、化合和结合。集合是化合的前提,化合是结合的前提,因此,集合是一切演化的首要方式。放弃集合的努力,能体与能体之间以游离形式相处,那么,任何生命的演化也不可能进行。这在根本上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生命的前进必须是在能体与能体之间集合的方式下才有可能实现。令人欣慰的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这一首要条件完全是由宇宙本能(万有引力)来完成的。基质在宇宙意志的作用下永远进行着倾合的努力,使得生命的演化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导致了必然。
化合过程其实是生命演化中能体转换的过程。在我们没有完全理解生命的实质时,这一过程我们将之视作一种能量转换。但我们现在理解:这一过程不仅是一种能量转换,它更实质的是能体的转换。也就是说,能量的转换实质上是一种特性(能力的表现形式)的转换。能体在转换过程中不断地尝试着组合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是在完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但仍然是本着快乐原则在感应的氛围中行进。由于这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完全是按着自身的特性本能地去努力,因此它带着极大的盲目性,而这一盲目性常常给进化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从而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即快乐原则下的随心所欲不仅不能使生命演化得到充分地健康发展,且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快乐原则下的随心所欲悖逆了进化的演绎规则,从而因自然法则的制约而造成退化,甚至毁灭(还原)。因此,人类必须明白,悖逆自然的随心所欲是不可取的,盲目的自我膨胀是愚蠢的。
从以上对化合过程特性转换的分析中,我们得到这样一条信息:即人体机理的演化中,能量(也可看作是能体)的补充是人体机理(包括肌理)新陈代谢的客观需求。也就是说,食欲(呼吸等忽略)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反映出来的需求,它是一种人体的原欲。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我们同时能理解:大自然客观形成的食物链本身就是更高智慧被塑就的演化环节。我们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来看塔身的每一块基石,总认为这些基石是因为顶端智慧的需要而被铺设出来的,实际上顶端的智慧恰恰是这些基石堆积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些基石的堆积,塔尖的智慧根本就不可能出现,更谈不上主体上的需要了。由此我们还能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地球生物根本就是地球本身的分子结构和具备的化学元素所决定的。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因没有发现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客观的必然联系(事实上我们现在的科技完全能解释这一客观规律),或者有机物与活质之间的形成原理,而天马行空地想象外天体给我们带来了生物的源体,那么,这些科学家首先就必须解释这些外天体上的生物源体是怎么产生的。犹如我们人类无法与上帝沟通而假想出各类拟人化的神一样,人类也同样不能通过这种假想中的神来解释现实。
人体中的第二种原欲就是*。之所以说*是一种原欲,是因为*也是人体机理中的无意识需求。在我们对生态能体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生态能体具有复制功能。这种复制功能一旦健全,在人体的机理中就反映出“性”的需求。这种需求本质上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部分只是人类文化形成的对象和行为的选择。我们知道,即使是无意识的生物能体,它们同样有“性”的需求。因此,我们毫不怀疑“*”也是人的一种原欲。
(人类对性这一词的理解是有其特定含义的。通常我们所说的“性”,就是单一的指生物体繁殖中本体客观表现出冲动的那些生理内素,所以“*”在此的定义也仅仅是指生物体繁殖能力中客观的内驱力——力比多的作用。)
其实,以上这两种原欲,即使不加详细的分析,我相信,当我提出它们是人的原欲时,大多数人是接受的。这是因为这两种原欲在表现上是直接的和具体的。尽管*本身是抽象的,但由于它们直接和具体的表现形式以及所涉及的物质对象却被人类所认可。问题并非是以上这两种原欲是否能让我们接受,而是另一种原欲早被人类意识到,却因它表现上不够直接和具体,反被人类误读。也正因为这一误读,才使得人类长期以来生活在茫然之中。然而,当我们认知了物质与精神在本质上都是宇宙性质的表现时,我们突破一种境界再去观察这种表现,就会充分理解它的原欲性。我要说的人体第三种原欲,就是“情感”!(为避免词面的误解,我将这种原欲定名为“情感”而不是“情欲”,是因为“情欲”这一词在辞典中作“*”同解)。
结合是一种互动原则下展示个性的集体行为,这种集体行为的逐渐形成,从规模和能力而言,它正是趋向宇宙整体性的一种发展形式。从进化的过程来看,这种形式不能不说是宇宙意志必然造就的生命模式,因为只有这样的生命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宇宙性质最神性的内容。就目前而言,我们无法去肯定将来那些高于生态模式的生命模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互动结构。在此,笔者不做任何推测性的假设,但人类仍然可以揣测或想象那样的形式而有目的地去努力。
然而,生态模式是由社会结构演化而来。在这一演化过程中被沟通的不仅仅是同一特性下的力量集合,更是不同特性下的能力综合。能力的综合,使得整体相对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变通性,这就客观上造就了整体下的个体单位为抗衡环境和发展需要所形成的相互依赖。在无意识状态下,这种相互依赖的需求就形成了生态能体的一种原欲,在人类的潜意识中表现为“情感”。由于个体被旁者接纳共存于集体之中,是由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自身特性的展现就成了必须。这种必须,同样成为相互依赖中个体需求旁者认可的一种本能。可见,在情感的内容中包含了自身的展现和对旁者的依赖。由此,我们也更明确了,为什么在我们的情感抒发中不仅有对旁者的一种依赖,同样还有一种展现自己的*。
