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苏联解体与东欧巨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7:0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8:37
以下来自我的原创文章。
苏联的解体是有其必然性的。这些必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程度越来越深,力量不断积聚,最终被偶然性事件所点燃而爆发。
有观点将苏联的解体归结为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结果。“和平演变”从本质上讲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是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大环境下敌对势力从意识形态上演变并分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手段。“和平演变”策略得逞的前提是这些势力能够在要演变的国家的上层建筑中找到突破口,而这些“突破口”可以存在于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一切对外开放领域。因此,只要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外部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便会随之而来,它无法从根源上避免,只能在开放后的接收环节上控制。开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必然要求,生产社会化必然会导致经济全球化,这是与社会制度无关的客观规律。苏联由不开放变为“开放”,这之间需要留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在这个缓冲过程中国家还需要不断调整*以应对新形势。若是没有这个缓冲过程,多种不同意识形态间的交锋便会动摇社会的主心骨,从而动摇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闭塞僵化是“苏联模式”的突出弱点,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其目的是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扬弃否定的过程,需要吸收的是存在于发展的客观规律中的先进事物,并结合自己国家的国情加以改造地运用到国家建设当中去,而决不是“全面改造”,更不是“全盘西化”。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一点认识的不足,为“和平演变”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更何况苏联竟把“*变革”放在首位,这使得美国等敌对势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高地,大肆发射糖衣炮弹。但从本质上看,“和平演变”只是外部原因,它不可避免,却完全可以通过内部的协调而抵制。苏联的改革没有做到这一点,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关于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由于当时国内外环境的极端复杂性,一时间引发了多种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观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由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日趋无效化的监督评议机制、全面委任化的干部制度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导致。
该*使苏联的经济*高度僵化,尤其是党政不分,使得领导集团无法广开言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参政议政。经济上忽视价值规律,用单纯的行政命令指导经济工作,丧失了市场的活力,导致全国上下片面的机械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背道而驰。苏联在发展问题上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逐渐用片面的、孤立的“数字化”与“一边倒”的发展代替全面的、综合的协调发展。
该*的长期存在,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无法健康发展并贯彻于实践。苏共在这种*中丢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的品格,把它凝固于党的文件、官方教科书和官方宣传品,变为离开人民生活和创造性劳动的教条律令,甚至变为个人升官发财和获取名利的*标语,按照各种需要从不同的方面任意增删和曲解,一直走到只剩下空洞的招牌和躯壳,最终导致联盟大厦的坍塌。
该*还使得广大“*者”渐渐失去了参政议政的权利,甚至还遭到过各种不公正的批判。苏联一党专政的*制度成为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极大阻碍,“党政不分”日渐导致苏联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分化。斯大林试图通过所谓“肃反”机械化地将*者清洗掉,却忽略了客观世界变化的两条基本特征,即“联系性”和“变化性”。高度集中的*并不可能将苏联与其他敌对势力完全隔离开,而且国际形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者”总是会产生,而且还会以不同的形式产生。这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体现。 “一党专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苏共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的*失误的体现。
该*另外的一项突出的弱点是失去了人民通过批评调节国家*中的失误的能力。列宁时期,*监察委员会由代表大会选出,具有监督*委员会、*局和*处的权力,斯大林时期把其变成党*的附属机构,使之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监督的权力。由此导致的后果是苏联领导人的意志直接通过这种权力集中的*影响到国家的社会生活,国家受最高领导个人意志的支配程度很高。这种局面最初是的维护人民权利的民主制度的变形,领导人代表人民的意愿从而维护人民权利。但后来实际上大大削弱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变为名义上的民主,实质上的*。苏联的领导集团从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从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变为人民的统治者,把人民赋予的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的权力变为了实现和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权力。
干部制度委任化,也是苏联**中的一项重要失误。苏联建国初期以委任的方式向各地与各级岗位输送干部的做法沿袭固定下来,党、政、企及群众团体的干部层层由上级委派。从苏共方面看,中后期的苏共严重破坏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形成脱离人民和党内大多数的、由极少数人组成的特殊利益集团,导致苏共的“党内民主”具有两重性;甚至大搞“克格勃”组织,最终被人民所抛弃、所孤立。在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中,苏共离人民越远,离帝国主义就越近,最终变成了一意孤行的专政,丢弃了人民,也丢弃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
