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3:4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0:44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代题材作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古代的历史以及古代的各种状况,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古代*在退休了以后为何要告老还乡?而并不是留在自己做官的地方,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呢?
在古代一个人能够当官,便要经历科举考试。因为每个时期社会的发展,都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群体结构的变化,因此也就带来了选官制度上的变化。之前那种任人唯亲的制度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直到科举制度的产生,使得后来大多数平民百姓通过科举考试就能够谋得一官半职。
在当官后,这些贫民的人生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有些人成为了社会等级之中最为高级的人。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都是以士农工商来排列人们的等级的,已经做了官的,自然就会轻而易举地成为阶层中最高的人,生活也自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当官了以后,并不是回到自己家乡之中当官呢?在我们现在看来自然是在自己的家乡中更为方便些,周围亲戚朋友也都在这里,更有一种归属感。但是在中国古代,由于皇帝当时需要加强*集权,要减小地方的势力,所以不能够将各个*委派到他们各自的家乡,如果回到家乡以后就会任命当时跟自己十分亲近的人,也就不利于*集权的加强。因此大多数的*一旦当了官,虽然生活发生了变化,但是和自己家乡还是需要离得有一点距离的。
正常情况下来说,一个人当官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待几十年。那么几十年的时间都不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中,甚至是路过自己的家乡也不能长时间的停留,离开家的时间长了以后,就会非常想家,但是只能在退休了以后才能有机会回到自己家中。不过他们真的只是想告老还乡,叶落归根一样回到自己家中吗?其实追究真正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几点。
首先,叶落归根这一点自然是更为重要,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了。在中国古代,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安土重迁的思想,一直是父母在不远游这种思想禁锢的人们,而且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思想状态。也就是在退休了以后,不用那么辛勤的工作,就希望回到自己家中是尽孝,哪怕父母已经不在了,但是回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归属感的。
其次,应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的时候,人们认为一个人死在一个地方,那么对于他的尸体大多数就是不能够移动的了,埋在黄土之中才算安心。所以如果一个人当官了,自然也是不希望自己到时候死到其他地方,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身体还健壮的时候回去是最好不过的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0:44
古代的*经历了严苛的科举考试,终于得到皇帝的认可,得以在官场上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京城又是天子脚下,最繁华的地界。但古代*在任职期满后却都选择告老还乡,这背后也许有几点原因。
首先,封建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宗法制国家,非常看重血脉传承。古人都有着根深蒂固的认祖归宗思想,无论离家多远,都希望自己晚年能够回归故里,死后葬入祖坟,外出的游子都以衣锦还乡为荣。而古人参与科举考试,都须背井离乡,远赴京城。为官后更要听从上级调令,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为官数载。因此古代*任职期满后,选择告老还乡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重回故里,在熟悉的地方安度晚年,受人尊敬,也是一种美满。
其次,远离京城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办法。许多*在京城为官多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脉。更有一些曾陪帝王征战多年,功成名就的*,他们的存在对皇帝来说就是一种威胁。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位高权重的*表达忠心的最好方法,就是主动放弃权利,选择告老还乡,远离权力中心。不仅可以打消皇上的怀疑,解除后顾之忧,也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安度晚年,不参与党派斗争。
综上所述,在任职期满后告老还乡,不仅可以衣锦还乡,受人尊敬地安度晚年。而且可以远离纷争,为自己赢得忠义的好名声,同时也为子孙后代铺就一条光明的道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0:45
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的退休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礼记》说:“*七十岁的时候,就做事。”汉、唐、宋、元后期,基本上实行了70吏的统治。但在明清时期,有规定“军民*60人以上者,听为官”。但在达到退休年龄之前,也可以提前退休。例如,唐朝规定“生病不能履行职务的,应当退休”。也就是说,那些生病或受伤的人甚至可以在达到退休年龄之前退休。明朝还规定,生病不能履行职务的,或者身体虚弱、办事不力的,可以随时下令退休。可见,在中国古代,*“报老”和“报病”都是可以辞职的,而且提前退休也是可以的。
避免权力斗争。这里最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范蠡,《史记》、《越王勾践家》、《史记》、《货物殖民者传》。范蠡是一位杰出的*家、思想家和战略家。吴国灭越国后,范蠡不遗余力地帮助越王勾践“十年同堂,十年教诲”。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勾践战胜了吴王夫差,实现了国家的复兴。范蠡作为一个大官,被勾践封为将军。这时,范蠡达到了当*的最高境界。但在当时,范蠡深谙“狡猾的兔子死了,跑狗做饭,飞鸟筋疲力尽,弓收得好”的道理。
首先,在*待遇方面,根据《礼记》的记载,*被称为“国民长辈”,一般*被称为“平民长辈”。从称谓上,我们可以看出对老干部的尊敬。在唐代,有一个*告别仪式,敲锣打鼓。而现在颁发的“光荣退休”证书或框架,虽然形式不同,但含义相同。三年级以上*上任后,仍被亲切地允许走上法庭,参与国家事务。明朝的*在礼仪上仍然受到尊重,他们在参加宴请、祭祀等活动时,仍然享受着原官阶的礼遇。
其次,在经济待遇方面,退休后将得到优待。根据汉代的规定,年薪2000石以上的离退休*,可领取原工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离退休*,只需任命一名“顾问”予以支持;唐代,年薪在五级以上的离退休干部,减半工资,经皇帝特别批准,立功干部退休后可以保留全额工资。例如,当著名大臣方玄龄和首相宋靖当官时,皇帝就给了他们全额的薪水。六级以下干部退休后,给予一定的养老用地。
明初规定,*以上*可以在现职基础上退休,四级以下*在现职满三年,没有重大过失的,可以晋升。明朝中期,表现突出者可晋升为两级官职。在抚恤金方面,明初曾规定离退休*的工资,但很快就取消了。后来规定,退休*一般不发养老金,但他们不让你从西方或北方喝酒。如果穷人不能自救,“就会有一个秘书给他们米和月亮来修复(最终)他们的身体”。清朝也基本沿袭了明朝的退休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0:45
古代*告老还乡,古代人都有落叶归根的观念,但是这个原因并不是古代*告老还乡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就是这些退休的*,为了保命或者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一般古代*告老还乡率最高的时候,就是皇位发生接替的时候。告老还乡的*在走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家人尽可能的都带走,要么会留下一个人作为试探,如果这个人成了,那自己在举家回京就好说了,如果这个人失败了,那也影响不到自己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0:46
古代人的家庭观念很强,现代人孩子成年以后独自建立家庭,和父母分开住,在古代几代人都住在一个大宅子里,如果不住在一起是要被笑话的。古代人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在古代流传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做了*之后都渴望能够落叶归根,他们想在生自己的土地上慢慢变老,去世之后可以埋在自己家乡的土地,因此,古代的*退休以后,都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