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郑伯克段于鄢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译文(直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4:4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3 05:29
厉王虐②,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③矣!”王怒,得卫巫④,使监谤者⑤。以告⑥,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⑦。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⑧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⑨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⑩,为民者宣⑾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⑿至于列士⒀献诗⒁,瞽⒂献曲,史⒃献书,师箴⒄,瞍赋⒅,蒙⒆诵,百工⒇谏,庶人传语21,近臣尽规22,亲戚补察23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4,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5。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6;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7,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8 。
注释: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史实。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xiǎng)、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召(shào)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厉王的卿士。“召”,一作“邵”。厉王,即周厉王,名胡,夷王的儿子。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弭(mǐ),消除、阻止。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②〔虐〕暴虐。
③〔民不堪命〕老百姓忍受不了暴虐的政令。堪,能忍受。
④〔卫巫〕卫国的巫师。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⑤〔使监谤者〕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
⑥〔以告〕把批评厉王的人告诉(厉王)。
⑦〔道路以目〕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形容*黑暗,人民敢怒而不敢言。
⑧〔障〕堵塞,阻隔。
⑨〔壅(yōng)〕阻塞。
⑩〔为川者决之使导〕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为,治。决,挖开、排除。导,通行、通畅。
⑾〔宣〕疏通,疏导。
⑿〔公卿〕三公九卿。
⒀〔列士〕古代一般*称“士”,此为总言之。列,众、各。
⒁〔诗〕指采自民间的讽谏性歌谣。
⒂〔瞽(gǔ)〕没有眼睛叫瞽。古代乐官都由盲人充任,这里指代乐官。
⒃〔史〕史官。
⒄〔师箴(zhēn)〕乐师向王进箴言,用来规谏王的过失。
⒅〔瞍(sǒu)赋〕盲人朗读讽谏的文辞。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
⒆〔(méng)〕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这里也是乐官。
⒇〔百工〕从事各种技艺的人。
21〔庶人传语〕老百姓的意见间接传达(给国王)。庶人,平民、百姓。
22〔近臣尽规〕在君王身边的大臣尽规谏之力。规,规劝、规谏。
23〔亲戚补察〕同族的内外亲属弥补、监督国王的过失。古代包括父母和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都称为亲戚。
24〔耆(qí)、艾(ài)修之〕年高望重的人修饬整理各种意见。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这里指国王的师傅。修,修饬整理。
25〔不悖(bèi)〕不违背事理。悖,违逆。
26〔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是,这。乎,助词。
27〔犹其有原隰(xí)衍沃也〕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一样。犹,如同。其,指代土地。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
28〔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百姓口头发表言论,国家治乱就从这里显现出来。善败,治乱。是,此。兴,显现。
行善而备败①,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②。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③,胡④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⑤?”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⑥。
注释:
①〔行善而备败〕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行,推行、实行。备,防备。
②〔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这大概才是用来使财物衣食丰富起来的办法吧。其,指示代词,这。所以……者,用来……的办法。阜,使……丰富。
③〔成而行之〕思考成熟,自然要在言谈中表现出来。成,成熟。行,有“自然流露”的意思。
④〔胡〕怎么,表疑问语气。
⑤〔其与能几何〕意思是能有什么帮助呢?其,那。与,帮助。
⑥〔流王于彘(zhì)〕把王放逐到彘。流,流放,放逐。彘,晋国地名,在现在山西省霍县。
本文记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为政暴虐,用残酷手段堵塞人民的言路,*人民的反抗,最终被人民推翻的史实。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在记言。通过本文的记述,表现了召公的*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本质。
