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抑制校园霸陵事件的发生8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12 16:0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19:01
霸凌事件屡屡发生,但这个外来词汇对一部分人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通常意义上,校园暴力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而霸凌是校园暴力的形式之一。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给霸凌作出如下界定:霸凌可以说是一种群体虐待,即一群人在一段时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同学,在校园内进行各种形式欺凌的一种青少年犯罪行为。法国青少年管理方面的心理学家伊迪丝则认为,学生间的玩笑与霸凌行为之间有清晰、明显的界限,学生间的玩笑只是嘲笑、讽刺性的,几乎没有恶意,但霸凌可以界定为语言的暴力和重复。
霸凌是各种形式校园暴力中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危害程度较高的一种。不同于一时的暴力甚至剥夺生命,霸凌行为通常伴随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伤害,并且这种伤害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有时可能会对受害者心灵上产生终身创伤。
美国:各州立法全面遏制
今年4月21日,经过多年的努力,美国蒙大拿州州长签署反霸凌法,搭上了反对校园霸凌的末班车。自此,美国50个州从法制上彻底反对校园霸凌行为,全美反霸凌均实现了有法可依,也反映了美国当局及民众坚决抵制校园欺凌行为的态度。
1999年4月,科罗拉多州柯伦拜高中两名学生用步枪扫射校园,造成12名学生及1名教师丧生,23名学生受伤,随后两人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之一。而调查显示,两名射击者都曾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美国校园霸凌行为并不罕见,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此类行为通常是沉默地接受,然而此次事件的发生如导火索,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民众对校园霸凌的关注、重视及反思。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放任校园霸凌行为于不顾,可能会造成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
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校园暴力,霸凌行为通常并不会造成严重的一次性肢体伤害,但却往往会给受害人带来持久性隐形创伤。如果没有受到专业的心理引导,受害者有可能转变为报复社会的人,进而从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将自己的遭遇原封不动或放大百倍地转嫁到他人身上。美国相关机构的统计显示,在过去25年的37起校园枪击案中,有三分之二的攻击者都曾是校园暴力或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而自1999年至今,各种暴力事件如病毒般穿透在美国校园,引起了美国社会、法律界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和担忧。
在最近发生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国留学生绑架、凌辱案中,主犯翟芸瑶可能面临无期刑罚,这不禁令国人诧异,美国法律对霸凌的惩治竟如此严苛?在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和人身伤害都是极为敏感的词汇,美国精神崇尚生命的独立和自由,任何人不能侵犯他人或遭他人侵犯,对生命的凌辱与折磨是坚决不能容忍的。
美国对校园霸凌行为的“零容忍”可从多方面体现。
作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安全成为美国教育部关注的热点。美国当局开始为公立学校教师、主管和其他员工提供培训,增强其发现和制止校园霸凌的能力,中小学校园心理咨询师也承担起更多与校园霸凌相关的责任。
美国新泽西州被认为有着最严格的反对校园霸凌政策。根据规定,学校的每一位行政人员或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处理学生上报或目击的校园暴力事件,教师需将霸凌事件告知学校行政人员;每所学校必须出台有效的校园霸凌处理方案,而且必须将每一起校园霸凌事件上报州政府相关部门。州政府会依据学校的校园霸凌标准、政策及发生的事件对每一所学校进行评级。而校园霸凌的施暴者可能面临批评、严肃处理等惩罚。
在加利福尼亚州,州教育法明令指出校园安全建设是整个教育共同体的责任,学校观念、政策、实践和行政管理都至关重要。在学校观念和政策方面,根据州教育法,每一所学校必须出台《校园安全计划》,且每年适时做出修正。而在实践与管理上,“理解校园霸凌”则被视为核心,学生、教师、行政管理者及家庭、科研机构、媒体等都在反霸凌中充当重要角色。就学生而言,特别是那些校园霸凌的旁观者,他们对校园霸凌的看法和行动是形成或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班级活动层面的角色互换、小组讨论,校园活动层面的学生、教职工问卷调查,都会帮助学校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了解班级及学校霸凌的现状,进而帮助制定明晰、确切、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研究者的科学指导也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助力。2015年7月,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和美国司法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校园犯罪与安全的指标(2014)》,它不仅概括地呈现了当前美国校园犯罪与安全的最新数据,而且归纳出校园犯罪与安全的重要表现或指标。这份报告总结的22条校园犯罪与安全指标,给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实践者提供了参考,也有助于寻找有效的办法预防校园犯罪和暴力。
