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什么意思1082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10 07:5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5 06:24
【释义】
拥有忠实厚道的品德,家族才能经久不衰,就象诗和书能够在世间流传如此长久.。
【出处】
《三槐堂铭》苏轼 [宋]
【背景】
中国历来有重视家教、家训的传统。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常常以楹联或对联的形式出现于居家的门厅中,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
此联是从德、知两方面言说了人们应该操守的立身处世之道。“忠厚传家久”是指人在品德方面的修为,强调只有忠厚才能传家。“诗书继世长”强调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
扩展资料:
《三槐堂铭》赏析
文章主题在于歌颂王佑的品德和功业,分五段进行。
第一二两段,从天命的有常立论,肯定了善善恶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观点,为全文的理论基础。
第三四五层,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绵不绝,从而论证了观点,突出了主旨。
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显然带有惩创人心、引为鉴诫的良苦用心。文章叙议兼行,挥洒如意。文字简洁,自然流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5 06:24
意思是:忠厚传家久:具有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的家庭,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即将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出自苏轼 《三槐堂铭》。
原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译文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申包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拓展资料:
《三槐堂铭》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文章首先从天命的有常立论,肯定了善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观点;然后记叙了王祜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祜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叙事议理,委婉多姿而又清丽顺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5 06:24
句意如下:
忠厚传家久:将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世世代代传下去。或具有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的家庭,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
诗书继世长:认真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可以使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
忠厚:指忠诚,厚道。
传家:传给子孙或子孙世代相传。
诗书:泛指书籍。此处指把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当作重要事情的人家。
继世:继承先世。
拓展资料:
中国历来有重视家教、家训的传统。“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常常以楹联或对联的形式出现于居家的门厅中,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此联是从德、知两方面说人们应该操守的立身处世之道。“忠厚传家久”是指人在品德方面的修为,强调只有忠厚才能传家。“诗书继世长”强调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
中国文明是农耕文明,宗法制度是它的社会基本结构,其人民安土重迁。中华民族安守故土,勤奋劳作,宗族亲和,协调团结,谦和包容。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宗族家庭的繁衍、传承。广立宗庙、宗祠、祠堂、家庙等追尊祖先,奉承祖宗、昭示后人,祈求祖宗护佑血脉久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正是这种情感和愿望的表达。
如何做到家道久远?先人没有从神那里找褔佑,而反求诸己,认为必须立德、立言、立行,根源在于“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因此,把人的德行、品质作为根本。坚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总之,中国文化强调“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
忠厚是长久之道。“忠厚”从词的本义上讲是忠诚厚道,《后汉书·刘虞公孙赞传论》中的“刘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就是这个意思。
“忠”的本意是尽心竭力、严肃认真、忠实、赤诚。“诚”的本意是真实不欺。《中庸》中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意思是:诚是上天显示赋予的道理,努力做到诚是为人的原则。诚就是选择善道,而且牢牢把握。
并且说,只有天地是至诚的,能够显现出它至善的本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人只有效法天地,才能显现人善的本性(则能尽人之性)。“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至诚之道可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趋吉避凶,能够长久。
因此,忠诚之道是长久之道。忠诚二字虽然并用,但二者也有区别。“忠”主要讲外施、成物、成事。“诚”主要指内在的本心。只有至诚,才能尽忠。
“厚”的本意是指山陵很厚或上下距离很大、物体的厚度,也指厚道、宽厚、笃实。《论语·学而》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易·坤》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厚”字 与本联的“厚”字意义相近。
“忠厚传家久”有以下几层意义:
1、要做到忠厚,就要有任劳任怨,只讲耕耘,不图回报,无为而为的态度。要象大地一样,养育万物而无所图,显示其善的本性,有一种奉献的美德。
2、忠厚就要做到宽大、包容,有容人之心,容人之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生在世,自己会犯错,别人也会犯错。对犯错的人应该包容,不能过河拆桥,更不要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人能做到容人莫容己,就可谓宽厚了。只有厚道才能得人心,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立身处世长久。
3、忍辱负重能吃亏,是忠厚的另一种表现。老子曰:“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面对挫折、灾难,要勇于面对,敢于承担,不能委过于人,文过饰非。只有能忍辱负重,别人才能依恃,才能成为家族、家庭的栋梁。只有能吃亏,别人才能亲近,才能处世长久。
只有忠厚的人才会长久。悠远长久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超明智,就能负载万物,悠远无穷。人效法天地之道,才能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只有忠诚厚道,才能使家族、家庭兴旺发达,长久不衰。正可谓“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诗书为安身立命之要。“诗书”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诗经》、《书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而且还指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文化传统、情志等文化知识。
“诗书继世长”有以下几层意义:
1、诗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人生天地间,要想安身立命,就必须掌握生存的技能。《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这些技能知识的获得从纵向上说,要学习前人所得的技能;从横向上讲,要向不同的人学习。而这些学习必须具备文化、文字等工具。只有掌握生存的知识、技能,才能获得物质财富,才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延续后代。谚曰:“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都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不学习,就不可能获得好的生活资源、生活条件。没有物质保障,家族、家庭怎么会长久?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之将亡。”古人把学习文化作为家族、家庭长久、安身立命的重要条件,其意义也在这里。