读后想一想: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弭谤的道理的?在召公看来,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弭谤”效果?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朦者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碾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人民的嘴,就象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才从这里产生出来;又象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才从这里产生。由于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成功或失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做人民所赞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恶的事,这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他们的嘴呢?如果堵他们的嘴,那么,跟随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劝告。从此,都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他赶到彘地去了。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颍考叔曰:“敢①问何谓②也?”公语之故③,且告之悔④。对曰:“君何患焉⑤!若阙⑥地及泉,隧而相见⑦,其谁曰不然⑧?”公从之。公入而赋⑨:“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⑩!”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如初⑾。
注释:
①〔敢〕表谦敬的词。
②〔何谓〕等于“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
③〔语之故〕把原因告诉他。语,告诉。之,代词,代颍考叔。
④〔告之悔〕告诉他自己已经后悔了。
⑤〔君何患焉〕您忧虑什么呢?患,担心、忧虑。
⑥〔阙〕同“掘”。
⑦〔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⑧〔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⑨〔入而赋〕走进隧道,唱着诗。赋,歌吟,唱着。
⑩〔融融〕同下文的“泄(yì)泄”都是形容和乐自得的心情。
⑾〔遂为*如初〕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也就是恢复了*关系。
这篇课文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
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你是怎样看的?从“隧而相见”这件事,可以看出庄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公把心理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颖考叔说:"君王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隧道去见面,那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话去做。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里和乐自得!"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自在!"于是,*关系又与从前一样和睦了。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影响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左 传》
初②,郑武公③娶于申④,曰武姜⑤。生庄公及共叔段⑥。庄公寤生⑦,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⑧。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⑨,公弗许⑩。
及庄公即位⑾,为之请制⑿。公曰:“制,岩邑⒀也,虢叔死焉⒁,佗邑唯命⒂。”请京⒃,使居之,谓之“京城大⒄叔”。
祭仲⒅曰:“都城⒆过百雉⒇,国21之害也。先王之制22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24 ,非制25也,君将不堪26 。”公曰:“姜氏欲之,
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②〔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⒄〔大〕同“太”。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国,国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
焉辟害①?”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②!不如早为之所③,无使滋蔓④。蔓,难图⑤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⑥,子⑦姑⑧待之!”
既而⑨大叔命西鄙⑩北鄙贰于己⑾。公子吕⑿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⒀?欲与大叔⒁,臣请事之⒂;若⒃弗与,则请除之⒄,无生民心⒅。”公曰:“无庸⒆,将自及⒇。”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21,至于廪延22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23。”公曰:“不义不昵24 ,厚将崩25。”
大叔完聚26,缮甲兵27,具卒乘28,将袭郑。夫人将启之29。公闻其期30,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31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32,公伐诸33鄢。五月辛丑34 ,大叔出奔共35。
遂姜氏于城颍36 ,而誓之37曰:“不及黄泉38,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39为颍谷封人40 ,闻之,有献于公41。公赐之食42 。食舍肉43。公问之,对曰:“小人44有母,皆尝小人之食45矣,未尝君之羹46,请以遗47之。”公曰:“尔有母遗,繄48我独无!”
注释:
①〔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辟,同“避”。
②〔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厌,同“餍”,满足。
③〔早为(wéi)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意思是早点给共叔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为,动词,这里有“安排”的意思。
④〔滋蔓〕滋生,蔓延。这里指势力发展壮大。
⑤〔图〕对付。
⑥〔毙〕跌倒,这里指失败。
⑦〔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⑧〔姑〕姑且、暂且。
⑨〔既而〕不久。
⑩〔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⑾〔贰于己〕贰属于自己。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贰,两属,属二主。
⑿〔公子吕〕字子封,郑国的大夫。
⒀〔若之何〕怎么办?若,如。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⒁〔欲与(yǔ)大叔〕打算把郑国送给太叔。与,给予。
⒂〔臣请事之〕我请求去服侍他。事,动词,事奉。
⒃〔若〕如果。
⒄〔则请除之〕就请除掉他。则,就。
⒅〔无生民心〕不要使民众(因为有两个政权并存而)生二心。无,同“毋”,不要。
⒆〔无庸〕不用(管他)。庸,用。
⒇〔将自及〕将要自己走到毁灭的地步。及,至。
21〔收贰以为己邑〕收取两属的西鄙北鄙(完全)作为自己的领地。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22〔至于廪延〕扩张到了廪延。廪延,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延津县北。
23〔厚将得众〕土地扩大了,将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厚,指所占的土地扩大。众,指百姓。