除此之外,媒体工作者的声音与努力也至关重要,他们能对学校进行监督和曝光,会对解决校园暴力产生积极影响。而家长与学生的积极沟通和了解,也是预防和解决校园暴力的有效手段。
就法律而言,在刑罚判断准则上,我国对伤害评估是定量测量,如受害人达到一定的肢体伤害才能根据刑法处罚。在美国,施暴人的一句口头凌辱或者是一巴掌击打,都可能令其受到严格的处罚。而对于施暴后果极其严重或屡次施暴的青少年,即便施暴人未满18岁,也有可能面临成人刑事案件标准的审理、定案或量刑,不会因少年犯罪本应的轻缓处理,而放纵校园霸凌行为的滋生。
法国:杜绝一切形式的校园暴力
“霸凌”这一词汇产生于美国,但在大西洋彼岸,法国校园内也面临校园暴力行为的严峻挑战。
法国国民教育部、高等教育科研部(以下简称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校园暴力与高中的学校类型、性别、地域有着极高的相关性。
法国的高中分为普通高中、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3类,在普通高中和技术高中,校园暴力在2008年至2012年间略增,之后的两年逐渐下降,然而在职业高中,暴力行为数量持续上升。同时,在2013-2014学年,法国初中、普通高中的暴力事件整体下降。在性别特征上,施暴者76%为男生、21%为女生,女生涉及严重暴力事件的比率比男生低3.5倍。去年12月,法国教育部的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霸凌行为极大程度集中在极少数学校里,40%的校园暴力都发生在10%的初中和高中,可见校园暴力行为受地域、社区与学校文化等因素影响。
数据同时显示,校园暴力的组成主要为人身伤害(79%)和财产伤害(9.1%),具体为语言暴力占41%、肢体暴力占30%;此外,其他暴力行为如毒品及酒精消费、交通违规或携带武器占总暴力行为的11.6%。自2007年起,语言暴力明显增加,从37.5%上升至41.7%,肢体暴力则从2008年开始小幅下降8%。89%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在学生之间,其余则涉及教职员工、家长及学校外部人士。
除传统形式上的校园暴力行为外,法国当局还非常关注校园内针对性别的特殊暴力形式。
自2012年起,法国政府在每年的11月25日推广“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国际日”行动。为了减少各种形式的针对女性的暴力、性骚扰和性侵犯行为,法国教育部不遗余力地参与其中。
但学校内同样也无法避免这些行为的发生。据法国教育部统计,学校内女生申报的暴力行为中,37%是针对性别的暴力行为。申报经受网络霸凌的人群中,17%为未成年女生,11%为男生。此外,学校内7.5%的女生和5%的男生申报经受了针对性别的侵犯。
就此,教育部也提出了具体措施:在国民教育阶段,开设预防和对抗性侵扰的专业咨询热线,提供教育指导,在初中、高中设立预防针对性别暴力的课程;在高等教育和科研阶段,教育部确保在学科专业选拔上的公正,出版并传播《性侵犯:了解和抵御》指南书籍,拒绝向那些实施歧视性学生政策的大学提供经费支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给青少年带来的不仅仅是积极的影响。在法国,18%的初中生表示在2013年曾遭受手机、互联网上的谩骂、侮辱等新型暴力行为。
相较于传统的校园霸凌行为,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下的暴力行为:图像式暴力。相较于以往文字形式的暴力行为,攻击性图像的分享与传送给青少年带来更大的冲击。网络霸凌的暴力行为由于侮辱性信息传播速度快,因此造成了更直接的伤害。此外,信息扩散范围速度极快,往往来不及阻止信息的传播,也来不及保护学生,就已经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程度的伤害。
驱使青少年施加网络暴力行为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诱因还是年龄。青少年由于年龄较小,不够成熟,不知道如何应对和转化暴力性冲动,才造成对自身和他人的伤害。
因此,学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网络暴力现象的教育上,法国青少年心理学家高黛认为:首先要让青少年意识到网络行为的界限,网络上的行为也是被约束的;其次要在青少年间普及法制教育,惩戒网络暴力施暴者。高黛同时认为,应对图像式暴力提出相应处理办法。2014年2月,法国前教育部长樊尚·佩永提出了应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具体措施,包括电视宣传、教师培训、学生自我保护和受害者出庭作证等方面的教育。
自2014年起,法国政府每年举办全国范围反对校园暴力的海报、视频征集大赛,这无疑是学生及学校从理解、宣传到参与反对校园暴力的重要契机之一。大赛根据不同学段,分别选出小学、初中一年级及二年级、初中三年级及四年级和高中4个组的优胜作品。无论是法国政府、学校或媒体,大赛的宣传与动员过程均可视为一次反对校园暴力的重要活动。而作为校园暴力现象最紧密的关系群体,学生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必然会增进对校园暴力的关注、认识及理解,从而对杜绝校园暴力产生积极影响。
美法两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校园霸凌事件在媒体的报道下引发了许多国人的关注。霸凌事件对学生身体和精神上的影响是极为严重而长远的,因此我国也应该对此给予重视。
面对“反霸凌”这个新领域,我国学校方面可能没有足够的经验,缺乏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干预与治愈的方法。但从原则出发,教师应该正视学生报告或本人目击的校园霸凌行为,对于霸凌不能忍、不能拖,做好平日的宣传教育。事件发生时,校方也应该在第一时间终止霸凌事件的侵害,通过与施暴者、受害者、双方父母的沟通与合作,尽可能完满地解决问题。
对于已经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我们或许可以效仿西方国家,尽可能在校园内设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咨询师”,为施暴、受暴双方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在美国,每所学校均配备了校园心理咨询师,霸凌事件会由专业人士着手解决。
此外,校园心理咨询师还要在开学典礼上宣讲与校园霸凌相关的知识,在家长会上为父母提供解决校园霸凌的相关措施,促使多方参与,从而减少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最后,在行政方法无法解决或阻止校园霸凌行为时,我们确实需要强大的司法保障,凭借法律的强制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而完善法律,在这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2.
