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的故事,简短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4:5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1 13:50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wéi biān sān jué ]
1.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3. 【示例】: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4.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5. 【近义词】:悬梁刺股 ,三绝韦编 ,牛角挂书
6. 【反义词】:偶一为之
拓展资料:
1、刘老先生读书有韦编三绝的精神,所以他对每一本书的内容都了若指掌。
2、这对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受益匪浅的,《从优秀到卓越》今后将成为经理人和首席执行官韦编三绝的宝典。
3、老师总是告诉我们,如果读书韦编三绝,书本内容滚瓜烂熟,那么不管考什么样的题目都难不倒我们的。
4、我们要效法孔子那种韦编三绝的好学精神,不应虚应故事,不求甚解。
5、以《红楼梦》为例,从班级书架上的一本连环画册开始,再阅读原着,到研读脂批,几近“韦编三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1 13:51
这成语来源于孔子。“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韦: 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所以这成语是比喻读书勤奋用功的。
简短版就是孔子爱读书,翻来覆去研究到把古代用熟牛皮绳绑起来的竹简书的绳子都弄断了好多次。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1 13:51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一部书,要写许多竹简,还必须用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简便连在一起,平时卷起来放着,读的时候就打开。《周易》文字艰涩,内窄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成语的由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1 13:52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绝的故事是什么
1、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要写许多竹简,还必须用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简便连在一起,平时卷起来放着,读的时候就打开。《周易》文字艰涩,内窄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成语的由来...
韦编三绝的故事简介
1、韦编三绝的成语典故: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
韦编三绝的典故是什么?
《韦编三绝》故事概括: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
韦编三绝韦编三绝说的是谁的故事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的典故,指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韦编三绝的典故.
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故事: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
韦编三绝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与勤奋。2、成语“韦编三绝”由此而来,意指一个人读书勤奋,以至于多次翻阅,将书卷的绳子都磨断了。这个成语今天用来形容学习刻苦,孜孜不倦。3、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孔子世家》,其中记载了孔子读《易》之刻苦,以及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韦编三绝的意思和典故是什么
典故:“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的故事。孔子在年少的时候非常勤奋好学,而且非常喜欢阅读《易经》。为了钻研《易经》的意义,孔子一遍又一遍翻阅,反反复复学习,一直到把意思弄懂为止,最终导致编联竹简的牛皮绳都多次脱断。春秋时期,由于纸张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书籍只能用竹子制作的“竹简”来记载。制作...
韦编三绝的故事内容
“韦编三绝”的故事内容如下: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家境清贫,无法像富家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热爱学习,便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自十五岁开始勤学苦读,由于没有人教,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向所有懂点知识的人请教。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也曾请教过寻常老百姓;曾向白发...
韦编三绝是什么典故
韦编三绝是一个出自中国古代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典故。《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所著的一部以鬼怪故事为主的短篇小说集。韦编三绝的故事出现在《聊斋志异》第三卷《通灵花》中,描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故事中,女子李青被蜘蛛精所附身,被称为李贞。李贞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爬到韩千秋的窗台上,...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的大概内容用10-20字概括
【故事】: 春 秋 时 期 孔 子 十 分 好 学,晚 年 还 坚 持 研 究《易 经》,他 反 复 钻 研 该 书,把 该 书 的 捆 竹 简 的 牛 皮 带 都 磨 断 了 三 次,终 于 把 研 究 的 心 得 写 成 十 篇 文 章,即《十 翼》。后 人 把《十 翼》 与《易 经》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