24〔不义不(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同“昵”,亲近。
25〔崩〕山塌,这里指垮台、崩溃。
26〔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27〔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28〔具卒乘(shèng)〕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29〔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
30〔期〕指段袭郑的日期。
31〔帅车二百乘〕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32〔入于鄢〕进入鄢地,意思是逃到鄢地。
33〔诸〕“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为代词,代共叔段。
34〔五月辛丑〕古时用天干地支记日,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是五月二十三日。
35〔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36〔(zhì)姜氏于城颍(yǐng)〕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同“置”,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地名,在现在河南省临颍县西北。
37〔誓之〕向她发誓。之,代武姜。
38〔黄泉〕地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
39〔颍考叔〕郑国大夫。
40〔为颍谷封人〕担任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为,担任。颍谷,郑国边邑。封人,管理边界的小吏。封,疆界。
41〔有献于公〕有什么东西要献给庄公。
42〔赐之食〕赏给他吃的东西。之,代词,代颍考叔。
43〔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旁。舍,放。
44〔小人〕谦称自己。
45〔皆尝小人之食〕我的食物她都吃过。尝,品尝,这里是“吃”的意思。
46〔羹(gēng)〕有汁的肉。
47〔遗(wèi)〕赠,送给。
48〔繄(yī)〕语气助词,用在句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3 06:47
厉王虐②,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③矣!”王怒,得卫巫④,使监谤者⑤。以告⑥,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⑦。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⑧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⑨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⑩,为民者宣⑾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⑿至于列士⒀献诗⒁,瞽⒂献曲,史⒃献书,师箴⒄,瞍赋⒅,蒙⒆诵,百工⒇谏,庶人传语21,近臣尽规22,亲戚补察23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4,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5。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6;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7,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8 。
注释: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史实。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xiǎng)、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召(shào)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厉王的卿士。“召”,一作“邵”。厉王,即周厉王,名胡,夷王的儿子。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弭(mǐ),消除、阻止。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②〔虐〕暴虐。
③〔民不堪命〕老百姓忍受不了暴虐的政令。堪,能忍受。
④〔卫巫〕卫国的巫师。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⑤〔使监谤者〕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
⑥〔以告〕把批评厉王的人告诉(厉王)。
⑦〔道路以目〕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形容*黑暗,人民敢怒而不敢言。
⑧〔障〕堵塞,阻隔。
⑨〔壅(yōng)〕阻塞。
⑩〔为川者决之使导〕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为,治。决,挖开、排除。导,通行、通畅。
⑾〔宣〕疏通,疏导。
⑿〔公卿〕三公九卿。
⒀〔列士〕古代一般*称“士”,此为总言之。列,众、各。
⒁〔诗〕指采自民间的讽谏性歌谣。
⒂〔瞽(gǔ)〕没有眼睛叫瞽。古代乐官都由盲人充任,这里指代乐官。
⒃〔史〕史官。
⒄〔师箴(zhēn)〕乐师向王进箴言,用来规谏王的过失。
⒅〔瞍(sǒu)赋〕盲人朗读讽谏的文辞。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
⒆〔(méng)〕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这里也是乐官。
⒇〔百工〕从事各种技艺的人。
21〔庶人传语〕老百姓的意见间接传达(给国王)。庶人,平民、百姓。
22〔近臣尽规〕在君王身边的大臣尽规谏之力。规,规劝、规谏。
23〔亲戚补察〕同族的内外亲属弥补、监督国王的过失。古代包括父母和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都称为亲戚。
24〔耆(qí)、艾(ài)修之〕年高望重的人修饬整理各种意见。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这里指国王的师傅。修,修饬整理。
25〔不悖(bèi)〕不违背事理。悖,违逆。
26〔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是,这。乎,助词。
27〔犹其有原隰(xí)衍沃也〕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一样。犹,如同。其,指代土地。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
28〔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百姓口头发表言论,国家治乱就从这里显现出来。善败,治乱。是,此。兴,显现。
行善而备败①,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②。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③,胡④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⑤?”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⑥。
注释:
