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2: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7:34
因为在乱世中人心思乱、烽火不断,安定的社会才可能实现。在孟子之“仁义”论,中孔子总结和发展了之前及同时代关于“仁”的零散论述,建立了体系完整的仁学思想。首先,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笃于亲,*兴于仁。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说,“仁”不仅要求爱亲,而且要泛爱众。“泛爱众”所涉及的实际上是个体成员与氏族整体关系,本质上是对整个氏族或宗族的爱。由此,“仁”获得了更高层次的道德规定,即个体对氏族以致整个华夏族利益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孔子以“爱人”释“仁”,体现为一种含有多层次的“爱”的道德要求。同时,孔子又提出“忠恕”作为实行“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里用以释“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恕”,“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忠”,《雍也》以“夫仁者,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释之。“忠”、“恕”相同而有别,从积极(忠)和消极(恕)两个方面展开了“爱人”的原则,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宽容。孟子继承了孔子贵“仁”这一思想,提出了以“仁义”为主体的仁、义、礼、智四德相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孟子对“仁”、“义”的界说,首先是指“亲亲”、“敬长”: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亲亲”,即“事亲”、“尊亲” “爱亲” ,主要是指子之孝父,也包括爱亲属中的其他成员,如兄之爱弟。“义”,首先是敬长,不仅体现为“从兄” ,还要求尊敬长者,更重要的是要求尊君。孟子关于“仁”的这一规定,具有鲜明的宗法特征,与孔子一脉相承,但已扩大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适应社会各阶层处理亲属关系的一个普遍的道德规范,是对孔子“仁”学的充实和发展。来源:魅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