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俄罗斯人是怎么看待斯大林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3:0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9:27
俄罗斯人对斯大林的看法是大相径庭的:有人视他为党和国家的伟大领导,没有他,列宁思想不会发展,他在经济和反法西斯上贡献巨大;有人则指责他是*者,剥削农民,压迫社会。如果说有共识的话,那就是,大家都会承认“斯大林是一个大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是好是坏”。
今天的俄罗斯人多数未曾经历过斯大林时期,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曾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生活过。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年轻人也开始对斯大林产生兴趣,*、学校、报纸都告诉他们,要更多地从国家现代化的角度去看待斯大林,作为爱国的一代,他们的付出是为了换来俄罗斯更美好的未来。怀念斯大林已不仅仅是“遗老”们的情结,更是那些为俄罗斯跌出一流国家而忧伤的年轻人如何看待历史和未来的问题。
在过去一年里,俄罗斯*从言辞和行动上开启了新一轮的“去斯大林化”运动,公开承认他犯下的、一度“被遗忘”的一些罪行,这些罪行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主政时期曾被揭露。自去年年底开始的这轮“去斯大林化”运动有逐渐升温的趋势。去年10月30日,也就是“斯大林大清洗遇难者纪念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视频博客中毫不含糊地谴责了“斯大林的罪行”,并称这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然而,不管“去斯大林化”运动的动机如何,正式承认斯大林的罪行无疑是一个社会的进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9:28
斯大林是继列宁后苏联最主要、而且是功绩最高的领导人,其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卫国战争等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因此对其评价不可能是单一的,就是说不可能是全面的肯定或是全面的否定。特别在是形成苏联主体的俄罗斯地区,人民的评价就更是这样。主要的观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赞扬斯大林的,主要的原因有:
(1)斯大林参加了由列宁领导的十月*,对苏俄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十月*后进行了反侵略的保卫战争,这一时期(1918年至1920年)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高尔察克也进行了叛乱,对这些抗抗争中斯大林都作出了重要的;
(3)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走出了高度集中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初期使苏联在重工业、军事方面迅速强大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成效显著,同时拥有了保卫和平的一定力量,这也就为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战胜德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
(4)领导进行了卫国战争,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和帮助其他国家反抗法西斯侵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斯大林还帮助东欧国家摆脱资本主义的控制,使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组建华约,有利于苏联国际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6)二战后经过建设和发展最终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进行争霸,形成当时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风光一时。
2、批评斯大林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斯大林统治时期进行了大清洗运动。“大清洗”是苏联20世纪30年代开展的一场针对隐藏在内部“人民的敌人”的运动,西方多称之为“大恐怖”。它始于1934年的基洛夫被害案件,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才算告一段落。大清洗运动导致苏联许多杰出的*、军事人才受到*,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事、*人才曾经一度紧缺;
(2)批评斯大林最多是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虽然早期使苏联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但是长期的产业失调,损害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且制度越来越僵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3)斯大林治理苏联时期,统治内部出现生活腐化、贪污*现象,从而使人民面临着沉重的负担,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人民的不满。
3、总的来说斯大林的功还是大于过的,并且苏联最终解体也不仅仅是斯大林方面的原因。还包括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的失败统治和失败的改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9:28
一普京:”“依我看,不能给予整体的评价。显然,从1924至 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而这时的国家是斯大林领导的。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我们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不管谁怎么说,最终是取得了胜利。即使我们重提损失很大,你们知道,现在谁也不能指责组织和领导了这场胜利的人,因为如果我们在战争中失败了,那么对我国来说其后果就会悲惨得多。”“正面的东西无疑是存在的,然而花了难以接受的代价。尤其是存在过*。这是事实。我们的数以百万计的同胞遭到*。这种管理国家、取得成就的方法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不能这样做。毫无疑问,在这一时期我们遇到的不简单的仅是*,而是反对自己人民的大规模罪行。这也是事实。关于此事我们也不应当忘记。”“对任何历史事件都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这就是我想说的。”
二、1.斯大林主义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俄罗斯社会对于卫国战争的胜利一直保持着比较公允的肯定态度,现在更是如此。十月*胜利之后的苏联,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内有邓尼金等部的叛乱,战争阴影始终如影随形。思想上的备战思维、经济上国防建设的优先发展、有利于把握战机和迅速决策的高度集中的政权形式等作为突出特点的斯大林体系,保证了战前和战中军队和前线的武器、弹药、粮食和燃料的供应,赢得了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等标志性战役的胜利,使苏德战场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2.斯大林主义建起了强大的国家
