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5: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4:21
最好的修养,就是不要轻易去评价别人。生活中,很多人闲来无事,便喜欢随意给别人贴上标签,一位女性打扮清爽时尚,有人会说她妖艳;一个男人四肢发达,有人也就说他头脑简单。这些评价者不考虑逻辑与严谨,在通过第一印象以后,便随意为他人下达定义。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往往会让你显得无知且没有礼貌。
01
作为80后的潘锐彬,从小就喜欢织毛衣,于是他周围的人为他贴上了“娘”的标签,对他品头论足,嘲笑他没有男子气概。但他并不在乎,丝毫不受他人的影响。在长大以后,
他靠着曾经被人看不起的“织毛衣”手艺,最终事业有成。
1986年,潘锐彬出生自广东汕头一个小村庄。作为农村的孩子,
潘锐彬身上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为他亲手缝制的。农闲之余,她的母亲时常会和村中的妇女们一起为别人加工针织衣物,并赚取一笔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潘锐彬织毛衣照片
后来,潘锐彬的母亲开始和外贸公司合作,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货,并将手中的货物分给村中的织娘,以此来赚取利润。渐渐地,
母亲的收入越来越高,而织毛衣也成为了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于是在自小的熏陶之下,
潘锐彬在六岁的时候,便学会了织毛衣,并且越来越入迷。有时候放假了也不和村中的伙伴出去玩耍,整天一个人待在家中摆弄针线活。就这样,
到了十岁,潘锐彬便能和织娘们一起工作,挣些零花钱了。
▲毛线团照片
不过村里的人看到一个男孩子整天拿着针线和一群女人混在一起,总是充满了鄙夷。时常对他的母亲说,要好好教育孩子,不能让他这样娘里娘气的。
然而他的母亲总会解释道:“所谓技多不压身,多一门手艺,也未必就是坏处。”
02
上个世纪90年代,潘锐彬的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机械化的工厂也越来越多,很多衣服都是由机器加工完成,而且款式新颖,出现了如“皮夹克”、“羽绒服”之类受大众欢迎的衣服。
而手织毛衣,在工业化的冲击之下,逐渐退出了原来的舞台。潘妈妈接到的单子越来越少,索性就不再织毛衣了。后来潘锐彬上了大学,学习生物药学专业,然后又自学了日语。
毕业以后,潘锐彬进入了一家外企成为白领,做日语翻译。这一份工作舒适体面,工资也非常不错,令刚出来的潘锐彬感到十分满意。
▲潘锐彬照片
然而他的心中依旧有着一份牵挂,他怀念小时候和阿姨们一起织毛衣的日子,那一针一线,贯穿了他的整个童年,包含了无数的欢笑与往事。
于是潘锐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回乡以织毛线创业。当父母知道他的想法以后,虽然有些不满,但依旧全力支持自己的儿子。于是,
在父母的支持下,潘锐彬在网上开了一家毛衣店,还招募到50位阿姨一起创业打拼。
▲织毛衣的阿姨照片
然而传统手工工艺要挑战机械化的现代工艺,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创业之初,潘锐彬就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因为顾客下单到拿货,这其中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于是很多人等得不耐烦了,便取消了订单。而且每个阿姨都拥有自己的特色,织出来的毛衣都不同样,且由于宣传简陋,下单者寥寥无几。一下子,潘锐彬的网店陷入了低谷。此时的潘锐彬感到茫然,他不知道如何去打破这种现象,并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不过他想到“妈妈牌毛衣”给他带来的温暖,便硬着头皮,一直咬牙坚持着。
03
后来,潘锐彬开始寻求转变。他通过专人拍摄,将每件毛衣不同的韵味展示给顾客,并时常录制一些织毛衣的视频,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并通过视频的方式,给网友们发布一些简单的织毛衣教程。在视频中,他的讲解生动有趣,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了潘锐彬的网店,和他对于手工毛衣传承的故事,纷纷前来下单。他的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好,而50位织毛衣的阿姨们,也都有了自己的稳定收入。
▲潘锐彬织毛衣照片
对于潘锐彬而言,毛衣是他的爱好,更是他对于童年美好的回忆。当他*着毛衣的一针一线,便能看到多年以前,童年的美好和母爱的温暖。于是他决心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并逐渐发扬光大。
曾经的潘锐彬因为织毛线被人随意嘲讽贴上“娘”的标签,还凭借“最娘80后”走红网络,闻名全国。然而他没有受到别人的影响,只是埋头苦干。如今,他从自己的世界里抬起头,向四周一看,
那些质疑和嘲讽都在他成功的那一刻烟消云散,变成了赞许和羡慕。
结语
《论语·颜渊》中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不能接受男生织毛衣而为潘锐彬大加讽刺的人,是该该好好反省自身,如果不是潘瑞彬的母亲对他的开导,如果不是他自己内心强大,或许他的人生就毁在别人的标签和嘲讽之下,而毛衣也会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不过这世界上有多少个潘锐彬呢?更多的人,他们没人开导,内心没那么强大。于是在别人的议论声中,戴上了看不见的面具,逐渐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