2、知书才能达理。古人云:“胸有诗书人自华”,知书才能达理,才能文质彬彬,才能宽容大度,与人和谐相处,受人尊重,处世长久,才能得到他人、社会的帮助、福佑。
3、诗书能够开启心智,使思维能力和精神境界得到提高。人生需要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长久,象历史上的范蠡、张良等。而智慧的获得需要文化知识的获得和历练。知识并不等于智慧,但知识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使其见微知著,探赜索引、沟深致远,才能使人趋吉避凶,才能是家族经久不衰。
4、知行合一,以获秋实。学习知识既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也是为了行道立人。只有做到知行合一、利世利人,才能为世楷模,才能长久。
5、诗书能陶冶情操,提高境界,提升审美情趣,达到家族、家庭的和睦与和谐,使家道久远。
综上所述,“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从德与智两个方面昭示了家道久远的内涵,成为家道、家训的重要内容,在建设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5 06:25
中国历来有重视家教、家训的传统。“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常常以楹联或对联的形式出现于居家的门厅中,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此联是从德、知两方面言说了人们应该操守的立身处世之道。“忠厚传家久”是指人在品德方面的修为,强调只有忠厚才能传家。“诗书继世长”强调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
中国文明是农耕文明,宗法制度是它的社会基本结构,其人民安土重迁。这和商业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华民族安守故土,勤奋劳作,宗族亲和,协调团结,谦和包容。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宗族家庭的繁衍、传承。广立宗庙、宗祠、祠堂、家庙等追尊祖先,奉承祖宗、昭示后人,祈求祖宗护佑血脉久长。诗曰:“祠堂高耸郁云烟,松柏苍苍不记年。最爱土风犹近古,苏公族谱范公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正是这种情感和愿望的表达。
如何做到家道久远?先人没有从神那里找褔佑,而反求诸己,认为必须立德、立言、立行,根源在于“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道家讲“尊道而贵德”,儒家讲“崇德广业”,佛家讲“直指人心,见心即佛”,都是从人本身的修养求家道的久远,因此,把人的德行、品质作为根本。坚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总之,中国文化强调“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
忠厚是长久之道
“忠厚”从词的本义上讲是忠诚厚道,《后汉书·刘虞公孙赞传论》中的“刘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就是这个意思。
“忠”的本意是尽心竭力、严肃认真、忠实、赤诚。“诚”的本意是真实不欺。《中庸》中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意思是:诚是上天显示赋予的道理,努力做到诚是为人的原则。诚就是选择善道,而且牢牢把握。并且说,只有天地是至诚的,能够显现出它至善的本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人只有效法天地,才能显现人善的本性(则能尽人之性)。“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至诚之道可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趋吉避凶,能够长久。
因此,忠诚之道是长久之道。忠诚二字虽然并用,但二者也有区别。“忠”主要讲外施、成物、成事。“诚”主要指内在的本心。只有至诚,才能尽忠。
“厚”的本意是指山陵很厚或上下距离很大、物体的厚度,也指厚道、宽厚、笃实。《论语·学而》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易·坤》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厚”字 与本联的“厚”字意义相近。
“忠厚传家久”有以下几层意义:
其一,要做到忠厚,就要有任劳任怨,只讲耕耘,不图回报,无为而为的态度。要象大地一样,养育万物而无所图,显示其善的本性,有一种奉献的美德。
其二,忠厚就要做到宽大、包容,有容人之心,容人之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生在世,自己会犯错,别人也会犯错。对犯错的人应该包容,不能过河拆桥,更不要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人能做到容人莫容己,就可谓宽厚了。只有厚道才能得人心,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立身处世长久。
其三,忍辱负重能吃亏,是忠厚的另一种表现。老子曰:“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面对挫折、灾难,要勇于面对,敢于承担,不能委过于人,文过饰非。只有能忍辱负重,别人才能依恃,才能成为家族、家庭的栋梁。只有能吃亏,别人才能亲近,才能处世长久。只有忠厚的人才会长久。悠远长久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超明智,就能负载万物,悠远无穷。人效法天地之道,才能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只有忠诚厚道,才能使家族、家庭兴旺发达,长久不衰。正可谓“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诗书为安身立命之要
“诗书”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诗经》、《书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而且还指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文化传统、情志等文化知识。
“诗书继世长”有以下几层意义:
其一,诗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人生天地间,要想安身立命,就必须掌握生存的技能。《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这些技能知识的获得从纵向上说,要学习前人所得的技能;从横向上讲,要向不同的人学习。而这些学习必须具备文化、文字等工具。只有掌握生存的知识、技能,才能获得物质财富,才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延续后代。谚曰:“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都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不学习,就不可能获得好的生活资源、生活条件。没有物质保障,家族、家庭怎么会长久?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之将亡。”古人把学习文化作为家族、家庭长久、安身立命的重要条件,其意义也在这里。
其二,知书才能达理。古人云:“胸有诗书人自华”,知书才能达理,才能文质彬彬,才能宽容大度,与人和谐相处,受人尊重,处世长久,才能得到他人、社会的帮助、福佑。
其三,诗书能够开启心智,使思维能力和精神境界得到提高。人生需要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长久,象历史上的范蠡、张良等。而智慧的获得需要文化知识的获得和历练。知识并不等于智慧,但知识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使其见微知著,探赜索引、沟深致远,才能使人趋吉避凶,才能是家族经久不衰。
其四,知行合一,以获秋实。学习知识既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也是为了行道立人。只有做到知行合一、利世利人,才能为世楷模,才能长久。
其五,诗书能陶冶情操,提高境界,提升审美情趣,达到家族、家庭的和睦与和谐,使家道久远。
综上所述,“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从德与智两个方面昭示了家道久远的内涵,成为家道、家训的重要内容,在建设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5 06:26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释义:
忠厚传家久:具有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的家庭,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即将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诗书继世长:认真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可以使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