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峰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7: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3 21:03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1)苏堤春晓
“西湖景致六条桥,隔株杨柳隔株桃。”
风光如画的苏堤,是北宋诗人苏东坡守杭时留下的杰作。这条绿色长堤自南而北,长达二点八公里,在苍翠蓊郁的花树丛中,隐翳着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等六座古朴美观的石拱小桥,人影绰绰,树影摇曳,恍如进入神仙幻境。
苏堤景色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而最富诗情画意的辰光,自然是春晓。当严冬老人蹒跚离去,春姑娘翩翩来临,此时你漫步苏堤,但觉柳丝轻扬,碧桃吐艳,十里长堤弥漫着绿烟彩雾。枝头上的几声莺啼,仿佛向你报道苏堤春早。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你神迷心醉?难怪南宋画院的画家们要把“苏堤春晓”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2)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位于西湖南岸的柳浪闻莺公园,其前身为南宋时的皇家花园--聚景园,素以葱茏的柳色而跻身于西湖十景之列。每到阳春三月,绿柳笼烟时节,那万树柳丝迎风飘舞,宛若翠浪翻空,碧波汹涌。在那望不尽的浓阴深处,时而传来呖呖的莺啼,故称之为“柳浪闻莺”。在这里品茗小憩,远看湖山秀色,近听枝头莺啭,确是佳趣无穷。
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西侧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图景。
(3)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前接柳丝葱茏的苏堤,北靠层峦叠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早在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港。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港侧畔建了一座别墅,称为“卢园”。园内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畜养异色鱼,于是游人萃集,雅士题咏,称为“花港观鱼”,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杭州牡丹要以花港观鱼的牡丹园最为繁盛了。牡丹割成十几个各具形态的小区。小区里面,栽种着数百株色泽艳耸峙高处的牡丹俯视,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坛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斗奇竞态妍,令人流连忘返。
(4)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原址在洪春桥之南。那时,洪春桥有一家酿造官酒的曲院,取金沙涧的水酿酒。院内多荷塘,夏天花开,清香四溢,南宋画院马远等品题西湖十景时,把这里也列为“十景之一”,称为“曲院风荷”。后来院颓塘堙,其景遂废。清康熙皇帝南巡杭州题写西湖十景景名时,就把这个久废的旧景移至苏堤的跨虹桥畔,亲书“曲院风荷”四字,立碑建亭。
旧时的曲院风荷,仅一碑一亭半亩地,局促于西里湖一隅,颇有些名不副实。近年经过扩建,现在的曲院风荷起自跨虹桥畔的碑亭,沿岳湖、金沙港直达卧龙桥外的郭庄,迤逦数里,成为西湖环湖地区最大的公园。
(5)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在西湖白堤西端终点,背倚孤山, 南临外湖。唐代这里建有望湖亭,清代在亭旧址修建御书楼,楼前筑有围栏平台。 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 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题名“平湖秋月”。 宋王洧《平湖秋月》诗云:“万顷寒光一夕铺,水轮行处片云无,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每逢月夜,常在亭中饮酒赏月。这里不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皆有景可观,且情趣不同。尤其在皎月当空的秋夜,月光如泻,柔情似水, 天上、水中两圆月,缓缓西移衔山峰,使人沉浸在“仰望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情思之中。
一九五九年,将原有三百六十多平方米的景境,扩大到一千六百平方米。拆除哈同花园围墙, 并扩建和改造了八角亭、“湖天一碧”楼和四面厅,呈现新颖别致的园景。 在湖石假山间,增植红枫、石榴、丹桂、紫薇等花木,掩映着亭、楼、厅、榭,极富诗情画意。
(6)三潭印月
西湖三岛中最大的岛.面积约7万平方米,其中水面占60%.岛基是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 钱县令聂心汤利用水心保宁寺遗址,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筑而成的.到了清代,又在东西连柳堤,南北建桥,使全岛呈 "田"字形,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格局, 宛如仙山琼岛,因而又称"小瀛洲".
