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15 19:2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9:22
三伏天这么热的原因主要是全球变暖和热带高压还有太阳辐射
前段日子暴雨连连,或许会有小伙伴感慨今天夏天真凉快,殊不知打败我们的不是关于“夏天凉快”的天真,而是天真热——没错,我们即将进入2017的三伏天(敲黑板)!那么,“三伏”的说法缘何而来?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段时间如此炎热?我们又该如何在三伏天里笑着“活下去”?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
“三伏”是哪三伏?
“三伏”的说法由秦汉时盛行的五行学说延伸而来,主要指中原地区气候上一年中最闷热的一段时期,它是“头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每到这时人们都会感慨“我与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
图片来源网络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初伏)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开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进入“末伏”(三伏)。
那么,“庚日”又指的是什么呢?我国从古至今流行一种“干支纪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因天干的数字有10个,因此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
今年的的初伏从7月12日开始,中伏时间为7月22日至8月10日,末伏从8月11日始,预计到8月20日止,近四十天的伏期,真是显得这个夏天格外漫长!
三伏天形成原因
太阳:最大“主谋”
要说三伏天,大家肯定脑海里先浮现出炎炎烈日,不过这太阳也确实不能随便甩锅,三伏天还真跟它脱不了干系——
大家知道,我们地球在不停地绕太阳自转和公转,而且地球是侧着身子转的。正是得益于这种得天独厚的配置,地球上才有了昼夜和四季。太阳是地球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是由地球公转的不同位置来确定的。
动图:太阳一年直射地球示意(来源网络)
春、秋时太阳直射在赤道;夏至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能最多,北半球为夏季;冬至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能最少,北半球为冬季;从本质上来讲,是太阳主宰了地球气候。所以夏秋之间,在北半球的我们自然是难逃太阳“手掌心”。
副热带高压:主要“帮凶”
除了太阳,还有另一个让三伏天格外炎热的“凶手”:副热带高压——
它出现在南北两半球副热带地区。在北半球,副热带高压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缓慢向北移动。
副热带高压带示意图(来源网络)
被它笼罩的地区会受下沉气流的控制,天空中不能再积攒出很多云彩,格外晴朗,导致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急剧上升,气温也随之上升。然而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北边缘地区,一些偏南方向的气流把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吹到我国*,为降雨提供水汽,地表湿度增大后,散发的热量会减少。这样,在吸热增多、散热减少的情况下,地表热量不断累积,出现一天比一天热的情况。
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这也是为什么夏至日虽然太阳高度角最高,却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的原因——积累的热量还未达到高峰。
全球变暖:难辞其咎!
酷热的天气总是让人脾气烦躁,有些人开始将矛头直指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温室效应。那么,古代人是不是就不会经历这样的高温天气了呢?历史气候研究表明,我国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说,当时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炎热异常;当年(1743年)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记录的实测温度是,7月20日—25日的气温值都高于40℃,7月25日竟然达到了惊人的44.4℃!那时候又没有电扇和空调,古人比咱们更加煎熬!当然,这种极端的天气事件很难说与全球变暖有直接关系。
古人会在冬天挖冰贮存以供夏日解暑(来源网络)
不过,现代都市中的柏油马路、水泥路以及各种钢筋水泥建筑物也通过改变地表反射率,对地面增温作出“贡献”,这也是中心城区温度比郊区高,出现城市热岛的原因。由此可见,我们现在“享受”的高温,是自然气候和“人为加工”的共同产物。
“三伏”里哪“伏”最热?
具体到某一年或某一地区,最高温度是出现在头伏、二伏还是末伏,或是立秋末伏后会不回出现“秋老虎”等,其实要取决于当时的天气系统。通常我国*,主要是热在头伏和中伏,但东南沿海和岛屿地区大多是热在末伏;云南最热的时期是雨季前的5月,在入伏前二个月;到了我国南沙群岛地区,三伏反而是全年两个最凉季节之一。即使是通常热在中伏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末伏后的8月中下旬,偶尔也可出现被称为“秋老虎”的连续高温天气。
健康过“三伏”
虽说三伏天真的让我们热得够呛,但其实也是一个正常的气候现象,每年我们都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迎接它、应对它,趋利除害,尽可能减少它的不良影响:
? 高温天减少露天作业,加强防暑劳保措施;
? 冬病夏治,要去正规医疗机构;
预防中暑、不要贪凉;多吃苦瓜,少吃冷饮;民间还有所谓“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说法,总之,只要积极和正确应对,我们都可以健康平安地度过三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9:23
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
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八月份正是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上旬至8月中下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9:24
常说“热在三伏”,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时候。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9:24
俗话说“热在三伏”,尤其在城市中,仿佛置身巨大的蒸笼。三伏天又闷又热是由于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因此,“三伏天”的气候特点表现为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此时人体的感受自然是闷热难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