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大诗人们都是如何看待杨贵妃之死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06 23: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6:05
一首《长恨歌》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谱成了千古绝唱。然而,从古至今人们对杨贵妃之死各有看法,即便在离这个历史事件最近的唐朝,文人们对其观点也是各执一词。
今天我们来看看三位著名唐朝诗人对杨贵妃之死持有怎样的态度?他们诗词背后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
一、李商隐借题发挥,替情人鸣不平
李商隐曾到马嵬坡游历,在杨贵妃之死这件事情上,他的态度异常明确,先后写下了两首诗来表达自己对杨贵妃之死的看法。
《马嵬其一》: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面两句主要是记录史实,后面两句则是表达了李商隐对杨贵妃的同情,言下之意就是——唐朝的*根本就不是由于杨贵妃引起的,不应该由一个弱女子承担祸国殃民的责任。
李商隐的这个观点在接下来的《马嵬其二》中有进一步的说明: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在第一首诗的前提下,进一步阐明了作者对杨贵妃之死这个历史事件的态度。认为当初唐玄宗与杨贵妃海誓山盟、累世夫妻的爱情故事都是虚幻的,在*利益面前,唐玄宗抛却了夫妻恩情,让恋人背起了所有的责任,让世人为之不齿。杨贵妃纵使拥有皇帝的宠爱,命运却还比不过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媳妇来得幸福。
从上面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通过替杨贵妃不值得,来表达对唐玄宗***的强烈批判和嘲讽。但李商隐的诗歌向来以朦胧著称,他在诗中的观点就仅此而已吗?答案是否定的!
以我本人的理解,李商隐是通过这首咏史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甚至可以说是借题发挥,为自己已故情人鸣不平。
据考证,唐文宗朝时期,宫廷秽乱,宫中妃嫔、婢女常常与宫外男子私通。在这种情形下,李商隐也有一对宫中姐妹花情人——飞鸾轻凤,她们都是唐文宗的妃嫔。李商隐经常扮作道士入宫与她们私会,三人情真意切、百般缠绵。
后来,唐文宗大力整治后宫风气,飞鸾轻凤姐妹受到责罚而投井自尽了。得知此消息的李商隐,心中悲恸万分,既对飞鸾轻凤姐妹的死感到不值,又痛恨唐文宗将后宫秽乱的所有责任都推到这些女子的身上。于是他借痛批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历史事件,来隐晦表达对唐文宗朝*不敢担当、**的强烈不满,也是为已故情人飞鸾轻凤姐妹的白白牺牲打抱不平。
二、郑畋见解独特,写诗体谅唐玄宗
诗人郑畋在官场上可谓是大起大落,曾官居唐僖宗朝的宰相,后来数度被贬,人生阅历颇为坎坷丰富。他对杨贵妃之死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正如他在《马嵬坡》一诗中所说: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郑畋在这首诗中认为,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属于无奈之举,正是因为他深爱杨贵妃才选择这样做的,而且这样做恰巧证明了唐玄宗的明智。郑畋为何会这样说呢?这就牵扯到诗中的另外一个“景阳宫井”的典故。
南朝陈后主陈宝叔是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庸君,生活奢靡浮夸,品行荒淫不羁。在他的怠惰下,陈朝朝政逐渐失控,最终被隋军攻陷都城而亡国。在隋军攻入皇宫时,陈宝叔带着自己的妃嫔躲在景阳宫的一口枯井里,但仍逃脱不了被俘虏的命运。
郑畋认为唐玄宗当时的处境就好比前朝的陈宝叔,为了避免遭受类似于陈宝叔的羞辱,唐玄宗赐死杨贵妃虽属无奈,却也是确保杨贵妃名节的最好的一种做法,是值得体谅的。
然而,郑畋的想法就真如诗歌中这么简单,单纯替唐玄宗平反?非也!与其说郑畋是在评价唐玄宗,不如说他是在为自己的遭遇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此前,郑畋官至宰相,可谓是风光无两。但对于当时黄巢带兵起义一事,郑畋与其他几位宰相的观点不一致而产生了纷争,这一下触怒了唐僖宗。唐僖宗认为宰相相争,难以成为天下的表率,于是将郑畋贬为太子宾客。
后来黄巢起义军直抵长安,*迫得唐僖宗出逃,不得已又重新任用郑畋来讨伐黄巢叛乱。这时候,前往凤翔驻守的郑畋途径马嵬坡,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这首诗,郑畋感叹即使是皇帝也有身不由己的时候,虽然皇帝做的事情有时在外人看来不近人情,但这确实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所能采取的最合理的手段。
这么看来,郑畋是借对唐玄宗的体谅,表示他对之前唐僖宗贬谪自己做法的理解,很有宰相宽宏大量的气度和风范。
三、温庭筠咏史诗耐人寻味
唐朝著名诗人温庭筠在18岁时也曾到马嵬驿漫游,他对杨贵妃的死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正如他所写下的这首《马嵬驿》所言:
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这首诗的前四句,温庭筠对唐玄宗出逃,马嵬驿赐死杨贵妃的历史事件作了一个简单的叙述。诗歌的第五、六两句描写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回到了长安城的皇宫里,生活似乎一切依旧。诗的最后两句却说,唐玄宗思念杨贵妃,却没有人能招回她的魂魄与唐玄宗相会了。
温庭筠这首诗写得非常的谨小慎微,不敢过度地批判唐朝*,但言下之意也十分清楚,那就是堂堂的一个唐朝大国为了保全自己,独独牺牲了一个女子。杨贵妃死后,朝堂之上似乎只是少了一个女子而已,一切仿佛又回归到了正常模式。但世间就真的就此太平了吗?一切真的都已经风平浪静了吗?
温庭筠这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诗耐人寻味,甚至让人细思极恐。
此时的温庭筠还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冀的热血青年,他有许多的抱负需要实现,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要彻底扫清朝堂陈腐的决心和斗志,但也不好用过激言论得罪朝廷,于是借对杨贵妃之死事件的评述来明确自己的态度。
从上面几首诗可以看出,唐朝每位诗人对杨贵妃之死都有各自的看法和态度,但他们的这些观点其实都是在折射自己的真实意图,借史言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