岛上的歇山式敞轩--先贤祠,由赵朴初题额"小瀛洲";,此处原为彭公祠,是清光绪年间兵部尚书彭玉麟的退省庵. 辛亥*时改为浙江先贤祠,奉祀明末清初浙江籍思想家黄宗羲等人.先贤祠是九曲三十个弯的九曲桥, 桥上有开网亭,亭亭亭.开网亭是个三角亭,此处原系放生池,亭名开网,有"网开一面"的意思.亭亭亭,是个四角亭, 亭名取自明代诗人聂大年"三塔亭亭引碧流"的诗意.正中水面耸立的假山石称为九狮石,似有九狮在石上嬉戏.过九曲桥,便到了小瀛洲中部游览区的中心绿洲.透过绿树红花,首先看到的是一堵低矮粉墙, 上书"竹径通幽"四字,系清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所题.粉墙上有四幅寓意空花窗,分别是"松鹤延年","梅鹊争春", "凤戏牡丹","柏鹿争辉"等。从粉墙再往前走,依次为迎翠轩,木香榭和花鸟厅. 过绿洲,迎面有"三潭印月"碑亭. 碑亭不远处,有一座别致的"我心相印亭",这个亭子一边是粉墙,一边是走廊,这在西湖众多亭子中是绝无仅有的.
亭外湖面的石塔就是三潭印月主景.只见三塔位置呈等边三角形,每两塔之间相距62米,塔高2米,塔基系扁圆石座, 塔身呈球形,四周排列着五个小圆孔,饰着浮雕图案. 塔顶呈葫芦形,造型优美.每逢月夜,特别是到了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外透, 这时"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呈现"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绮丽景色.三潭印月就由此得名.
这三座塔始建于来元佑四年(1089年),苏东坡疏浚西湖,在湖水最深处作为标志,为防西湖淤塞, 规定三塔之内禁止种植菱藕。元代三塔被毁,明万历年间在现在位置上重建。塔高2米,造型优美,塔身上有5个小孔, 每逢中秋,塔内点上灯烛,洞口用薄纸蒙上,独光从纸上透出,倒映于湖, 宛如月影。天上明月与倒影交相 辉映,很富诗意,自古以来就是赏月胜地,三座石塔也就成了点景之物。
(7)断桥残雪
断桥又名段家桥,位于白堤东端,里湖和外湖的分水线上,何时建造不详,但唐代张祜的诗中,已有“断桥荒藓涩”之句。
其名由来,众说纷纭,一说起自平湖秋月的白堤至此而断,故称断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 一说古石桥上建有亭,冬日雪霁,桥阳面冰雪消融,桥阴面仍然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桥与堤断之感,得名“断桥残雪”。 宋代,断桥又叫宝佑桥。元代因桥畔住着一对以酿酒为生的段姓夫妇,故又称为段家桥, 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现在的断桥为1914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经修饰。 桥东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
断桥残雪又是西湖冬季的一处独特景观。由于断桥背城面山,正处于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上,视野开阔, 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佳处所。每当瑞雪初晴,如站在宝石山上眺望,桥的阳面已冰消雪化,所以向阳面望去, “雪残桥断”,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故从阴面望去,“断桥不断”。
断桥残雪是西湖难得的景观,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
明人洪丞《断桥闲望》诗云:“闲作步上断桥头,到眼无穷胜景收。细柳织烟丝易,青屏拂鸟影难留。 斜拖一道裙腰绕,横着千寻境面浮。投者近来忘俗累,眷怀逋客旧风流。”
(8)南屏晚钟
位于西湖西南,南屏山北麓的净慈寺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 1000多年历史.是吴越国王钱弘叔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慧日永明禅院".地处怪石参嵯,宛若屏障的南屏山间。 南宋时改名为"净慈禅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圣因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 净慈寺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嫌旧钟太小,重铸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因钟声洪亮,再加上寺后南屏山多空穴,所以晚钟敲响,钟声更是穿穴回荡,传播山谷,远飘大半个杭城,故有"南屏晚钟"景致.
清康熙南巡时,以天将破晓, “夜气方清,万簌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之由,改称“南屏晚钟”. 寺前原有一大钟,声音宏亮,每到傍晚,钟声在暮霭中抑场回荡,山谷共鸣,传声独远,形成“玉屏青嶂暮烟飞,绀殿钟声落翠微”的意境。
自宋代至清代,净慈寺时有兴废,原来的钟也被废了.从1959年和1984年,进行两次大整修,寺宇焕然一新,新铸铜钟重达一万四千公斤。 悠扬的钟声重新回荡,使人们想到明人聂大年的《南屏晚钟》诗:“柳昏花暝暮云在,隐隐初传一两声。禅榻屡惊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现青铜大梵钟是在1986年12月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的,重10 余吨,高3米,钟上铸有赵朴初等人书写的<<妙法莲华经>>文, 计6.8万余字.日本曹洞宗佛教徒在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来净慈寺撞钟,辞旧迎新.
