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差现象"是什么?48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31 00:5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1:52
岁差周期:
在外力的作用下,地球的自转轴在空间的指向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岁差,而周期运动称为章动。岁差和章动引起天极和春分点位置相对恒星的变化。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首次发现了岁差现象。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了岁差。据《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
牛顿第一个指出产生岁差的原因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000年,圆锥面的半径约为23°.5。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日月岁差。除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外,地球还受到太阳系内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从而引起地球运动的轨道面,即黄道面位置的不断变化,由此使春分点沿赤道有一个小的位移,称为行星岁差。行星岁差使春分点每年沿赤道东进约0.13角秒。
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黄极作岁差运动的同时,还伴随有许多短周期变化。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得雷在1748年分析了20年恒星位置的观测资料后,发现了章动现象。月球轨道面(白道面)位置的变化是引起章动的主要原因。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分析得到章动周期共有263项之多,其中章动的主周期项,即18.6年章动项是振幅最大的项,它主要是由于白道的运动引起白道的升交点沿黄道向西运动,约18.6年绕行一周所致。因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有相同周期变化,在天球上它表现为天极在绕黄极作岁差运动的同时,还围绕其平均位置作周期为18.6年的运动。同样,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具有周期性变化,并引起相应周期的章动。
黄道周期: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从地球上看,黄道很接近于太阳在天球上作周年视运动的轨迹。由于地球公转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摄动,地球公转轨道并不是严格的平面,即在空间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多项短周期的和一项缓慢的长期运动。短周期运动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加以消除,消除了周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黄道的严格定义是:地月系质心绕太阳公转的瞬时平均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是天球上黄道坐标系的基圈。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1:52
岁差
作者:王纲领
岁差——人类以节气观测点为参照发现的太阳直射点西移现象,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发现这一天文现象并命名后,岁差成了专有特指名词。
在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方面:牛顿认为“岁差就是由于太阳对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动造成的”。以牛顿认识为基础,天文界认为“地轴在进动”,并且创建了“在北半球看起来,天北极以黄北极为圆心,以23°26′为半径,自东向西作圆运动。它每年移动50〃.29,历25800年完成一周”的物理模型,还计算出了恒星年和岁差值时间。至此,一套以牛顿对岁差认识为基础的错误理论诞生了。错误的原因是它与历法、天象和公转轨道之间都存在要害矛盾,并且在观测手段先进的今天,天文界一直观测不到恒星年和岁差值,对此我已作了专题论述。
300多年来,这套错误理论不断被传播蔓延,以至于使岁差的原始含义面目全非,被错误的演变为“岁差(axial precession),在天文学中是指一个天体的自转轴指向因为重力作用导致在空间中缓慢且连续的变化”。在大学课堂上,错误的地轴进动理论在师徒轮回中传播着,岁差一词的原始专有含义被尘封了。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搏斗,与人类智慧的提高密切相关,充满智慧的中华民族理应响应党*“提倡理论创新”的号召,努力追求真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1:53
岁差的现象是恒星的黄经有向东较显著的改变,而黄纬却没有什么改变。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历法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把他测出的星位与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测定的星位进行比较,发现恒星的黄经向东较有显著的改变,而黄纬却没有什么改变。按地轴进动解岁差理论,恒星的黄经有显著的改变,恒星的黄纬也有显著的改变!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轴进动解岁差不符合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对岁差的描述。牵一发而动全身(见图二),按地轴进动解岁差的理论,一个整体地球地轴进动啦,那么其它部位还原地不动这可能吗(见图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1:54