其二,是由苏联内部大俄罗斯主义盛行造成民族*的失误导致。苏联*党和苏维埃*长期无视民族问题的严重性,不思改革,还试图用强制手段“同化解决”民族问题,使得联盟内部各民族间积累了深厚的矛盾。“苏联”和“俄罗斯”渐趋同化,领导集团忽略了苏联*中15个成员国平等的原则,以“俄罗斯”的利益偏概“苏维埃联盟”各民族的利益。还是说苏联的国歌,1977勃列日涅夫版《苏联颂》的第二句Сплотила навеки Великая Русь(伟大的罗斯民族万古长青),明显在“民族”问题上错误地作了文章。俄罗斯民族拥有着带有压迫性色彩的意识形态,“大俄罗斯主义”是不尊重联盟各成员国不同民族的主权之表现,它同时导致诸如车臣问题等众多民族问题后遗症。民族自治问题处理的严重欠妥,亦是苏联解体前期各成员国众叛亲离的导火线之一。
其三,列宁逝世后,苏联各届领导人都从不同程度上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做出了不切实际的过高估计,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准则,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粉饰现状,而不思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跑步进入*主义”,包括“社会主义改造”,有些地方只是从形式上体现了“一大二公”,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与发展问题一直没有被坚定地摆在议事日程的首位,且对社会经济的基本规律认识不足,缺乏解放思想的勇气,缺乏发展的新思路。“超阶段”错误和“偏向失衡”错误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长期重心偏离,使得社会主义渐渐“走形”,以至于苏联6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渐渐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
其四,直接原因,是由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方向导致。他没有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一设想加以科学的解释,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对*党、社会主义的功过及其存在和发展做出了不恰当的评价。并且戈尔巴乔夫在改革过程中回避诸多矛盾,尤其是对民族问题的不恰当处理,更使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最集中的表现是解放思想发展经济建设这一根本问题无法解决。而他却把改革失败甚至苏联六十余年来“失败”的原因统统归结为“**的问题”,对过去的一切片面地否定。这一冲击使人们的思想顿时陷入极大的混乱,长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发生动摇,最终苏联的发展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
苏联解体前夜,人民中的觉醒者如是说:“戈尔巴乔夫的党完蛋了,而列宁的党还活着。”的确,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对整个社会主义学说不恰当的解释无论对苏联还是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已渐渐被越来越多的后人所认识并在苏联解体后一个时期中愈发明显地表现出来。
其五,是一、三、四产生的根本原因,即苏联领导人及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不到位、不深刻。社会主义,*党,人民民主专政,甚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都究竟是什么,苏联领导者们常常在实践中忽略这些问题的本质,导致“为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和“为*而跑步二十年进入*”。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是生产力的发展,这决定了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不可以强加给它某种既定的趋势。这种“不深刻的认识”表现为“社会主义”仅仅是一个定义,人们只是按照它的规定来完成历史的作业。与任何在历史运动中出现、壮大和变化的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它的定义应服从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而不是让客观世界服从它的定义。更何况社会主义学说的逻辑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后盾,而这个后盾的最基本、最明确的核心,恰恰又是概括了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的唯物辩证法。
我们在处理“发展”的问题时必须要重实质,不能像赫鲁晓夫那样,搬起*大锤狠命地凿击经济这块“可能性”的脆弱木板,故意让它像钢铁那样迸射出“现实性”的光芒。
马克思的理论中没有社会主义政权执政的实际经验的积累,它只是阐明了世界发展的方向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对后人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所发挥的价值更多的是理论方向的指导意义,而不是现实纲领的执行意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精髓并不在于它本身,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丰富并发展自身。社会主义实践本身也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真正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本质,并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将其付诸实践,需要克服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的不到位,导致发展方向的偏离,会在客观上构成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挫折的内在原因,而具体在*人的实践中则表现为苏联的解体。
其六,是社会内部的主观原因,即*历史传统文化及旧俄*制度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苏联领导集团中,也表现在人民群众中。历史文化传统总是具有继承性的特点,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尽管推翻了封建王朝,但要彻底革除长期的*制度在*人民头脑中形成的意识,从思想上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则还需要数代布尔什维克党人们的不懈努力。然而权力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出现,以及中后期的苏联领导集团在执政中不断出现的错误,渐渐在原本思想意识落后的*人民的头脑中萌发了苏联领导执政“换汤不换药”的想法。有观点指责“*的土地严重缺乏民主的养分”,“社会主义的种子在无法在这里健康生长”。应当看到,这种“缺乏养分”是苏联建立初期社会中的客观存在,但苏联人民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开垦这片土地,在不断探索中使民主的养分逐渐富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应是苏联中后期在主观上放弃了对这片思想土地的开垦促进了民主之花的衰败凋零。
其七,俄罗斯民族意识形态中“好决战”、“好扩张”的一面在苏联领导人的策略中尽显,尤其体现在矛盾广泛存在的冷战初期苏联主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上。如果说“冷战”是受动荡中的国际环境因素影响,那么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位领导人执政后期加速个人集权、排除异己的行为也一定多少夹杂了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民族性格中的这一面虽有运用成功的例子,如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人民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建设自己的国家,二战时期保家卫国决战精神的尽显等等;但民族传统中消极的一面一直没有得到控制,长此以往,还成为了苏联解体的导火索之一。