至此,我们已在人体的机理中找到了三种原欲,而这三种原欲,客观上都必须依赖社会或大自然。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依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情感,它更宽泛的是整个生态的情感。(情感的社会性和生态性以及自然原理,我将在《情与情感》一章中再详细阐述)。必须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在这三种原欲中,前两者是肌理的反应,是物质*;而后者是心理的反应,是精神*。因此,后者是来自于生命源欲的直接表现,是宇宙意志在人体中形成的真正取向。
但就此我又不得不强调*的复杂性。仅从肌理的反应上来分析,*是一种物质*,但从*的表现过程中去观察,*满足过程中客观上自身的表现及对旁者的依赖,派生了情感的内容。在这样的观察中,我们得到全面的信息,那就是*的需求是一种物质*,而*的表现过程却赋予了人类情感的内涵。如果我们将*这两个字拆开来分析,也许读者更容易理解。我们来看,“性”实际上是一种能体的能力,它不是物品,它本身就是抽象的,因此,它是精神内容。而“欲”在此处是有具体物质对象(合作者的性器官)的,因此,它是物质需求。我们将这两个字组成的辞所表现的涵义就精神和物质这相对关系上必须要理解的。严格地讲,“食欲”中的“食”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就人本身对食物的喜好同样也会滋生一种情感。但必须分清的是:社会结构中沟通彼此的那份情感,是指在本身展现下的相互依赖,其中“本身展现”是前提,失去了这一前提的情感是不完整的。或者说,就我们当前所讨论的原欲中性质上的物质*和精神*,不包括不完整情感的阐述。
我之所以在此强调*中所滋生的情感因素,目的是要读者理解,我们的先哲为什么会误解“*”是人之行为的源动力。不能否认,尽管荣格否定了弗洛伊德在此处的观点,但他仍然无法解释这一误解的原因。这至少可以说明,*满足所带来的快感、激动,错误地指导了人类几千年来人生目标的追求,而在这一目标的追求中客观衍生出的权力欲和占有欲。
人是一种意识能体,意识能体就必然会产生意识*,我们将无意识状态下人体本能的*称为原欲,我们同时将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意识*称为臆欲。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的是:一切*的源动力都来自宇宙意志(我们在研究“人”的时候,也可将它理解为生命意志,或生命源欲)。宇宙意志是由宇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一种本能的势,它的势向就是升华。生命意志也同样不会例外,就能体而言,生命意志所表现的直接内容就是“本我的存在性”(客观上是自身的展现——即原我的存在性展现)。但就人而言,(由于人的自我是原我在个性化中的代表)生命意志所表现的直接内容就是“自我的存在性”(在马斯洛的理论中就是存在价值)。因此,意识前提下自身的展现就成为人在自然中的生命源欲,也是人生存于世的真正内驱力。我要特别强调的是:自身的展现与生态中能体之间的相互依存之客观需求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而就人的感知而言,这一完整的精神体系就是人类的情感。也就是说,展现的意义在于得到承认,失去承认的展现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这在本存内容的相互必须中就早已得到了证实),而只有在这两者共存的情况下才是一个完整的情感内容。所以,情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必须是在完整的情况下才是健康的。同时,它也是人生真正的(生命)价值内容。客观地讲,人之臆欲一旦悖逆了这一价值内容,人的存在本身对生命的进化是无意义的,或者说是反动的。
臆欲本就建立在原欲之上且是为原欲服务的,失去了原欲的基础,臆欲根本是无意义的。因此,悖逆了原欲的臆欲,本质上都是不健康的*意念。在此宗旨下,健康的臆欲和不健康的臆欲也就一目了然了。比如:人肚子饿了就想进食,当然,我们知道这是因为我们人体需要补充能量了,这也就是原欲在臆欲中的表现(在马斯洛的理论中,这是一种匮乏性需求)。它反映到了人的意识中,使人产生进食的想法。这样的臆欲几乎已成了原欲的直接反射现象,我们也绝不会为这样的臆欲正确与否进行讨论,因为这是人体生态结构所必须。我们所要分析的是在人的食欲中产生的美食臆欲。而美食臆欲正是建立在文化理念上的意念,它是健康还是不健康的,就值得探讨一下。
美食欲的产生最早是来自生活条件的允许,由于物质条件好了,我们就有了对食物的选择机会。实际上,人的原欲中对食物的需求也是有选择的,因为人体中不同元素的补充,来自不同食物的客观成分。由于这种客观上的需求选择,人的意念中对食物就有了好恶之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就有了美食欲的臆欲。这样的美食欲,在客观上是健康的,因为它是为原欲服务的。而这样的美食欲,事实上并不受食物的品名和价格的影响,它只注重食物在原欲中客观的需求选择。一个人在生理健康的情况下,被人体渴望的食物,就食物本身特性所表现出的“味”(分子运动带给大脑职司部门的共振效应),客观上对人之需求是有快乐作用的。这种快乐带给人的意识,是一种美的享受,由此,人的臆欲中就有了对美食的渴望。应该说,美食是一种健康的臆欲。但在人类的文化中有许多原本健康的生态内容都被歪曲了,尤其当我们学会了狡辩以后,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被冠以美名就成了值得歌颂了,“美食”就是一例。
今天我们大谈特谈的有些“美食”(不是指烹制的技巧,而是指选择食物的对象),本质上已扭曲了原欲的需求,它更多地表现为尝试、炫耀和贪婪。其中,除了尝试(尝试有它的多重涵义,在此,不一一列举了)以外都属于不健康的*心理,因为它本质上已悖逆了原欲的需求。实际上,与其将这样的品味冠之于“美食”,倒不如称之为*心理下的“偏食”更为恰当。如果我们人类因自身的强大而视生态不顾地随心所欲,那么,不久的将来必将自食恶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22:09
主观的想要怎样怎样 含贬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22:10
你说的是癔症吗
?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22:10
臆欲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