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07 19:0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4 17:07
翻译:千古以来,臣子曲意迎合君王、而君王屡屡被蒙蔽的现象,在这关乎国家兴亡的关头,(邹忌)从闺房密语揭破他们,真是大快人心!
断句: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选自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古文观止》中的《评<邹忌讽秦王纳谏>》。
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
扩展资料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篇以小见大、寓意深邃、犀利明快、描写生动的政论性记叙散文,它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把它编进《古文观止》里,给塾学做教材。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成为古今语文教材,除了其启迪人意的深刻内容外,那精巧瑰丽的艺术构思也是重要的原因。其艺术特色表现在:
1、以小喻大
这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也是《战国策》的艺术风格。这种巧设辞令的说理方法,生动形象,说服力强。国君能否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作者却选了一个日常生活小故事来说明纳谏的重要。文章写得喻妙理切,委婉动听。
2、烘云托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徐公的美貌是通过和邹忌的对比中写出的。文章不具体描写徐公的漂亮的外形,却细致入微地描写邹忌的外貌,把邹忌描绘成一个身材适中,肤嫩貌艳的美男子。然后通过间接的描写,把徐公的形象描绘得鲜艳夺目。
这种烘云托月的写法,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各人可根据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具体美貌形象来捉摸。《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是写讽谏,徐公的美只是设喻,对徐公的美不需挥毫详描,这样,文章才写得恰到好处,简洁凝炼。
3、个性对话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虽然是说理文,但人物的对话写得活灵活现,个性鲜明。作者通过妻妾和宾客回答邹忌的提问,运用语意相同和句型不同的方法将个人的性格特征、内心神情描写得栩栩如生,使人拍案叫绝。
4、语气珠联
这也是此文的特点。如作者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语言畅达,一气贯注,宛如金钱串珠,环环紧扣。特别这里的顶真是脱口而出的,故显得简朴平易,自然流畅,毫无斧凿痕迹。
此外,文章还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些排比句式,气势贯畅,语如串珠,朗朗上口,耐人诵咏,均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5、文章剪裁巧妙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结构安排极为巧妙,当详处以十当一,当略处以一当十,是其特色之三。全文三百四十三个字,作者用了二百四十八个字来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王进谏这么两件大事,占了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算是写得详详细细。
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应及效果,与前相较,这一段是简略的。作者写齐威王的态度很简括,只用了一个字;接着却详详细细地写出了齐威王发布的命令的内容,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上赏、中赏、下赏”三等奖的评选标准,并且写出了“群臣进谏”、修明政治带来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的结果。
这一略一详,实在恰到好处。写了后者,前面齐威王说的那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可见这一详一略,实在是详得具体生动,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文观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邹忌讽齐王纳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4 17:09
断句3处是: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4 17:10
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