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2: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4:14
534年,北魏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逃往关中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
孝武帝出走,北魏便没有了皇帝,于是高欢便在同一年拥立年仅11岁的北魏孝文帝的曾孙元善见为帝。
这样一来,北魏便同时出现了元善见和元修两位皇帝,于是,北魏便一分为二,*成东魏和西魏两个小国。
本来,在北魏孝文帝时,北魏的都城是迁到洛阳的,东魏建立后,高欢又把都城迁到了邺城。但高欢于晋阳建大丞相府,遥控东魏政务,史谓“军国政务,皆归相府”。为此,太原才是东魏事实上的*军事中心。
东魏建立后,西面与南面基本上以黄河及河南河南省洛阳一线与西魏为界,为了争夺土地与人口,战事不断;北面山胡、茹茹、柔然等族也不断南下*扰东魏。
于是,在543年时,权臣高欢召集50000多民夫,费时40多天,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管涔山与恒山两大山系的相连处,修筑了一座长城,历史称之为“肆州长城”。关于这段历史,在《魏书·孝静帝纪》记载:
东魏武定元年秋八月……齐献武王召夫五万于肆州北山筑城,西自马陵戍,东至土隥。四十日罢。
同时,《资治通鉴》中记载说:“梁大同九年,即东魏武定元年,东魏丞相欢筑长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马陵,东至土隥,四十日罢。”
这里的“东魏武定元年”便是543年,而“齐献武王”便是当时东魏的权臣高欢。“肆州”则是后来的山西省忻县,“马陵戍”则的后来的山西省静乐北汾水之源,“土墱戍”便是后来的山西省代县崞阳镇西北,其地正在恒山山脉中。
这道肆州长城是防西魏与柔然联兵以进攻东魏的,长城起于山西省静乐县,止于山西省代县崞阳镇,其长度约为150千米。主要分布于宁武县、原平境内的6个乡内,大体呈东西走向,后来的遗迹实际长度约为60千米。
其中,宁武县段长城遗址起自距宁武县城西7.2千米处的榆庄乡榆树坪村。
然后顺管涔山东坡下行至苗庄村与苗庄城址北墙相连,又跨越恢河后,沿凤凰山西坡而上,经东坝沟、东庄乡三张庄后村,并于三张庄村东5千米处进入原平。境内大体呈东西向分布,全长约18千米。
榆树坪至苗庄村段,墙体以土夯为主,因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损毁严重,墙体多已不存,遗迹却很明显,部分残段现存高为一米。
苗庄村至东坝沟村段,墙体以砂岩质片石垒砌,墙大部分坍塌,只有在东坝沟村东北600米处约有60米保存较为完好。当地人称“石碣边墙”,残高约为1.4米,顶宽3米。
东坝沟村经三张庄村至原平市段,墙体多以砂岩片石构筑,部分段落为土夯,大部分墙体两侧的石片已经剥落,但主体保存尚好,残高一两米,顶宽两米。在长城遗址内外两侧还有3处障城遗址。
第一处是三张庄后村障城,位于三张庄后村西北500多米,北距长城5米至10米,长约150米,宽80米,仅存基址。
第二处是阎王壁障城遗址,位于三张庄后村东北800多米,西距三张庄后村障城约1千米。砂岩片石构筑,呈不规则四边形,处于长城遗址外侧,南墙借长城墙体。
东墙体长约15米,残高约为3米,顶宽2米;西墙体长约25米,残高约为2.4米,顶宽2米;南墙体长约20米,残高约为1.5米,顶宽2米;北墙体长约22米,残高约为1.8米,顶宽2.2米。
南高北低,东、西墙体保存尚好。
第三处是尖山峁障城遗址,西距阎王壁障城5千米左右,位于长城内侧,北、东两墙体借长城遗址。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60米,北高南低。
南墙墙体已不存,西墙墙体残损严重,残高约为1米,顶宽2.3米。北、东墙体残高1.5米,顶宽2米。
原平市段东魏长城遗址于宁武县东庄乡三张庄后村向东5.5千米延入原平,经后口、龙宫、段家堡、官地等四个乡,于官地乡黑峪村北300米处止。境内约长43千米,大体呈东西走向。
后口乡段长城遗址自北梁村西1千米处开始,东经北梁村、白草窳村、縻子洼村、长畛村、于长畛村南100米越无名河、北同蒲铁路,又经四十亩村,进入龙宫乡界。大体呈东西走向。只有四十亩村附近局部南折,全长约为19千米。
此段长城的墙体多为片石构筑,只有在縻子洼东北的西梁、长畛村西1.5千米处的南梁等段落为土夯。石筑墙体两侧的垒砌石片大部分剥落,遗址主体个别地段保存较好,现保存于地面的残段最高约为3米,顶宽1.5米至3米,基宽3米至6.5米。
长畛村西300米处的南梁长城遗址上有一座棱台形烽燧,残高约为一米,基底呈长宽各5米,顶部呈长宽各2米,砂质片石构筑。
龙宫乡大立石村至段家堡乡南土妥村段长城遗址由四十亩村南入龙宫乡大立石村,又东行经陡沟村、段家堡乡下马铺村、西庄头村、南土妥村,并于南土妥村南500米越阳坡河东入官地乡。全长约为17千米,大体呈东西向。
该段长城遗址有一个特别之处,墙体剖面包含有多层木炭灰及木炭,墙体表面大多凝结成块状,个别块状上有褐色或淡绿色玻璃质晶体,火烧痕迹明显,在当地百姓中流传有火烧边墙的传说。
东魏长城的官地乡黑峪村段遗址开始于村西南2千米,局部北折,
于黑峪村北的山梁上,约长3.5千米,大体呈南北向。墙体一半为土夯,
一半为片石构筑,损毁严重,残段高约1米。
这些保存下来的东魏长城遗迹,为后人研究东魏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扰掠,明朝从1368年至1600年,分3个时期,历经200多年时间,修建了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约为6350千米的万里长城。
这座长城是我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它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