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3: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26
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态。
河北晋县的民间小调《孟姜女哭长城》,它的流传与《茉莉花》有近似的地方,也遍传于全国汉族聚居地区,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茉莉花》以“变体”的流传居多,而《孟姜女》则主要以“同体”在各地传唱。江南《孟姜女》的唱词是“四季体”,内容较为简括,而河北这首《孟姜女》的唱词为“十二月体”,共十三个段,细致地描述了孟姜女的故事。
在曲调方面,河北这首《孟姜女》的各个乐句都以“加花”的形式使旋律富有装饰性,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流连婉转,连绵不断,不仅局部地改变了音乐的性格,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歌唱的难度,事实上,这类曲目大多数都是由职业和半职业的说唱艺人作为独立的节目表演给听众的。例如,第11小节的顿音唱法,就已不是一般歌手所能驾驭的。所以,旋律的装饰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同时渗透了民间自娱歌手与职业、半职业歌手们的一些未必自觉的美学观念。在音乐风格方面,我们注意到第三乐句中“Si”(7)音的频繁使用,特别是第13小节开始的“Si(7)——Mi(3)”的音型等,正是这一地区常用的音乐语汇,可见,虽是“同体”传唱,但仍有些微小的变异,这些变异正是《孟姜女》在“北移”过程中与当地音乐传统交融的结果。
这首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小曲,全国皆有,流行极广。在曲调上和全国流行的同一首骨干音相似,但由于民歌手和职业艺人的不断加工、提高,特别巧妙地运用了旋律加花的变奏手法,把旋律润饰得非常华丽流畅,优美动听,成为河北省一支独具艺术特色的小曲。据晋县盲艺人苑振发介绍,他几十的走街串巷演唱小曲,所到之处,不论城市、农村,听者总要点唱《孟姜女哭长城》,不唱不散,可见这是一首多么深入人心、脍炙人口的民歌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26
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态。
河北晋县的民间小调《孟姜女哭长城》,它的流传与《茉莉花》有近似的地方,也遍传于全国汉族聚居地区,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茉莉花》以“变体”的流传居多,而《孟姜女》则主要以“同体”在各地传唱。江南《孟姜女》的唱词是“四季体”,内容较为简括,而河北这首《孟姜女》的唱词为“十二月体”,共十三个段,细致地描述了孟姜女的故事。
在曲调方面,河北这首《孟姜女》的各个乐句都以“加花”的形式使旋律富有装饰性,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流连婉转,连绵不断,不仅局部地改变了音乐的性格,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歌唱的难度,事实上,这类曲目大多数都是由职业和半职业的说唱艺人作为独立的节目表演给听众的。例如,第11小节的顿音唱法,就已不是一般歌手所能驾驭的。所以,旋律的装饰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同时渗透了民间自娱歌手与职业、半职业歌手们的一些未必自觉的美学观念。在音乐风格方面,我们注意到第三乐句中“Si”(7)音的频繁使用,特别是第13小节开始的“Si(7)——Mi(3)”的音型等,正是这一地区常用的音乐语汇,可见,虽是“同体”传唱,但仍有些微小的变异,这些变异正是《孟姜女》在“北移”过程中与当地音乐传统交融的结果。
这首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小曲,全国皆有,流行极广。在曲调上和全国流行的同一首骨干音相似,但由于民歌手和职业艺人的不断加工、提高,特别巧妙地运用了旋律加花的变奏手法,把旋律润饰得非常华丽流畅,优美动听,成为河北省一支独具艺术特色的小曲。据晋县盲艺人苑振发介绍,他几十的走街串巷演唱小曲,所到之处,不论城市、农村,听者总要点唱《孟姜女哭长城》,不唱不散,可见这是一首多么深入人心、脍炙人口的民歌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26
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态。
河北晋县的民间小调《孟姜女哭长城》,它的流传与《茉莉花》有近似的地方,也遍传于全国汉族聚居地区,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茉莉花》以“变体”的流传居多,而《孟姜女》则主要以“同体”在各地传唱。江南《孟姜女》的唱词是“四季体”,内容较为简括,而河北这首《孟姜女》的唱词为“十二月体”,共十三个段,细致地描述了孟姜女的故事。
在曲调方面,河北这首《孟姜女》的各个乐句都以“加花”的形式使旋律富有装饰性,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流连婉转,连绵不断,不仅局部地改变了音乐的性格,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歌唱的难度,事实上,这类曲目大多数都是由职业和半职业的说唱艺人作为独立的节目表演给听众的。例如,第11小节的顿音唱法,就已不是一般歌手所能驾驭的。所以,旋律的装饰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同时渗透了民间自娱歌手与职业、半职业歌手们的一些未必自觉的美学观念。在音乐风格方面,我们注意到第三乐句中“Si”(7)音的频繁使用,特别是第13小节开始的“Si(7)——Mi(3)”的音型等,正是这一地区常用的音乐语汇,可见,虽是“同体”传唱,但仍有些微小的变异,这些变异正是《孟姜女》在“北移”过程中与当地音乐传统交融的结果。
这首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小曲,全国皆有,流行极广。在曲调上和全国流行的同一首骨干音相似,但由于民歌手和职业艺人的不断加工、提高,特别巧妙地运用了旋律加花的变奏手法,把旋律润饰得非常华丽流畅,优美动听,成为河北省一支独具艺术特色的小曲。据晋县盲艺人苑振发介绍,他几十的走街串巷演唱小曲,所到之处,不论城市、农村,听者总要点唱《孟姜女哭长城》,不唱不散,可见这是一首多么深入人心、脍炙人口的民歌啊!