①〔行善而备败〕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行,推行、实行。备,防备。
②〔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这大概才是用来使财物衣食丰富起来的办法吧。其,指示代词,这。所以……者,用来……的办法。阜,使……丰富。
③〔成而行之〕思考成熟,自然要在言谈中表现出来。成,成熟。行,有“自然流露”的意思。
④〔胡〕怎么,表疑问语气。
⑤〔其与能几何〕意思是能有什么帮助呢?其,那。与,帮助。
⑥〔流王于彘(zhì)〕把王放逐到彘。流,流放,放逐。彘,晋国地名,在现在山西省霍县。
本文记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为政暴虐,用残酷手段堵塞人民的言路,*人民的反抗,最终被人民推翻的史实。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在记言。通过本文的记述,表现了召公的*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本质。
读后想一想: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弭谤的道理的?在召公看来,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弭谤”效果?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朦者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碾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人民的嘴,就象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才从这里产生出来;又象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才从这里产生。由于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成功或失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做人民所赞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恶的事,这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他们的嘴呢?如果堵他们的嘴,那么,跟随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劝告。从此,都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他赶到彘地去了。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颍考叔曰:“敢①问何谓②也?”公语之故③,且告之悔④。对曰:“君何患焉⑤!若阙⑥地及泉,隧而相见⑦,其谁曰不然⑧?”公从之。公入而赋⑨:“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⑩!”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如初⑾。
注释:
①〔敢〕表谦敬的词。
②〔何谓〕等于“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
③〔语之故〕把原因告诉他。语,告诉。之,代词,代颍考叔。
④〔告之悔〕告诉他自己已经后悔了。
⑤〔君何患焉〕您忧虑什么呢?患,担心、忧虑。
⑥〔阙〕同“掘”。
⑦〔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⑧〔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⑨〔入而赋〕走进隧道,唱着诗。赋,歌吟,唱着。
⑩〔融融〕同下文的“泄(yì)泄”都是形容和乐自得的心情。
⑾〔遂为*如初〕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也就是恢复了*关系。
这篇课文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
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你是怎样看的?从“隧而相见”这件事,可以看出庄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公把心理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颖考叔说:"君王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隧道去见面,那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话去做。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里和乐自得!"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自在!"于是,*关系又与从前一样和睦了。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影响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左 传》
初②,郑武公③娶于申④,曰武姜⑤。生庄公及共叔段⑥。庄公寤生⑦,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⑧。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⑨,公弗许⑩。
及庄公即位⑾,为之请制⑿。公曰:“制,岩邑⒀也,虢叔死焉⒁,佗邑唯命⒂。”请京⒃,使居之,谓之“京城大⒄叔”。
祭仲⒅曰:“都城⒆过百雉⒇,国21之害也。先王之制22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24 ,非制25也,君将不堪26 。”公曰:“姜氏欲之,
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②〔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⒄〔大〕同“太”。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国,国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
焉辟害①?”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②!不如早为之所③,无使滋蔓④。蔓,难图⑤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⑥,子⑦姑⑧待之!”
既而⑨大叔命西鄙⑩北鄙贰于己⑾。公子吕⑿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⒀?欲与大叔⒁,臣请事之⒂;若⒃弗与,则请除之⒄,无生民心⒅。”公曰:“无庸⒆,将自及⒇。”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21,至于廪延22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23。”公曰:“不义不昵24 ,厚将崩25。”
大叔完聚26,缮甲兵27,具卒乘28,将袭郑。夫人将启之29。公闻其期30,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31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32,公伐诸33鄢。五月辛丑34 ,大叔出奔共35。
遂姜氏于城颍36 ,而誓之37曰:“不及黄泉38,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39为颍谷封人40 ,闻之,有献于公41。公赐之食42 。食舍肉43。公问之,对曰:“小人44有母,皆尝小人之食45矣,未尝君之羹46,请以遗47之。”公曰:“尔有母遗,繄48我独无!”