近日,“校园霸凌”频现网络,“安徽小学生被副班长逼吃屎喝尿,事后威胁“弄死你”、“南京一初一男生被该校初三男生堵住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被逼自扇耳光,还强迫吃大便”、“广东海丰女中学生遭脱衣殴打拍摄”、“江西永新县女初中生打架”、 “江男童遭4初中生烟烫围殴”等等,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还是网络曝光的视频,还有很多“校园霸凌”事件并没有走进公众的视野,但却真真实实的存在于我们身边。比如笔者读初中时,学校就有好几个“帮派”,他们不仅勒索同学财物,欺负殴打同学,而且有的还将暴力伸向老师,对老师的管教进行打击报复!
“校园霸凌”缘何频频出现,评论家们发表了很多评论,也找出了很多原因,有的认为是家庭教育缺失,有的则认为是受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还有的认为是学校教育留下的真空,法律的不作为等等。
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想说,如果我们去抱怨社会暴力文化盛行,如果我们去找家庭教育的不足,最后可能就会忘记自己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了解“校园霸凌”现象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坚守自己的阵地,利用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效的预防“校园霸凌”的出现。
作为一所拥有4000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些做法或可以为杜绝“校园霸凌”现象提供借鉴。
首先,我们学校颁发了《学生公约六条》,对下列六种行为的学生进行劝转,即:一、打架斗殴,拉帮结伙,勒索他人者;二、不尊重老师,顶撞、辱骂、甚至攻击老师者;三、有吸烟、喝酒、吸毒者;四、携带管制刀具、手机、游戏机等违禁物品;五、不思进取,日清不过关超过2周,周清不过关超过1月,月清不过关超过1学期;六、在网络上发布有损学校、老师声誉的言论者。学生公约的目的不是为了劝转学生,而是给学生设置一条高压线,明确的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公约的目的在于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严明校纪校规,为所有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快乐、向上的成长环境。
其次,开展相关的道德与法律教育。学校在开学初都会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这样做触犯了哪些法律法规、校纪班规,需要承担什么后果。同时主题班会活动,告诉学生遇到“霸凌”时该如何应对。
第三,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与纠纷,加强家校沟通。学生之间,尤其是初高中的学生,矛盾如果没有及时化解,极有可能演变成暴力事件。因此,学校设置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暮省活动,让学生每日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学习,通过学生自我反省化解矛盾。在家校沟通方面,班主任与副班主任每两周填写一次《家校联系手册》,班主任与生活老师每月至少有一次和家长电话沟通,通过家校互动,尤其是家长与班主任老师的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活动有一个大致的掌握,这样能够有效的预防“校园霸凌”的出现。
最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比如各种体育比赛活动,让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融入到学生中去,让他们闪光,让他们得到其他同学的接纳!
总之,“校园霸凌”的出现,学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是去找原因,更应该积极主动的教育学生,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转化那些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让这些学生融入到同学中去,而不被暴力文化卷走,以转化暴力学生,预防“校园霸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19:02
措施:
宣传校园暴力的害处,倡导同学间和睦相处。
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让未成年人犯罪也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处罚,不让保护法成为校园犯罪的保护伞。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除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长期欺负别人,会很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等等,“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等等问题。但同学和家长的合作也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