试验证明地轴进动根本就不存在!为什么牛顿杜撰的地轴进动解岁差一个自相矛盾的岁差词条还能在百度网上误导华夏民众?网页链接
岁差现象;
古代天文学家春分(或冬至)时刻用窥管指向一颗恒星或一个星宫(白羊宫)将窥管指向固定。若干年后的春分(或冬至)时刻看窥管指向向西偏移,由此发现岁差。
地轴进动可以解释北半球看窥管指向向西偏移,而与南半球相互矛盾!违背常识。
牛顿杜撰的地轴进动解岁差,他并没有给出证明。试验证明地轴进动不存在!所以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单位和个人能证明其正确,相反,世界许多科研单位及科学大师都在质疑其正确。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如果用地壳西移(以后称地球差异自转)那么南北半球的矛盾迎刃而解。天体引力是地壳产生固体潮汐,固体潮汐导致地壳西移,而地壳其上的窥管指向也就西指。
地球差异自转与自行车没气继续骑行产生的车胎与钢圈差异自转类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1:54
再论岁差是地球近日点进动形成的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把他测出的星位与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测定的星位进行比较,发现恒星的黄经有较显著的改变,而黄纬的变化则不明显。在这150年间,所有恒星的黄经都增加约1.°5。喜帕恰斯认为,这是春分点沿黄道后退所造成的,并推算出春分点每100年西移1°。这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公元四世纪,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岁差,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1°。《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牛顿第一个指出产生岁差的原因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绕着黄道面的垂直轴(黄道轴)旋转,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000年。在天球上天极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半径约为23.°5(黄赤交角)的小圆,即春分点沿黄道每26,000年旋转一周。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日月岁差。德国天文学家贝塞耳在1818年首次得出日月岁差为5,034.″05(历元1755.0),今值为5,025.″64,每年50.25角秒。
直到十六世纪,牛顿以天体力学为基础,通过严格地计算,才从理论上论证了岁差现象是由于日、月及行星的引力作用于地球的必然结果。牛顿认为岁差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隆起部分的吸引所致。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未能给出其证明;牛顿以来的科学家也没有证明上述作用力定会产生岁差。因此,牛顿岁差成因只是科学上的一种猜测。
地球膨裂说认为,日月岁差是地球近日点进动形成的。我们首先看一下水星近日点进动。水星的轨道偏离正圆程度很大,近日点距太阳仅四千六百万千米,远日点却有7 千万千米,在轨道的近日点它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按岁差围绕太阳向前运行,称为水星进动。
水星是距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按牛顿的理论,它的运行轨道应当是一个封闭的椭圆。实际上水星的轨道,每转一圈它的长轴也略有转动。长轴的转动,称为进动。经过观察得到水星进动的速率为每百年1°33′20〃,而天体力学家根据牛顿引力理论计算,水星进动的速率为每百年1°32′37〃。两者之差为每百年43〃,这已在观测精度不容许忽视的范围了。
水星进动的速率为每百年1°33′20〃,也就是每年56角秒。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也有进动现象,周期约为21000年,每年约1.03',也就是61.8角秒。这和岁差50.25角秒接近。这是证明岁差是地球近日点进动形成的最有力的证据。
地球每自转一圈地球的公转轨道的长轴也略有转动,长轴的转动,称为近日点进动。地球公转轨道的长轴略有转动,也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略有转动。地球近日点进动造成地球公转轨道自西向东进动,也就是地球自西向东进动。因为春分点在地球上,因此相对太阳来说也就是造成春分点自西向东进动,形成岁差。但虽然相对地球来说春分点位置没变,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进动,所以相对地球来说第二年的春分点却在第一年的春分点的西面,所以说相对地球来说春分点却是自东向西退行。
地球膨裂说认为,岁差是地球近日点进动形成的。这就像运动员跑200米圆圈一样。当运动员从起跑点跑一圈回到终点(起跑点)时,因为裁判员把跑道向前旋转(近日点进动)了50.26角秒(也就是岁差),也就是把起跑点向前挪了50.26角秒,所以运动员还得跑50.26角秒才能跑到终点(新的起跑点)。原来的起跑点是回归年,新的起跑点是恒星年。运动员跑一圈回到终点(原起跑点)时已跑了360度(回归年),再跑到新的起跑点时就跑了360度加50.26角秒(恒星年)
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日月岁差是地球近日点进动形成的,所以人们把日月岁差看成是相对地球来说春分点西退形成的。因此 “日月岁差是春分点西退形成的”这是人们并不知道日月岁差是地球自西向东的近日点进动形成的一种误解。
作者:赖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