在今天的俄罗斯社会,爱国主义、强国梦是和斯拉夫主义以及表现为大国沙文主义的民族主义情绪纠缠在一起的。对斯大林时代的怀念在某种意义上跟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3.斯大林主义体现了俄罗斯的民族精神
寒冷严酷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占世界陆地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国土造就了俄罗斯人既暴烈又坚韧不拔的秉性和气质。这种沉淀在民族性格和气质当中的东西日渐演化成为典型的俄罗斯民族精神。斯大林主义正体现了这种精神,在战争年代它是博大的胸怀和战无不胜的勇气,而今天,它是强大俄罗斯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是“工业化”,是“强大军队的创建”,是“对法西斯的胜利”,是“强大联盟的阵营”,是“苏联的卫星和核武器”。此外,出身于格鲁吉亚的斯大林,以异族人的身份也唤起了那些非俄罗斯族人民对伟大苏联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斯大林主义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俄罗斯人深刻地怀念着斯大林时代良好的道德教育以及由此产生的和谐、高尚的道德生活图景。苏联人诚实、互助、为祖国服务的道德品质和道德风貌与今天俄罗斯空虚、堕落的社会道德状况形成鲜明的反差。
1.*和强权统治
:“20世纪曾经存在过两种骇人听闻的体系——法西斯纳粹主义和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还有人形象地把对斯大林的*比作田间的“刺飞廉”,条件发生了变化,它们也会随之疯长起来。
2.官僚主义
不可否认,官僚主义在俄罗斯社会还是大有市场的,它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大大小小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斯大林*遗留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它像一张“千层饼”,大小*被古怪又有序地安置在里边,操纵着人民和人民的意识。很显然,将由国家现存*的弊病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全部归罪为斯大林主义的意见在俄罗斯社会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此外,对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等历史也都基本持负面评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9:29
一、对斯大林评价的形成:
对斯大林评价的形成是一个“低开高走”的过程。最早对斯大林做出重要评价的恐怕是列宁。在 1923 年写的*遗嘱中,说斯大林对*无限忠诚,脾气太粗暴,建议把他调离党的总*职务。在列宁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党内的反对派对他颇有微辞,总的看,社会上对斯大林的负面评价越来越少,而正面评价越来越多,最终推到极至达到了神化的地步,形成了对他的*。
二、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反向评价:
赫鲁晓夫依据苏联历史上不争的事实和在整体上肯定斯大林的前提下,重点对斯大林做了反向的评价,指出他在上世纪30年代大清洗中乱杀无辜破坏了法制,个人独断专行破坏了集体领导原则。对希特勒发动侵略苏联的战争准备不足,在农业、民族*和国际关系等方面随心所欲等。 问题还不在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评价的本身,而是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评价。从根本上说,这是出于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即苏联社会的发展需要对笼罩着斯大林层层“圣光”的苏联模式进行调整。
三、勃列日涅夫对斯大林评价的前后变化:
勃列日涅夫60年代在斯大林问题上超脱干主张与反对重评斯大林的两派。只是在1965 年5月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20周年庆典上,勃列日涅夫才在讲话中首次强调了斯大林的作用。但是,随着地位的巩固,勃列日涅夫逐渐像斯大林那样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苏联经济发展处于停滞和后退状态,对外奉行扩张*。到70年代,勃列日涅夫对斯大林的评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比如,不允许出版公开批判斯大林的书,鼓励称赞斯大林文学作品,为斯大林陵墓修建墓碑等。勃列日涅夫死后的几任苏联领导人,特别是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评价的天平又开始向赫鲁晓夫时期倾斜,甚至走得比他还远。
四、俄罗斯重新评价斯大林:
在俄罗斯出现的对斯大林的评价要么是个人行为,要么是特定人群在特定时间的行为,要么是一些*调查机构调查的结果。同样,据国内有的学者研究,在俄罗斯也有不少对斯大林负面的评价。必须看到,这绝不是全面和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评价,而是与俄罗斯对大国、强国及其缔造者的期待相适应的评价。
对斯大林的评价是俄罗斯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一,其实,它还可以衍生出另一个题,即俄罗斯是如何对待苏联的历史遗产的。*发展有连续性,*文化也有穿透性。所以,就俄罗斯而言,正确处理好苏联时期的历史遗产,使之“无害化”或“有益化”对它更为重要。对俄罗斯崛起来说,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斯大林进行评价,可能更有意义。
五、斯大林是前苏联*党*委员会总*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俄语: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原姓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人,前苏联*家。前苏联*党*委员会总*、苏联*会议*、苏联大元帅,是在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
斯大林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列宁逝世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任期间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同时也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还树立*,发动“大清洗”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战后他扶植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峙。1953年3月5日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年74岁。著有《斯大林全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9:29
采访俄罗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