(9)雷峰夕照
为西湖十景中唯一修复重建的景点.
地处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脉的夕照山上,旧有一座八面五层的 砖塔, 系公元975年吴越王钱弘叔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俗称黄妃塔. 因塔在西关外,也叫西关砖塔.后人又因 塔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改称"雷峰塔".夕阳西照时,塔影 横空,金碧辉煌,"雷峰夕照"由此得名.清人许承祖曾作诗云:“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弧峰斜映夕阳红。”
雷峰塔初建时为十三层,(雷峰塔原拟建高十三层宝塔,由财力不济, 拟改七层,浚工时只造了五层)结构为砖石内心, 外建木构楼廊,内壁嵌有刻着《华严经》条石,塔下供奉金铜十六罗汉像。建筑雄伟壮观.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 倭寇入侵杭州,疑塔中有伏兵,纵火焚塔,塔檐等木结构件被毁,仅剩砖结构赭*塔身.此后,人们传说塔砖可以驱病 健身,底层砖块被挖一空,终于1924年9月25日下午塔身突然倒塌,从此"雷峰夕照"徒有虚名,景观至今尚未恢复.
雷峰塔的闻名,还因为它是西湖塔中的一组对景之一,它与北山的保叔塔在西湖风景布局中,同位于一条中轴 线上,在雷峰塔未倒塌前,西湖上曾呈现出"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两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雷峰塔 敦厚典雅,保叔塔纤细俊俏, 所以民间有"雷峰如老衲,保叔如美人"的说法,正道出了当年雷峰塔和保叔塔的不 同丰姿.此外,雷峰塔还与<<白蛇传>>这一美丽的 民间传说有关.法海和尚破坏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美好婚姻,并将白娘子禁锢在雷峰塔下.许多年后,*成功的小青蛇战败了法海 ,白娘子终于被救了出来.现遗址仍在 南屏山上.从净慈寺旁抄小路可达山顶遗址观赏. 雷峰塔与白娘子的故事,流传深广。
现在*已复建。重现雷峰塔与保叔塔隔湖对峙的景观,再传明人 “保叔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之喻。
(10)双峰插云
双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别位于西湖之西南、西北。 其“双峰插云”御碑亭景点,在洪春桥畔。两峰遥相对峙, 绵延相距十余里。当群山云雾迷漫时,两峰时露双尖,宛如峰云霄,故名“两峰插云”。清康熙皇帝游此,改为双峰插云”。 自然风光异常优美,峰势高峻磅礴, 晴雨晨昏同,尤在雨后或阴翳多云天气,彩云、白云或浓或淡,忽缠遮,是云是山,一片朦胧。如一幅壮观的水墨淋漓而浓淡有 致的山水画卷展现在面前。
一说,关于双峰插云景名由来,据前人考察认为,每当山雨欲来之时,远眺双峰,云山雾海, 双峰的峰尖若隐若现插入云端,但见:云海浩茫茫,峰尖隐隐现."双峰插云"便由此得名.
观赏点位于灵隐路上的洪春桥边,"双峰插云"御碑亭所在之处.立足亭前沿正南和正西方向远眺,可以望见南高峰, 两峰遥对相峙,相距10余里.其实南高峰海拔仅254米,北高峰海拔314米,只因湖西近处群山低缓才得"高峰"之名. 早年两峰顶上各有七层宝塔一座, 后宝塔废圮.
南高峰由石灰岩构成,在西湖西南面, 处于西湖群山的*.由于南高峰的特殊位置历来是游人登高望远的好地方. 站在峰顶可看山,看湖,看城,看江,看原野南高峰还有多处岩洞,最有名的是烟霞洞,水乐洞和石屋洞.狮子崖下的千人洞全长320米, 最宽处约1300平方米.这些名洞和黄龙洞,紫云洞,紫来洞并称"西湖七大古洞".
北高峰在灵隐寺后,为西湖西北著名的高峰.从山脚到峰顶有石阶数百级,曲折三十六弯,虽海拔不高,但它北是平原鱼塘, 南面是比它低100多米的飞来峰,所以有平地拔起之感.如今,峰顶建有浙江电视发射台和发塔,游人在白乐桥乘缆车可直达山顶
······································
说行天下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好东西要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