注释:
①〔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辟,同“避”。
②〔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厌,同“餍”,满足。
③〔早为(wéi)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意思是早点给共叔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为,动词,这里有“安排”的意思。
④〔滋蔓〕滋生,蔓延。这里指势力发展壮大。
⑤〔图〕对付。
⑥〔毙〕跌倒,这里指失败。
⑦〔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⑧〔姑〕姑且、暂且。
⑨〔既而〕不久。
⑩〔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⑾〔贰于己〕贰属于自己。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贰,两属,属二主。
⑿〔公子吕〕字子封,郑国的大夫。
⒀〔若之何〕怎么办?若,如。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⒁〔欲与(yǔ)大叔〕打算把郑国送给太叔。与,给予。
⒂〔臣请事之〕我请求去服侍他。事,动词,事奉。
⒃〔若〕如果。
⒄〔则请除之〕就请除掉他。则,就。
⒅〔无生民心〕不要使民众(因为有两个政权并存而)生二心。无,同“毋”,不要。
⒆〔无庸〕不用(管他)。庸,用。
⒇〔将自及〕将要自己走到毁灭的地步。及,至。
21〔收贰以为己邑〕收取两属的西鄙北鄙(完全)作为自己的领地。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22〔至于廪延〕扩张到了廪延。廪延,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延津县北。
23〔厚将得众〕土地扩大了,将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厚,指所占的土地扩大。众,指百姓。
24〔不义不(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同“昵”,亲近。
25〔崩〕山塌,这里指垮台、崩溃。
26〔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27〔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28〔具卒乘(shèng)〕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29〔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
30〔期〕指段袭郑的日期。
31〔帅车二百乘〕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32〔入于鄢〕进入鄢地,意思是逃到鄢地。
33〔诸〕“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为代词,代共叔段。
34〔五月辛丑〕古时用天干地支记日,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是五月二十三日。
35〔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36〔(zhì)姜氏于城颍(yǐng)〕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同“置”,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地名,在现在河南省临颍县西北。
37〔誓之〕向她发誓。之,代武姜。
38〔黄泉〕地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
39〔颍考叔〕郑国大夫。
40〔为颍谷封人〕担任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为,担任。颍谷,郑国边邑。封人,管理边界的小吏。封,疆界。
41〔有献于公〕有什么东西要献给庄公。
42〔赐之食〕赏给他吃的东西。之,代词,代颍考叔。
43〔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旁。舍,放。
44〔小人〕谦称自己。
45〔皆尝小人之食〕我的食物她都吃过。尝,品尝,这里是“吃”的意思。
46〔羹(gēng)〕有汁的肉。
47〔遗(wèi)〕赠,送给。
48〔繄(yī)〕语气助词,用在句首。
回答者: 450911421 - 高级经理 七级 10-9 22:34 分类上升达人排行榜
用户名 动态 上周上升
chainlife 4100
真航 2255
shangui2006 2165
CYL8758 1940
绝代名匠 1525
更多>>
订阅该问题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2008 Bai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3 08:22
厉王虐②,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③矣!”王怒,得卫巫④,使监谤者⑤。以告⑥,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⑦。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⑧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⑨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⑩,为民者宣⑾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⑿至于列士⒀献诗⒁,瞽⒂献曲,史⒃献书,师箴⒄,瞍赋⒅,蒙⒆诵,百工⒇谏,庶人传语21,近臣尽规22,亲戚补察23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4,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5。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6;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7,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8 。
注释: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史实。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xiǎng)、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召(shào)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厉王的卿士。“召”,一作“邵”。厉王,即周厉王,名胡,夷王的儿子。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弭(mǐ),消除、阻止。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②〔虐〕暴虐。
③〔民不堪命〕老百姓忍受不了暴虐的政令。堪,能忍受。
④〔卫巫〕卫国的巫师。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⑤〔使监谤者〕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
⑥〔以告〕把批评厉王的人告诉(厉王)。
⑦〔道路以目〕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形容*黑暗,人民敢怒而不敢言。
⑧〔障〕堵塞,阻隔。
⑨〔壅(yōng)〕阻塞。
⑩〔为川者决之使导〕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为,治。决,挖开、排除。导,通行、通畅。
⑾〔宣〕疏通,疏导。
⑿〔公卿〕三公九卿。
⒀〔列士〕古代一般*称“士”,此为总言之。列,众、各。
⒁〔诗〕指采自民间的讽谏性歌谣。
⒂〔瞽(gǔ)〕没有眼睛叫瞽。古代乐官都由盲人充任,这里指代乐官。
⒃〔史〕史官。
⒄〔师箴(zhēn)〕乐师向王进箴言,用来规谏王的过失。
⒅〔瞍(sǒu)赋〕盲人朗读讽谏的文辞。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
⒆〔(méng)〕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这里也是乐官。