其八,*人民小农思想的局限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不健全的社会形态中抬头,小农阶级的局限性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苏联中后期领导人带有“小富即安”色彩的维持现状式的*出现。苏联领导人不但没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造自我,通过自我批评与斗争克服自己的局限性,反而用带有自己主观意志色彩的命令统领一切,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无法贯彻实行。
以上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出发归纳出的苏联解体的几点主要原因。苏联的解体的这些原因,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在反思中加深对社会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更值得我们在日后的实践中扬长避短加以借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8:38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由苏联最高苏维埃*团*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作为标志,为立国七十多年的苏联划上句号。
目录
1苏联解体的原因
28·19政变
3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
4苏联的终结
5影响
[编辑]
苏联解体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首先,在苏联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不高。虽然发达的重工业和不断的军备竞赛拉动了GDP,从而掩盖了这一现象。但是这不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也因此导致了苏联人民的不满。其次,高度集中的**取乏民主,干部阶层不可避免的日益官僚主义化,号称代表人民利益的党的干部群体,逐渐蜕变为一个与人民利益对立的特权阶层。当人民群众日益感受到特权阶层与自己利益的根本背道而驰时,这种**的衰败和瓦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次,苏联从1922年开始实行新经济*,列宁对战时*主义*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经济*。虽然在这种*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随后,赫鲁晓夫、布里兹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只是对原有*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
再次,俄罗斯在历史上一再对外扩张,征服了一系列其他民族。*十月*后,一度承认各民族有自决权,但苏联后来仍采取对外扩张的路线,从1919年至1944年,先后吞并了独立的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乌克兰国、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图瓦共和国等国家,并通过对外侵略和武力威胁兼并了包括罗马尼亚人、芬兰人等少数民族的大片土地。苏联时期推行俄罗斯化*,民族主义被视为苏维埃和社会主义的对立面而受到打压,各民族的*、文化、经济精英多被处决,民族语言文化和民族意识遭到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苏联还对境内的波兰人、芬兰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伏尔加德意志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卡尔梅克人、车臣人、印古什人、远东朝鲜人等少数民族实行了残酷的种族清洗和种族迁移。
此外苏联还对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犯下了诸多罪行,如农业集体化时期对“富农”阶级的流放和*,大清洗时期对党员、知识分子、军人和其他无辜者的*,集体处决波兰军官的卡廷事件等等。这些罪行随着“公开化”的进程被逐步公诸于世,对苏联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冲击,并加深了各民族的不满情绪。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骤然放开的*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势力,试图把改革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因此极力促成了苏联解体。
[编辑]
8·19政变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软禁了当时正在黑海畔渡假的苏*统戈尔巴乔夫(戈巴契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虽然戈巴契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联盟*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编辑]
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8·19政变后,除俄罗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在俄罗斯境内的鞑靼斯坦、车臣、西伯利亚等地也出现了要求独立的主张。
各加盟共和国独立时间如下:
立陶宛:1990年3月11日
格鲁吉亚:1991年4月9日
爱沙尼亚:1991年8月20日
拉脱维亚:1991年8月21日
亚美尼亚:1991年8月23日
乌克兰:1991年8月24日
白俄罗斯:1991年8月25日
摩尔多瓦:1991年8月27日
阿塞拜疆:1991年8月30日
乌兹别克斯坦:1991年8月31日
吉尔吉斯斯坦:1991年8月31日
塔吉克斯坦:1991年9月9日
土库曼斯坦:1991年10月27日
哈萨克斯坦:1991年12月16日
俄罗斯:1991年12月25日宣布国名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更名为“俄罗斯联邦”(1990年6月宣布收复主权)
[编辑]
苏联的终结
在1991年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通过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从此,苏联正式解体。
[编辑]
影响
早在苏联解体发生之前,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就已经变得不可扭转。苏联的解体,在欧洲为这一从1980年波兰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开始的大潮画了句号。
苏联解体后,世界上只剩下美国这一唯一超级大国。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苏联解体后的世界几乎无法再与之前的世界相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8:38
在东欧剧变唯一流血的是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夫妇在89年12月25日被*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8:39
最根本的原因是局限于高度集中的*经济*中 片面理解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 *与经济的极不协调 西方国家的* *调整不适时不正确 领导人的本身问题(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由于*特征对国家的影响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8:40
12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