⒇〔百工〕从事各种技艺的人。
21〔庶人传语〕老百姓的意见间接传达(给国王)。庶人,平民、百姓。
22〔近臣尽规〕在君王身边的大臣尽规谏之力。规,规劝、规谏。
23〔亲戚补察〕同族的内外亲属弥补、监督国王的过失。古代包括父母和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都称为亲戚。
24〔耆(qí)、艾(ài)修之〕年高望重的人修饬整理各种意见。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这里指国王的师傅。修,修饬整理。
25〔不悖(bèi)〕不违背事理。悖,违逆。
26〔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是,这。乎,助词。
27〔犹其有原隰(xí)衍沃也〕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一样。犹,如同。其,指代土地。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
28〔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百姓口头发表言论,国家治乱就从这里显现出来。善败,治乱。是,此。兴,显现。
行善而备败①,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②。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③,胡④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⑤?”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⑥。
注释:
①〔行善而备败〕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行,推行、实行。备,防备。
②〔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这大概才是用来使财物衣食丰富起来的办法吧。其,指示代词,这。所以……者,用来……的办法。阜,使……丰富。
③〔成而行之〕思考成熟,自然要在言谈中表现出来。成,成熟。行,有“自然流露”的意思。
④〔胡〕怎么,表疑问语气。
⑤〔其与能几何〕意思是能有什么帮助呢?其,那。与,帮助。
⑥〔流王于彘(zhì)〕把王放逐到彘。流,流放,放逐。彘,晋国地名,在现在山西省霍县。
本文记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为政暴虐,用残酷手段堵塞人民的言路,*人民的反抗,最终被人民推翻的史实。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在记言。通过本文的记述,表现了召公的*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本质。
读后想一想: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弭谤的道理的?在召公看来,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弭谤”效果?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朦者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碾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人民的嘴,就象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才从这里产生出来;又象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才从这里产生。由于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成功或失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做人民所赞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恶的事,这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他们的嘴呢?如果堵他们的嘴,那么,跟随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劝告。从此,都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他赶到彘地去了。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颍考叔曰:“敢①问何谓②也?”公语之故③,且告之悔④。对曰:“君何患焉⑤!若阙⑥地及泉,隧而相见⑦,其谁曰不然⑧?”公从之。公入而赋⑨:“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⑩!”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如初⑾。
注释:
①〔敢〕表谦敬的词。
②〔何谓〕等于“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
③〔语之故〕把原因告诉他。语,告诉。之,代词,代颍考叔。
④〔告之悔〕告诉他自己已经后悔了。
⑤〔君何患焉〕您忧虑什么呢?患,担心、忧虑。
⑥〔阙〕同“掘”。
⑦〔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⑧〔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⑨〔入而赋〕走进隧道,唱着诗。赋,歌吟,唱着。
⑩〔融融〕同下文的“泄(yì)泄”都是形容和乐自得的心情。
⑾〔遂为*如初〕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也就是恢复了*关系。
这篇课文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
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你是怎样看的?从“隧而相见”这件事,可以看出庄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公把心理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颖考叔说:"君王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隧道去见面,那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话去做。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里和乐自得!"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自在!"于是,*关系又与从前一样和睦了。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影响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左 传》
初②,郑武公③娶于申④,曰武姜⑤。生庄公及共叔段⑥。庄公寤生⑦,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⑧。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⑨,公弗许⑩。
及庄公即位⑾,为之请制⑿。公曰:“制,岩邑⒀也,虢叔死焉⒁,佗邑唯命⒂。”请京⒃,使居之,谓之“京城大⒄叔”。
祭仲⒅曰:“都城⒆过百雉⒇,国21之害也。先王之制22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24 ,非制25也,君将不堪26 。”公曰:“姜氏欲之,
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②〔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⒄〔大〕同“太”。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国,国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
焉辟害①?”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②!不如早为之所③,无使滋蔓④。蔓,难图⑤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⑥,子⑦姑⑧待之!”
既而⑨大叔命西鄙⑩北鄙贰于己⑾。公子吕⑿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⒀?欲与大叔⒁,臣请事之⒂;若⒃弗与,则请除之⒄,无生民心⒅。”公曰:“无庸⒆,将自及⒇。”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21,至于廪延22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23。”公曰:“不义不昵24 ,厚将崩25。”
大叔完聚26,缮甲兵27,具卒乘28,将袭郑。夫人将启之29。公闻其期30,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31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32,公伐诸33鄢。五月辛丑34 ,大叔出奔共35。
遂姜氏于城颍36 ,而誓之37曰:“不及黄泉38,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39为颍谷封人40 ,闻之,有献于公41。公赐之食42 。食舍肉43。公问之,对曰:“小人44有母,皆尝小人之食45矣,未尝君之羹46,请以遗47之。”公曰:“尔有母遗,繄48我独无!”
注释:
①〔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辟,同“避”。
②〔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厌,同“餍”,满足。
③〔早为(wéi)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意思是早点给共叔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为,动词,这里有“安排”的意思。
④〔滋蔓〕滋生,蔓延。这里指势力发展壮大。
⑤〔图〕对付。
⑥〔毙〕跌倒,这里指失败。
⑦〔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⑧〔姑〕姑且、暂且。
⑨〔既而〕不久。
⑩〔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⑾〔贰于己〕贰属于自己。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贰,两属,属二主。
⑿〔公子吕〕字子封,郑国的大夫。
⒀〔若之何〕怎么办?若,如。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⒁〔欲与(yǔ)大叔〕打算把郑国送给太叔。与,给予。
⒂〔臣请事之〕我请求去服侍他。事,动词,事奉。
⒃〔若〕如果。
⒄〔则请除之〕就请除掉他。则,就。
⒅〔无生民心〕不要使民众(因为有两个政权并存而)生二心。无,同“毋”,不要。
⒆〔无庸〕不用(管他)。庸,用。
⒇〔将自及〕将要自己走到毁灭的地步。及,至。
21〔收贰以为己邑〕收取两属的西鄙北鄙(完全)作为自己的领地。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22〔至于廪延〕扩张到了廪延。廪延,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延津县北。
23〔厚将得众〕土地扩大了,将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厚,指所占的土地扩大。众,指百姓。
24〔不义不(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同“昵”,亲近。
25〔崩〕山塌,这里指垮台、崩溃。
26〔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27〔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28〔具卒乘(shèng)〕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29〔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
30〔期〕指段袭郑的日期。
31〔帅车二百乘〕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32〔入于鄢〕进入鄢地,意思是逃到鄢地。
33〔诸〕“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为代词,代共叔段。
34〔五月辛丑〕古时用天干地支记日,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是五月二十三日。
35〔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36〔(zhì)姜氏于城颍(yǐng)〕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同“置”,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地名,在现在河南省临颍县西北。
37〔誓之〕向她发誓。之,代武姜。
38〔黄泉〕地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
39〔颍考叔〕郑国大夫。
40〔为颍谷封人〕担任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为,担任。颍谷,郑国边邑。封人,管理边界的小吏。封,疆界。
41〔有献于公〕有什么东西要献给庄公。
42〔赐之食〕赏给他吃的东西。之,代词,代颍考叔。
43〔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旁。舍,放。
44〔小人〕谦称自己。
45〔皆尝小人之食〕我的食物她都吃过。尝,品尝,这里是“吃”的意思。
46〔羹(gēng)〕有汁的肉。
47〔遗(wèi)〕赠,送给。
48〔繄(yī)〕语气助词,用在句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